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共8分,每小题2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于楚也 ( 贰:从属二主 )B.又欲其西封 ( 肆:扩张)
C.朝而夕设版焉 ( 济:成功 )D.若不秦,将焉取之 ( 阙:侵损)
【小题2】下列加点的字与“夜缒而出”的“夜”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折蛇行B.吾得事之
C.越国以D.从郦山下,道芷阳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小题4】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围郑的原因是郑国在晋文公出亡时没有礼待他,并且从属于楚国。
B.烛之武去见秦君的原因是郑伯向他道了歉。
C.秦伯被烛之武说服了,不仅解除了郑围,而且派将军帮助郑国守城。
D.晋文公不去攻打秦国,表现了他的仁义和明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5 04:03: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公许之。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①。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②。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③,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④乎?
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⑤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⑥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①启:启发晋的贪心。晋、虞、虢都是姬姓诸候国,属同一祖先。玩:忽视。②大伯:周太王的长子。虞仲:周太王的次子。昭:古代宗庙神主排列分昭、穆两行,昭左穆右。始祖后第一代为昭,第二代为穆,依此而推。③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晋献公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④逼:威胁。⑤冯:同“凭”。⑥腊:岁终的祭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道于虞以代虢假:借
B.虢亡,虞必之从:听从
C.一之谓甚,其可乎再:第二次
D.弗听,晋使许:同意,允许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师还,馆虞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B皇天无亲,惟德寡人之过也.    B. 一之谓甚,可再乎?吾还也
C. 大伯不从,是不嗣。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国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说明其心狠手毒,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
B.晋国第一次借道攻打虢国,虞公同意了,并且会合晋国军队一道去讨伐虢国。
C.晋国第二次借道攻打虢国,宫之奇力谏虞公,虞公也有所犹豫,但是最终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D.虞公第二次同意借道之后,宫之奇率领家族的人离开了虞国,并断言虞国将会灭亡。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晋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公许之。(4分)
译文:
(2)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4分)
译文:
(3)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5分)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宽容
B.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排列,比照
D.秦王复击轲,八创。遭受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燕王拜送于庭 ④嘉为先言于秦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于”相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小题3】下列对所选文段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选部分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舞阳——倚桂笑骂”等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竞“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提”,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 象郡; 百越之君, 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名城, 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 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 将数百之众, 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 楚、 燕、 赵、 韩、 魏、 宋、 卫、 中山之君也; 锄懮棘矜,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之道, 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 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 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 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B.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皇”,即秦始皇,他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其中,“始皇”是年号。
B.“六合”在本文中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在《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正相应”指的是古代以年月日时十二地支,选择吉日良时,考虑月和日的“冲(不利)”或“合(有利) ”
C.在本文段中,“河”和“关”特指黄河和函谷关;山东,指崤山以东。
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第三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名城, 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
(2)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日:“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日:“不如与之。”宣子日:“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赢。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日:“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日:“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日:“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日:“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日:“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B.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C.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D.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邑: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邑”。
B.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如《七步诗》中“豆在釜中泣”。
C.三军:春秋时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将下军,将中军则是三军统帅。
D.辕门:指古代帝王巡兽田猎,止宿处周以车,作屏障。出人处仰两车使车辕相向以表示门。后指军营营门或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拿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 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
(2)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帮助
B.若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削减
C.君图之   唯:只有,仅有
D.因人之力而之,不仁 敝:蒙蔽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失其所与,不知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晋函陵,秦军氾南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B.既东郑     温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越国以远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大王
D.缒而出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