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过也 是:这
B.朝济而夕设焉 版:防御工事
C.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D.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边疆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属于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理由的一组是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④阙秦以利晋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②⑤⑥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小题4】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4 08:0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据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怖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喂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钶,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秦王方还柱走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B.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C.轲既取图奉之,发图D.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小题3】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通过秦武阳、秦王的形象衬托了荆轲的形象。
B.文段一开始写秦武阳色变真可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王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也都目瞪口呆,束手待毙。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据大王。”
(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①而窥宋城,宋华元②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③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节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注:①堙:yīn土堆。②华元:宋国大夫。③柑:qián通“钳”,钳马,即钳住马嘴(以木衔其口)不让它吃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B.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7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C.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7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D.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在古文中义为国都,指朝廷,如“去国怀乡”;又指国家、邦国,如“万国来朝”。
B.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了的通称,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或对别人的尊称。本义侧重指品德方面。
C.诺,在周秦及汉朝时期人与人之问极其恭敬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可译为是、对等。
D.军与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师是两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为二千五百人: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一些希图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诸侯国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B.楚庄王率军队闱困宋国,使宋国城内“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其状之惨足以表明孟子提出的“春秋无义战”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的真实可信。
C.华元主动向对方告诉城内的惨状,引起对方的疑惑和询问,然后趁机阐释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感化对方,使对方最终也以实情相告,显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口才能力。
D.楚庄王最后带领“引师而去之”,说明他最终抛弃了最大的不义——攻国,才赢得其他诸侯国的尊敬,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小题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2)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特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特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
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捧着
B.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原谅
C.剑坚,故不可立拔 坚:坚硬,锋利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将宾客延引上殿。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狄戎统称蛮夷或四夷。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是由皇帝的嫡长子担任。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
B.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根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C.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来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目瞪口呆。
D.正在秦王万分危急的时刻,侍医夏无且举起手里拿着的药囊把荆轲打倒在地,秦王拔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孝公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君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见非于世固:本来
B.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其故法:效法,取法
C.智者作法,愚者焉制:制约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以为收孥举:全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孝公用卫鞅 / 罢,归国,以相如功大
B.有独知之虑者,必敖于民 /秦城恐不可得,徒
C.无功者富无所芬华 / 有槁暴,不复挺者
D.已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 今君亡赵走燕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商鞅看来,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只可与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
B.甘龙认为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商鞅肯定了他这一奉公守法的观点。
C.商鞅制定的法令很苛酷,比如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
D.有一个人把在立在国都市场南门的木头搬走了,当下得到五十金奖赏。商鞅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3分)
(2)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