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数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皆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注:①伊吾,西域地名。②鄯(shàn)善,西域国家名。③掾(yuàn),古代属官的通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数甚备,后忽疏懈更:更加
B.酒酣,因激之怒:使(他们)精神振奋
C.今虏使到数日裁:通“才”,仅仅
D.骸骨为豺狼食矣长:永远
【小题2】下列各句中,都能用来反衬班超大智大勇的一组是:(    )(3分)
①侍胡惶恐,具服其状。    ②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③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④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⑤虏众惊乱。     ⑥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
A.①②⑥B.①③④C.③④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班超胆识过人,及时洞悉鄯善暗通匈奴,并断然率众连夜奔袭,全歼匈奴使者,迫使鄯善国与汉朝结为好友。
B.班超见微知著,妙用奇计,夜歼匈奴使者,宣示了汉朝的国威和恩德,使鄯善王情愿归属汉朝。
C.班超知人善任,精心谋划,率属官和吏兵,火烧虏营,斩杀虏使,维护了汉朝的国威,使鄯善王同意接纳班超的儿子为人质。
D.班超身处绝境,临危不惧,率领全体官兵,计歼匈奴使者,完成了沟通汉朝和西域的历史使命。
【小题4】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3分)
②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2分)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03 04:5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小题1】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hè,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C.忍(qiáng,勉强)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小题2】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2)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3)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已骈,至军中 B.距关,毋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D.项伯杀人,臣
【小题2】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二)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折。
(节选自《肥水之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之,亦不甚惜视:对待
B.戍卒叫,函谷举:发动
C.草行露宿,以饥冻重:加上
D.客问之,答曰徐:慢慢地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言敢怒后人哀之不鉴之
B.齐、楚精英不觉屐齿
C.多九土之城郭玄等乘胜追击,至青冈
D.使晋兵得渡,决胜负使不得上,可万全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B.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C.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D.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小题4】(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用了大段的排比句表现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而用十几个字描写其灭亡的过程,这种详略布局,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B.秦国灭亡六国,掠取了大量财富;而六国统治者的财富也都是从人民那里掠取的。六国的灭亡,可以说是统治者执政行为的必然结果。
C.从《肥水之战》的选文中可以看出,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谢玄、谢安等人在战场上灵活机智、指挥若定,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
D.《淝水之战》选文中详细描写了晋秦两军的战斗过程,在结尾处补写了朱序在秦军的行为。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是造成秦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