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有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儒家非常重视孝悌,将其看作为仁之本。
B.谨庠序之教:“庠”、“序”都可以泛指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C.歌行,是古代乐府诗体的一种,平仄不拘,可以换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琵琶行》都是典型的歌行体诗。
D.序八州而朝同列:“八州”指天下,古代地理将天下分为八州,有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12 08: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报任安书》节选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史记>太史公自序》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丘失明,有《国语》  (才) 故发愤卒     (将要)
B.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察) 孔子旧起废   (整理)
C.则仆偿前辱之 (责任) 则学者至今之。 (以……为准则)
D.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总之) 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丢弃殆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上计轩辕,下至兹  且夫孝始事亲
B.亦欲究天人之际    扬名于后世,显父母
C.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太史公执迁手泣曰
D.重为乡党笑 为太史,无忘吾欲论著矣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开始列述古代众多境遇悲惨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是想以他们的精神勉励自己,同时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扬名的决心和顽强意志。
B.选文(二)以司马迁父子对话的形式,表明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这与选文(一)中所说的“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不矛盾的。
C.选文(一)的第二段,说明了自己史记的体例和规模,更多地表现了自己忍辱著书成功后的激动兴奋,所以要和任安分享——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D.选文(二)中,司马迁的父亲提及“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的史实,意在勉励儿子,以孔子为榜样,继承发扬好史官修史传统。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2)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重修醉翁、丰乐亭记
明叶向高
醉翁、丰乐二亭,皆以欧阳文忠故闻于天下。余三过滁阳,皆未成游。甲辰之冬,仲山林先生太仆寺闻余道滁甚喜,治具余于丰乐。诘朝游醉翁,放于琅琊觞。于是生平之所心艳神往,以为不了之愿者,至是而始偿。顾其山水涸,求所谓林壑之美,蔚然而深秀者,差不逮干。所闻亭之翼然者,寝以颓;酿泉之潺然者,寝以淹塞而不治也。心窃叹之。州守卢君方谋修葺而未竟。
其明年,余复至留都,仲山先生则以书告余日: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吾视其途径甚殊,其若堂若阁若祠,无不饰者。其泉之翳郁者,浚而加香,护以周垣,毋使滓秽矣。其梅之手植于文忠者,若增芳妍。其池之环亭者,疏泉注之,毋使虞涸。又周为石栏,可倚而临池且望梅。其循池东折复南而为皆春亭,业已久圮,则砌而之,旁之日“山高水清”。又决池水环之,复注为半池,如块如钩,疏而为涧,可以流觞矣。凡此皆守君之画也。公帑民间,不费一钱,凡此皆守君之捐也。夫吾与子之游,于今半载耳,而景象之异,至于如此。吾恨不得与子载酒其间,共赏今日之胜,愿吾子记之。
余惟知自元祜以前,琅琊之山川寂寥无闻,至文忠而始著。自文忠以后,琅琊之山川虽著,久而渐以废,至今日而始复。计其时世,皆当国家熙隆,久道化成之日。方宋之盛,滁介江淮,舟车商贾之所不至。而今日之滁则南北冠盖之所经,其民困征发,而失其本业,萧条穷苦,无以为生。为长吏者亦日奔走逢迎,束带于腰,经营厨传之不暇,而暇及于山水之乐,又使其民从之游而乐乎?盖其时势之不同,有如此者,守君日夜孜孜拊循其疲民而与之休息,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而守君因得以其暇隙,搜访名贤之故迹而复其旧观,使滁之人伛偻提携而往游者,几若文忠之盛。以今昔,其难易不十倍哉。而文忠为守,虽日以苍颜白发颓然于两亭之间,不闻其时有如林先生者,以一代名流从容览眺,以增山水之胜,是尤守君之可自诧于文忠者也。
(选自明万历《滁阳志》,有删节)
注①诘朝,同“诘旦”,即平明,清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治具余于丰乐饮:饮酒
B.顾其山水涸童:光秃
C.则砌而之新:翻新
D.以今昔,其难易不十倍哉程:衡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放于琅琊觞若不阙秦,将取之
B.护以周垣 臣死不避
C.可倚而临池且望梅其闻道亦先乎吾
D.其民困征发 而君幸赵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曾经三过滁阳都未能完成游览琅琊二亭的心愿,等到有机会游览时,发现欧阳修。 描绘的各种景象已不存在。
B.滁阳太守亲自筹划主持修复琅琊山各处景观,使醉翁亭和丰乐亭焕然一新,修复这两座亭的费用都是太守捐献的。
C.琅琊山因欧阳修名扬天下,其扬名之时都处在国运昌盛之时;滁阳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
D.文章对当时的滁阳太守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认为在当时复杂困难的局面下,时任太守甚至比欧阳修做的还要好。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5分)
译文:
(2)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5分)
译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16分)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2)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贾谊作品),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且勇者不必节    死: (2)而文采不于后也 表:
(3)又屈原以彼其材  怪: (4)生死,轻去就  同: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虚词。(4分)
(1)幽于粪土之中不辞者 而:  
(2)何不餔其糟歠其醨 而:
(3)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于:  
(4)圣人不凝滞物   于:
【小题3】从文段(三)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的?(3分)
【小题4】(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2分)
(2)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