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15分)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②顿舍:停驻,休息。③怚(cū)中:粗心。④超距:跳远。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信还(奔:逃跑)
B.故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及:趁着)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于我(委:托付)
D.王翦坚不与战(壁: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组是(   )(3分)
①入两壁,杀七都尉    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信带领二十万秦军最初也取得节节胜利,但战事深入后走向失败,秦王意识到原先的错误,向王翦认错,重新取用了王翦。
B.王翦尽管有情绪,但当国家需要时,他义无反顾带领军队攻打楚军,这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C.此次秦楚之战规模大,秦王让王翦率领了将近一半的秦兵来攻打楚国,而为了迎战,楚国更是出动了所有全国的兵力。
D.王翦实事求是,重视敌人,做事谨慎,讲究策略,运用闭门不出,等楚军松懈后再主动出击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28 01:5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馈赠)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C.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最后)
D.因人之力而敝之(而:却,表转折)
遂拔以击荆轲以:就(或不译),表承接
【小题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
C.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D.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甲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乙文中的荆轲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D.乙文中的秦武了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之有  厌:讨厌
B.若不秦  阙:侵损、削减
C.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失其所  与:结交,亲附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 ,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二)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折。
(节选自《肥水之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之,亦不甚惜视:对待
B.戍卒叫,函谷举:发动
C.草行露宿,以饥冻重:加上
D.客问之,答曰徐:慢慢地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言敢怒后人哀之不鉴之
B.齐、楚精英不觉屐齿
C.多九土之城郭玄等乘胜追击,至青冈
D.使晋兵得渡,决胜负使不得上,可万全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B.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C.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D.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小题4】(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用了大段的排比句表现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而用十几个字描写其灭亡的过程,这种详略布局,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B.秦国灭亡六国,掠取了大量财富;而六国统治者的财富也都是从人民那里掠取的。六国的灭亡,可以说是统治者执政行为的必然结果。
C.从《肥水之战》的选文中可以看出,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谢玄、谢安等人在战场上灵活机智、指挥若定,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
D.《淝水之战》选文中详细描写了晋秦两军的战斗过程,在结尾处补写了朱序在秦军的行为。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是造成秦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汉争霸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更立沛公为汉王,都南郑。四月,兵罢(戏下)。彼时汉王军霸上,兵十万。诸侯各就国,汉王亦之国,而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汉王从张良计,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汉王从之。
汉四年,项羽解而东归,汉王复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张良为之计:“韩信、彭越未有封地,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
五年,高祖会诸侯兵共击楚军,淮阴侯信亦助之,与项羽决胜垓下。信尝以兵数万东下井陉击赵,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喋血阏与,其锋不可当。后乃背水而阵使人人自为战又出奇兵二千骑拔赵旗而立汉帜大破虏赵军威震诸将。当是时,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侯信将三十万自当之。信部将孔藂、陈贺分居左右。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陈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直夜溃围,骑将灌婴追杀之东城,斩首八万,楚地略定。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大王不尊号,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乃即皇帝位。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问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列侯诸将皆言其情,无敢隐朕。”群臣所对不合高祖意。高祖曰:“运筹决胜,吾不如子房;振国安民,吾不如萧何;战胜攻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言讫,复曰:“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后高祖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令儿皆和习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乃背水而阵。使人人自为战。又出奇兵两千骑。拔赵旗而立汉帜。大破虏赵军。威震诸将。
B.后乃背水而阵。使人人自为战。又出奇兵。两千骑拔赵旗。而立汉帜大破虏赵军。威震诸将。
C.后乃背水而阵。使人人自为战。又出奇兵。两千骑拔赵旗而立汉帜。大破虏。赵军威震诸将。
D.后乃背水而阵。使人人自为战。又出奇兵两千骑。拔赵旗而立汉帜。大破虏。赵军威震诸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标方括号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下,同“麾下”,可称将帅本人,也可称将帅的部下。
B.古代称官职调动为“迁”,“迁”在文中指刘邦升任南郑。
C.阙,读如确,古代曲辞单位名称,一曲演奏终了为一阙。
D.筑,古代击弦乐器,形状像筝,颈细肩圆,用竹尺击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居霸上时有兵十万,如今项王只派区区三万人随从项王,说明项王已夺取汉王之兵。
B.汉王前往封地时烧毁栈道,告诉项羽自己没有野心。项王也因此没有了向东戒防的打算。
C.楚汉争霸中,刘邦从善如流,对张良、韩信等言听计从,最终也使他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D.项王自起兵后未尝败北,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在垓下却被韩信“先合”“复趁”,最终大败。
【小题4】把文中画虚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陈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2)运筹决胜,吾不如子房;振国安民,吾不如萧何;战胜攻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小题5】补写文中加横线的空缺部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C.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罗侍奉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对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对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堂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国。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国,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