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曰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 ②舣船:使船靠岸。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驻扎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隶属
C.吾闻汉购吾头千金 购:悬赏
D.项王身被十余创 被:遭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马童面之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③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小题5】用/为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小题6】翻译: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9 04:2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张良出,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留侯张良 素:向来
B.张良出,项伯     要:邀请
C.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籍:登记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进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善遇之     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B.具告事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C.谁大王为此计者 又前而歌曰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玉斗一双,欲亚父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一致的一项是
A.吾得事之 常以身蔽沛公
B.皆白衣以送之  范增数项王
C.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沛公欲关中
D.顷之未发,太子之 群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庭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人有盗高庙坐前玉环,得;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 ___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至___族,而君___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帝乃白太后许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张释之为廷尉,文帝出行,有人惊乘舆马,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罚金。上怒,释之曰:“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颜师古谓:“言初执获此人,天子即令诛之,____事即毕。”
唐柳浑为相,玉工为德宗作带,误毁一銙,工私市它玉足之。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予谓张、柳之论,可谓善矣,然张云“上使使诛之则已,”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斯一节未为至当也。
节选自《容斋五笔》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人犯跸,当罚金 当: 应当
B.是法不信于民也   信:取信
C.帝乃白太后许之。 白:告诉
D.工私市它玉足之   市:买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盗先帝器   ②吾属廷尉者欲至  
③而君   法奏之 ④   事即毕
A.乃   其   以 之B.乃    之 以    其
C.其   之   为 乃D.以    其 为    之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B.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C.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D.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小题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和柳浑作为执法者都能贯彻有法必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张柳二人据理力争能够成功,还因为都遇到了贤明的君主,可见,封建社会皇权凌驾于法令之上。
B.张释之认为即使犯同样的罪,也要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C.柳浑认为,皇上当时可以杀了玉工,如果把他交给有司,有司一定会佯装调查才行。
D.《容斋五笔》 认为张柳二人依法论处的行为固然可敬,但言语上也有失当之处。
【小题5】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2)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
(3)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归晋知罃①
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遂适齐。(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
(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②惩:戒,克制。③ 宥:宽恕。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两释囚以成其好
(2)然则我乎
(3)若不获命,而使宗职
(4)遂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知罃孤违蹇叔,贪勤民
B.子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C.寡君以为戮石铿然有声者
D.重为之礼归之吾从师之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小题4】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
【小题5】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 注:①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③徯:等待。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⑤系累:束缚,捆绑。 ⑥ 重器:指贵重的祭器。 ⑦ 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小题1】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天下信之,东面而征东面:面向东
B.徯我后,后来其苏后:后面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伐:攻打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动词,扩充一倍
 【小题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 ④王好战,请以战喻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8.【小题3】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小题4】
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2分)
译文:   
(2)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3分)
译文:   
(3)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3分)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宝绘堂记(苏轼)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结髦:编织
B.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锻炼:指体育锻炼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薄: 轻视
D.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留:滞留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然为人取去B.①虽微物足以为乐
②而求文以为记②而乐之终身不厌
C.①亦聊以寓意焉耳D.①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
②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 ②岂不欣然接之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B.轻死生而重于画,
C.屏远声色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等整句,加之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引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