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卷周纪周显王四十八年
注释:①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
②葑[fēng]: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为白菜之类。菲:萝卜之类。葑和菲,两种食用的植物,因其根部有时味苦,常被人丢弃。后用“葑菲”表示尚有一德可取的意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当:担当。
B.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直:当值。
C.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输:交纳。
D.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疾:强烈。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孟尝君“能用谏”的一组是(3分)
①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②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③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 ④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⑤谏而得听,臣二喜 ⑥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A.①②⑤B.②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因为瞧不起他门客中的某人,因而就想把他赶走,鲁连劝孟尝君留人,侧重用人者应不放弃各种人才,因他们各有所长。
B.孟尝君出巡到了楚国时,楚王送给他一张象牙床。楚都的登徒官与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商量,把传家的宝剑送给公孙戍从而逃脱象牙床损坏而招致的无法赔偿结局。
C.文中第三段公孙戍向孟尝君进谏时的那些话,可以显示出公孙戍进谏时避免了正面冲突,集中火力迂回于孟尝君思维的薄弱环节,从而取得了进谏的成功。
D.孟尝君因公孙戍进谏成功而个人也能获利受到启发,张贴布告以示愿纳谏,司马光对孟尝君这种做法勉励有加,认为孟尝君有可取之处,他的着眼点是孟尝君“能用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
译文:  
(2)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2 10:5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5分)
五人墓碑记    张 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所为旌:表扬B.为之义声:伸张
C.既而以吴民之乱于朝请:请求D.且诏纷出矫:假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展转四明、天台,以至永嘉
B.况草野无闻者欤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C.买五人之头函之北驱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
D.卒吾郡之发愤一击几不纳死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小题4】运用正反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结合上面的文段作具体分析。(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导。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刎。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勿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B.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C.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D.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古代的官职名,和太师、太保一起,位列“三公”,文中的“太傅”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一般认为就是太子的老师。
B.“左右”有多种含义,可以指方位,代指身边;也可以指身边跟随的人。文中是前一个意思。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战国策》是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课文《荆轲刺秦王》就节选自《战国策》。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鞫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鞫武认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该建议被太子丹否决后,鞫武又推荐田光去刺杀秦王。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刎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的全部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全后面问题。(12分)
顷之未发,太子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6分,每空1分)
(1)迟:     (2)仆:     (3)祖:    
(4)就:     (5)币:     (6)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和宾客知道了这件事情,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给他送行。
B.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给他送行。
C.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们,都给他送来了白色的衣服和帽子。
D.太子和宾客知道了这件事情,都给他送来了白色的衣服和帽子。
【小3】题下列对选段及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担心荆轲反悔而不去刺杀秦王,就又一次委婉地催促荆轲出发,并准备先派秦武阳去。
B.荆轲没有按时出发,并不是太子所认为的有改悔,而是另有原因的,他是想等一个他的宾客。
C.高渐离击打着筑,荆轲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这让所有来送行的人都泪流满面。
D.荆轲到秦国后,用价值重金的财物买通了蒙嘉,借蒙嘉的引荐而有了靠近秦王的机会。

同类题4

课内文段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小题1】下列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B.①疑其有改悔,复请之曰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C.①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②今有一言,可解燕国之患
D.①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   ②思不学则殆
【小题2】下列都属于判断句的一组是(    )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④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    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⑥
【小题3】下列语句中“所以”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