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遇将军,可谓矣。父母宗族,皆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遂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计不知所出耳顾:回头看。
B.臣左手其袖把:握,抓住。
C.秦之遇将军,可谓矣深:刻毒。
D.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函:用匣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皆戮没谁大王为此计者
B.樊将军穷困来归丹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C.秦遇将军臣壮也,犹不如人
D.今日往不反者哙拜谢,起,立饮之
【小题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5 03:1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每题3分,共15分。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  )
例:戍卒叫,函谷举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D.不拘于时,学于余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D.可谓智力孤危
【小题3】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鼎铛玉石,块珠砾
A.辞楼下殿,来于秦B.下江陵,顺流而
C.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D.小则得城,则获邑
【小题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鉴”,意动用法 “以……为鉴”, “把……当作教训”。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人。
D.句中共四个“后人”,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小题5】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相似的一组是( )
A.杳不知其所之也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C.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D.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小题2】(小题2)加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B.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C.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D.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小题3】(小题3)下面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B.从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D.若非吾故人乎
【小题4】(小题4)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其中“地方”是古今异义词,为“土地方圆”之意。
B.“项王笑曰”之中的“笑”,是对项王神态的一处细节描写,展示出他淳朴、真挚、重义的形象特点。
C.这段文字写项羽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
D.辛弃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对项羽拒渡的英雄壮举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 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 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 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 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 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 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 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 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 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地势低下
C.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 品秩:品级身份
D.每节己以顺人 节:节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也 为其无道,天命陛下代之
B.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请至于再三
C.请营一阁居之 每节己顺人
D.竞为无限,至灭亡     若来请,糜费良多
【小题3】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②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③财帛富饶,无饥 寒之弊。④若遂.来请,糜费良多。⑤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③⑤⑥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 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 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 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谓魏王曰: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之事,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右上蔡、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
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选自《史记·魏世家》,有删改)
注:①无忌,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②郑地,指原郑国的土地。公元前375年,韩攻克郑国首都,并迁都到那里。③大梁,战国时魏都城。④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负强秦之亲     负:辜负
B.更事必就易与利   就:趋向
C.若道河外,倍大梁 倍:背向
D.有周韩以间之     间:间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亲秦而伐韩 顺流而东行
B.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具告以事
C.若道河内 以为莫己若者
D.从林乡军以至于今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3)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小题4】魏无忌认为亲秦伐韩必致大梁失陷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矣也
B.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垂空文以断礼义 木欣欣以向荣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
父的临终遗言。
B.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小题5】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B.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
历史。
C.《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
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