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2 03:18: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者,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
汉既得浑邪王地,陇西、北地、上郡益少胡寇,诏减三郡戍卒之半,以宽天下之徭。
上将讨昆明,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是时法既益严,吏多废免。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征发之士益鲜。于是除五大夫为吏,不欲者出马。以故吏弄法,皆谪令伐棘上林,穿昆明池。
是岁,得神马于渥洼水中。上方立乐府,使司马相如等造为诗赋,以宦者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弦次初诗以合八音之调。诗多《尔雅》之文,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必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及得神马,次以为歌。汲黯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说。
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黯曰:“臣虽不能以言屈陛下,而心犹以为非。愿陛下自今改之,无以臣为愚而不知理也。”上顾群臣曰:“黯自言为便辟则不可,自言为愚,岂不信然乎!”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注】①买复:谓平民纳资免除徭役。汉制,爵位到五大夫起就可免除徭役。②八音: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音调。③便辞:善于迎合他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B.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C.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D.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指战国、秦、汉时对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的通称,与当时关东含义相同。
B.冠盖,指官吏的官帽服饰和车乘的顶盖,后用以称达官贵人,本文特指使者。
C.乐府,指古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也成为一种诗体名。
D.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称,也就是《诗》《书》《礼》《乐》和《春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区发生水灾,朝廷将七十多万灾民迁徙到函谷关以西及朔方郡以南的新秦中地区,由官府救济生活、帮助生产,耗资巨大。
B.汉朝得到浑邪王的辖地后,陇西、北地、上郡一带的外族入侵也减少了,为了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皇帝下令将三郡的屯戍部队减半。
C.由于战争频繁,许多百姓购买爵位来逃避兵役,导致可征调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朝廷除去他们的爵位,将他们发配去砍伐荆棘,挖昆明池。
D.汲黯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与皇帝意见相左,于是义愤填膺地进行劝谏,在皇帝拒绝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遭到了皇帝的讥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者,尚不能相救。
⑵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
治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左传》)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节选自《战国策》)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对文段(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2】下列对(一)(二)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 “您”。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明白事理,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烛之武所以能成功,因为他虑事周全,又具有辩才,荆轲刺秦王所以失败,是虑事不周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3)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币:礼品
B.愿国为内臣举:全、整个
C.乃朝服,设九宾朝服:上朝的衣服
D.荆轲樊於期头函奉:同“捧”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③④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秦官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他自己宣称想要挟持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小题4】(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召樊哙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B.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寿:奉上一杯酒,祝对方健康,类似今天的敬酒。
B.西向:面朝西,在古代礼仪中属于最卑的座次。
C.跽:跪直身子。
D.参乘:官名,军队里的长官,相当于军事参谋或军师。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一方的座次为尊,刘邦一方的座次为卑,显示了双方实力的悬殊。
B.范增觉得项羽不能果断行事,立即召来项庄,欲借舞剑为由,乘机杀死刘邦。
C.樊哙知道刘邦在鸿门宴上有危险,于是与张良闯入营帐,欲跟项羽同生共死。
D.樊哙虽然怒闯项王营帐,但是顺从项王之令,饮酒吃肉并拜谢,从而赢得替刘邦说情的机会。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