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
【注】 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B.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C.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D.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小题2】下列句子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青词”指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B.“五音”是古代音乐调式,即宫、商、角、徵、羽。“为变徵之声”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
C.《战国策》又称《国策》,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后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
(2)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7 11:0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宣字孔和,乐安人也。为郡吏。太守杨沛梦人曰:"八月一日曹公当至,必与君杖,
饮以药酒。"使宣占之。是时黄巾贼起。宣对曰:"夫杖起弱者,药治人病,八月一日,贼
必除灭。"至期,贼果破。
后东平刘桢梦蛇生四足,穴居门中,使宣占之,宣曰:"此为国梦,非君家之事也。当 杀女子而作贼者。"顷之,女贼郑、姜遂俱夷讨,以蛇女子之祥,足非蛇之所宜故也。
文帝①问宣曰:"吾梦殿屋两瓦坠地,化为双鸳鸯,此何谓也?"宣对曰:"后宫当有暴死 者。"帝曰:"吾诈卿耳!"宣对曰:"夫梦者意耳,苟以形言,便占吉凶。"言未毕,而黄门令 奏宫人相杀。无几,帝复问曰:"我昨夜梦青气自地属天。"宣对曰:"天下当有贵女子冤 死。"是时,帝已遣使赐甄后②玺书,闻宣言而悔之,遣入迫使者不及。帝复问曰:"吾梦摩 钱文,欲令灭而更愈明,此何谓邪?"宣怅然不对。帝重问之,宣对曰:"此陛下家事,虽意 欲尔而太后不听,是以文欲灭而明耳。"时帝欲治弟植之罪,逼于太后,但加贬爵。
以宣为中郎,属太史。尝有问宣曰:"吾昨夜梦见刍狗③,其占何也?"宣答曰:"君欲得 美食耳!"有顷出行,果遇丰膳。后又问宣曰:"昨夜尝见刍狗,何也?"宣曰:"君欲堕车折 脚,宜戒慎之。"顿之,果如宣言。后又问宣:"昨夜梦见刍狗何也?"宣曰:"君家失火,当 善护之。"俄遂火起。语宣曰:"前后三时,皆不梦也。聊试君耳,何以皆验邪?"宣对曰:" 神灵动君使言,故与真梦无异也。"又问宣曰:"三梦刍狗而其占不同,何也?"宣曰:"刍 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饮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刍狗既 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宣之叙梦,凡此类也。十中八九,世以比建平
④之相矣。其余效故不次列。明帝末卒。
(节选自《魏书·方技传》)
【注】①文帝:魏文帝曹丕,220-226 年在位。②甄后:文昭甄皇后,因罪被魏文帝赐 死。③刍狗:草扎的狗,用以祭祀。④建平:朱建平,当时一位精通相术的奇人。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贼郑、姜遂俱夷.讨(平安)
B.. 苟以形.言(表现)
C.我昨夜梦青气自地属.天(连接)
D.其余效.故不次列(效验)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蛇女子之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闻宣言而.悔之/弃甲曳兵而.走
C.其.占何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宣之.叙梦/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小题3】文章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饮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 也
B.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饮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 也
C.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饮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 也
D.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饮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 也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周宣占梦料事如神的一项是(   )
①必与君杖,饮以药酒    ②蛇生四足,穴居门中
③女贼郑、姜遂俱夷讨 ④后宫当有暴死者
⑤有顷出行,果遇丰膳 ⑥十中八九,世以比建平之相矣
A.①②⑤B.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④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宣认为拐杖扶持弱者,药酒医治疾病,因此太守杨沛的梦预示着叛乱即将平息。
B. 周宣认为东平刘桢的蛇生四足之梦不是家事,而是国事,预示着即将杀死女叛贼。
C 周宣认为魏文帝叙述的殿瓦坠地和青气属天之梦,虽然是信口虚构,却仍会应验。
D.周宣认为梦境和言语都是神灵的意志,所以无论真梦假梦,都有吉凶,都会应验。
【小题6】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陛下家事,虽意欲尔而太后不听,是以文欲灭而明耳。
(2)时帝欲治弟植之罪,逼于太后,但加贬爵。
(3)前后三时,皆不梦也。聊试君耳,何以皆验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如:到…去
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就:完成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3分)
①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③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译文:
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译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瑗,字伯玉,京兆三原人。父仲良,武德初,与定律令 ,建言:“周律,其属三千,秦、汉后约为五百。依古则繁,请崇宽简,以示惟新。”于是采《开皇律》宜于时者定之。终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

瑗少负节行。博学,晓吏事。贞观中,以兵部侍郎袭爵。永徽三年,迁黄门侍郎。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进侍中,兼太子宾客。王后之废,瑗涕泣言曰:“皇后乃陛下在藩时先帝所娶,今无罪辄废,非社稷计。”不纳。明日复谏曰:“王者立后,配天地,象日月。匹夫匹妇尚知相择,况天子乎?《诗》云:‘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臣读至此,常辍卷太息,不图本朝亲见此祸。宗庙其不血食乎!”帝大怒,诏引出。

褚遂良贬潭州都督,明年瑗上言:“遂良受先帝顾托,一德无二,向日论事,至诚恳切,讵肯令陛下后尧、舜而尘史册哉?遭厚谤丑言,损陛下之明,折志士之锐。况被迁以来,再离寒暑,其责塞矣。愿宽无辜,以顺众心。”帝曰:“遂良之情,朕知之矣。其孛戾好犯上,朕责之,讵有过邪?”瑗曰:“遂良,社稷臣。苍蝇点白,傅致有罪。昔微子既去,殷以亡;张华不死,晋不及乱。陛下富有四海,安于清泰,忽驱逐旧臣,遂不省察乎?”帝愈不听。瑗忧愤,自表归田里,不报。

显庆二年,许敬宗、李义府奏:“瑗以桂州授遂良,桂用武地,倚之谋不轨。”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既至,瑗已死,发棺验视乃还。追削官爵,籍其家,子孙谪广州官奴。神龙初,武后遗诏复官爵。自瑗与遂良相继死,内外以言为读将二十年。帝造奉天宫,御史李善感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之“凤鸣朝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B.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瑷/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C.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D.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瑷/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有时也用于古代皇帝的代称。
B.刑部是我国古代政府部门之一,掌管国家的执法和刑狱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
C.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调护侍从规谏等。
D.先帝,尊称已故的君主,也指远古的帝王,本文是前一种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瑗通晓吏治,屡受升迁 。贞观年间在兵部侍郎任上承袭了爵位。永徽年间,更是屡屡升迁,由黄门侍郎最后进职为侍中,兼任太子宾客。
B.韩瑗多次受人诬陷,遭遇不幸。许敬宗等人诬陷他与褚遂良图谋不轨,因此被贬官;李义府等人又诬陷他和长孙无忌私通谋逆,以致他的官爵被剥夺,家被查抄。
C.韩瑗公正耿直,敢于进谏。褚遂良因为遭受诽谤而被贬任潭州都督,韩瑗上书,为他辩解,希望高宗将其赦免。但皇帝并没有听从,最终,韩瑷请求辞职。
D.韩瑷熟悉典章制度,精通律法。他曾经参与制定法律制度,主张保留前朝的《开皇律》中适合当下的律令;并且建议精减官员,以推崇宽厚简易的风气。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仕隋为殿内直长,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王佐才也!”左仆射杨素拊其谓曰:“卿终当坐此!”大业末,为马邑丞。高祖击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变,传送江都,至长安,道梗。高祖已定京师,将斩之,靖呼曰:“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义士乎?”秦王亦为请,得释,引为三卫,从平王世充,以功授开府。九月,舟师叩夷陵,铣将文士弘以卒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靖曰:“不可。士弘健将,下皆勇士,今新失荆门,悉锐拒我,此救败之师,不可当。宜驻南岸,待其气衰乃取之。”孝恭不听,留靖守屯,自往与战,大败还。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谕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帝将伐辽,召靖入,谓曰:“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乎?”对曰:“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帝悯其老,不许。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薨,年七十九,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八》)

(注)①铣:萧铣隋末起兵,自称梁王,次年称帝,后兵败降唐,被杀于长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B.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C.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D.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床,文中指坐具;文中和“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中“床”的意思相同。
B.大业是隋炀帝年号;君主时代帝王以年号纪年,中国古代所有帝王皆有年号。
C.第,原指按一定品级为王侯功臣建造的大宅院;后来上等房屋也通称为“第”。
D.诸侯或有爵位的官死去称“薨”,也可用于妃嫔、皇子公主或封王贵族之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靖志向远大,学深多才。他渴望建功立业取富贵;韩擒虎非常认可他的军事才能;牛弘、杨素都很欣赏他的政治才华。
B.李靖审时度势,懂得机变。秘密告发李渊失败后,面对将被李渊处斩的处境,又能以理相争;李世民求情得释,后被重用。
C.李靖精通兵法,擅长谋略。在夷陵之战中,统帅李孝恭急于集结兵马出击,李靖认为应等对方将士锐气衰竭后才可以进攻。
D.李靖年老病苦,不忘报国。皇帝想要派他攻打高丽,前去征求他的意见,他向皇帝表达了带病征战的决心,令皇帝感动不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义士乎?
(2)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淳化四年,丁内艰,起复,遂出知升州。未行,改知河南府。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后致尧副温仲舒安抚陕西,于阁门疏言仲舒不足与共事。沆因用他人副仲舒,罢致尧。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曰:“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帝以沆无密奏,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时李继迁久叛,有图取朔方之意。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帝颇惑之,因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分部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方众议各异,未即从沆言,未几而灵州陷,帝由是益重之。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则留意声色犬马,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封岱祠汾,大营宫观。旦乃以沆先识之远。沆性直诚,居住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至于垣颓壁损,不以屑虑。家人劝治居第,沆曰:“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安事丰屋哉?”景德元年七月薨,年五十八,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李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B.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C.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D.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复,文中指李沆在母亲去世后守丧期未满就被皇帝征召赴任官职。
B.阁门,古代宫殿的侧门,宋代指负责官员朝参、礼仪等事宜的机关。
C.和亲,指古代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间为建立和平友好关系而进行的联姻。
D.文靖,谥号。“文”“靖”二字表明朝廷对李沆的品行有很高的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善于识人,敢于直言。他建议真宗治国要远离浮躁浅薄的人;他认为石保吉没有战功,并不适合做使相。
B.李沆为国操劳,目光长远。他认为臣子稍微有些辛劳是好的事情;应当让年轻的皇帝了解四方艰难,否则容易不务朝政。
C.李沆富有才能,深受信任。李继迁叛乱后,皇帝向他询问;他提出的讨伐灵州的建议,虽未被采纳,但后来被认为是正确的。
D.李沆安于俭朴,不慕奢华。他不介意自己的住宅大厅狭小、墙塌壁坏;他认为人生短暂,不必追求华丽的房屋。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众议各异,未即从沆言,未几而灵州陷,帝由是益重之。
(2)沆性直诚,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