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妻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齐国国君。  ②霁:天放晴。  ③陛:皇宫的台阶。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2分)
其实味不同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吏二一人诣王()(2)晏子避对曰()
(3)叶相似()(4)公狐白之裘()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0-10 08:59: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周语》)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矣堪:能忍受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逆
C.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阜:丰富D.三年,乃流王于彘流:流放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告,则杀之B.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C.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D.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列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
B.王怒,得卫巫,使(之)监谤者,以(之)告,(王)则杀之。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厉王)成而行之。
D.吾能弭(国人)谤矣,(国人)乃不敢言。
【小题4】全都表明天子听取谏言重要性的一项是(   )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②为民者宣之使言  ③是以事行而不悖  ④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对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B.在如何对待百姓公开议论朝政的问题上,厉王没有听取召公的意见,而是听从了卫巫的主张,对百姓采取“弭”的态度,予以镇压,施行暴政。
C.厉王对自己“弭谤”的做法沾沾自喜,而召公以“川壅而溃”设喻,劝说厉王对待百姓的议论应该采用“导”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国家昌盛。
D.厉王没有听从召公的劝谏,把老百姓都流放到彘这个地方,使他们再也无法议论朝政。
【小题6】 翻译上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有北郭骚①者,结罘罔②,捆蒲草,织萉屦③,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原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骚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其亲者,身伉④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⑤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⑥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 

景公闻之,大骇,乘驲⑦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释]①北郭骚: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姓;骚,名②罘罔:捕兽的网。③萉屦(fēi jù):麻鞋。④伉:当,承担。⑤笥(sì):苇或竹制的方形盛器。⑥国故:等于说“国难”,指国家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⑦驲: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小题1】北郭骚“踵”晏子之门,“乞所以养母”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养其亲者,身伉其难”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
B.奉养他的亲戚的人,这个人一定能承担灾难。
C.能奉养自己父母的人,他自身要能担当危难。
D.奉养自己亲人的人,应奋不顾身地承受灾难。
【小题3】北郭骚的朋友说:“北郭子为国故死。”他这样认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小题4】文中,晏子说了两句类似的话,第一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第二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说第一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说第二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称:赞扬]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胁:以威力相迫]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情:真实的]也,非欲以窥[窥:伺机图谋]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僇:杀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召有司图(案:拿出)
B.赵使者蔺相如(引:引导,带领)
C.入璧而秦弗予城,在秦(曲:委屈)
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亡:失去)
 
(小题2)下列内容能分别体现蔺相如的“智”和“勇”的一项是(  )
A.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②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B.①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②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②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D.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使舍人怀而逃之
(小题3)结合两组文字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市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市,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市,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②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③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
B.罟不入洿池 数:数量
C.斧以时入山林   斤:斧子
D.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弃甲曳兵而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邻国民不加少 ②申之以孝悌
B.①弃甲曳兵走 ②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①河东凶亦 ②填鼓之,兵刃相接
D.①则移其民河东 ②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饥荒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争相逃跑的问题,就可以使自己的国民增多。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
D.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还要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使百姓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