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世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庄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曰犹恐惧,思索贤佐,此先生者也。

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御曰:“吾知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此其后生者也。

昔者郭君出郭,谓其御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梁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者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卧。御自易块,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注释]本节选的上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者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何也?”曰:“犹言‘先醒’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寡人)是以忧也。B.(郭君)曰:“何以不谏也?”
C.天下无贤而君独贤,(国)是以亡也。D.臣欲进谏,恐先(于)郭亡,是以不谏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世主不属于“后生者”的一组是
①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 ②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 ③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
④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    ⑤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 ⑥伏轼而叹曰:“磋乎!夫贤人如此苦乎?”
A.①③⑤B.①③④C.①②⑥D.③④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9-05 10:19: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征君①传(节选)
(清)方苞
①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入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
②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奄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③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④入国朝②,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⑤奇逢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ჿ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鼎革③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 ”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注】①征君: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往君”,又称“征士”。②国朝:古人称当朝为国朝, 此指清朝。③鼎革:改旧换新,旧时多指改朝换代,此处指明亡清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___) (2)缪昌期次第死厂狱(___)
【小题2】对“而内行笃修”中“笃”释义正确的—项是
A.深厚B.丰厚C.忠厚D.宽厚
【小题3】对“逆率子弟躬耕”中“逆”释义正确的—项是
A.预先B.背叛C.抗拒D.接受
【小题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可强以仕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B.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C.而人无忌嫉者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
D.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小题5】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
【小题6】为什么“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与推断。
【小题7】方苞对人物传记强调舍其“末迹”,著其大节。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孙奇逢的“大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今陛下以大圣创业,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疏奏,太宗甚嘉之。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以每日特给魏王泰府料物,有逾于皇太子,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传》曰:‘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并不识义方之理,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积财镪巨万计,出警入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王,几至于败。且魏王既新出,伏愿恒存礼训,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节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尚书右仆射高士廉曰:“养百姓最急。”黄门侍郎刘洎曰:“抚四夷急。”中书侍郎岑文本曰:“《传》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由斯而言,礼义为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即日四方仰德,不敢为非,但太子、诸王,须有定分,陛下宜为万代法以遗子孙,此最当今日之急。”太宗曰:“此言是也。既以长子守器东宫,公等为朕搜访贤德,以辅储宫,爰及诸王,咸求正士。且官人事王,不宜岁久。岁久则分义情深,非意窥窬,多由此作,其王府官寮,勿今过四考。”
节选自《贞观政要·子诸王定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
B.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
C.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
D.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官吏进呈上级或帝王的陈述请求或者建议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B.嗣王是封爵的一种,高于郡王,低于亲王。始于唐代,在宋代被正式采用。
C.出警入跸:帝王出称警,入称跸。跸 ,读作bì,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后常用其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D.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谏议大夫褚遂良列举窦太后不明尊卑,不用礼义来教导梁孝王,娇宠他,以致于梁孝王骄纵奢侈,不可一世。最后遇上不得意的事情,竟然发病而死的例子来告诫唐太宗。
B.侍御史马周以昔时陈王为例上疏,劝谏太宗应该唯贤而用,否则就会贻害无穷。
C.唐太宗认为选拔辅佐太子和诸王的贤德的官员是大事情,不过侍奉的官员,时间不宜过长,时间一久就会加深情感。引发王室祸乱。所以,诸王府的官员,不要让他们的任期超过四年。
D.谏议大夫褚遂良和侍御史马周都向唐太宗进谏,太子身为皇室继承人,将来必定君临天下,统治万民。因此,君王应早日确定太子与诸王的名分,确立太子崇高的地位,断绝他人的非分之想,避免发生兄弟间争权夺势的惨剧,这也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敦之以节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
(2) 既以长子守器东宫,公等为朕搜访贤德,以辅储宫,爰及诸王,咸求正士。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 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王不问,蠡不敢言。 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 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今君王未盈而 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 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 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曰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 卒也。 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 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 于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冶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 竿 龠 盂,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 ”吴人许诺。 王曰:“蠡为我守于国。” 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 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王曰:“诺。 ”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 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 无旷其众,以为乱梯。 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 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 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榖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浴。”
选自《国语。越语下》(有删节)
注:持盈:保持昌盛富强。 定倾:转危为安。 节事:节制行事。 于贰言:惑乱视听的言语,异议。 盂委管 竿 龠 :把越国国库的钥匙都交给吴王。 委:交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时不,弗为人客 作:兴起
B.今君王未盈而   溢:水漫出来
C.人之所也 卒:终,结束
D.请士女于士   女:以女嫁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胜,栖会稽 室西连中闺
B.随之国家之重器 醉则更相枕
C.时之所宜而定之 不如善遇之
D.可以有天下之成利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袁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从勾践即位三年便欲进攻吴国,虽有范蠡两次进谏,仍一意孤行,导致兵败五湖,不得不退守会稽山写起的。
B.文中写范蠡为勾践谋划复兴国家之道,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 他主张顺应自然,掌握规律,发展生产,终于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
C.范蠡主张的“与天”“与人”“与地”思想并不是消极出世的思想,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和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
D.本文以记言为主。在此前提下,却能要言不烦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越王勾践纳谏的始末,表现其知错能改、折节下士的可贵品质。
【小题4】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节 事 者 与 地 唯 地 能 包 万 物 以 为 一 其 事 不 失 生 万 物 容 畜 禽 兽 然 后 受 其 名 而 兼 其 利 美 恶 皆 成 以 养 其 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2)不榖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益尊于齐。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谐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来/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B.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管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C.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D.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荧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即庶子,指非正妻或宗族旁支所生的孩子,封建宗法时代,”庶子比正妻所生的嫡子地位低。
B.“表”、“漏”是古代测时器具,“表”以日影方向长短测定时刻,用于白天。“漏”以水滴疆的刻度来测定时刻,用于夜晚。
C.“节”是符节,是缀有耗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如《汉书·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
D.“骖”,是古代拉车的一种马的称呼。驾车时,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叫服,两旁的叫“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穰苴出身低微,却深受齐景公赏识。在齐国连遭败绩时,经晏婴推荐前去抗敌,主动请求君王派大臣来做监军。
B.穰苴治军严厉。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驾车闯入军中,也被处斩。
C.穰苴体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拥护。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者关怀有加,穰苴率兵抗敌,士卒都争先出战。
D.穰苴劳苦功高,但晚景不佳。战胜回国后,齐景公先是对他礼遇,但听信谗言后解除了他的官职,他最后病发而死。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2)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谐于景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小题2】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中的“关”,指的是函谷关。在文言文中说到“关”,一般也是专指函谷关。
B.“籍吏民”意思是:官吏、百姓的户籍;“封府库”意思是:封上官府的仓库。
C.“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D.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D.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