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7-10-20 11:2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20分)
汉六年,冬,十月,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者。帝以问诸将,皆曰:“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又问陈平。陈平曰:“人上书言信反,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诸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有巡狩,会诸侯。陛下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意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曰:“吾将南游云梦。”上遂行。
十二月,上会诸侯于陈,信谒上;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以归,因赦天下。
上还,至洛阳,赦韩信,封为淮阴侯。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多称病,不朝从。
汉高祖十一年,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豨,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春,正月,舍人弟上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令人诈言,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释:①趣:同“促”,督促,催促。②豨(xī):陈豨,刘邦征战时的将领,夺得天下后掌管要塞之地,后谋反,被樊哙军队消灭。③通:勾结。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发兵,坑竖子耳亟:赶紧
B.陛下出,伪游云梦第:只管
C.部署已定,待豨报:回复
D.相国信曰绐:劝说
【小题2】下列都属于韩信“称病”原因的一项是(2分)
①发使告诸侯会陈   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③信知汉王畏恶其能
④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 ⑤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   ⑥从上所来,言豨已得
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组是(2分)
A.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陈平向刘邦献计不可攻打,只能活捉。
B.刘邦听从了陈平的意见,假装出游,召见韩信,从而将他抓获。
C.刘邦到洛阳后赦免了韩信,但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
D.韩信密谋袭击吕后和太子,但因舍人弟弟的告发而招致杀身亡族之祸。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4分)
(1)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3分)
   
(2)令人诈言,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4分)
   
(3)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3分)
   
(4)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鞅欲变法,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小题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集市)
B.令行期年(一周年)
C.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不便者以千数(助词,的)
D.明日,秦人皆趋令(第二天)
【小题2】与“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B.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小题3】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小题4】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2)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樊(於期)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吾精已消亡矣。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减)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B.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C.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D.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封建时代的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用“足下”,译为“您”。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描写了太子丹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表现出太子丹是个礼贤下士,以国事为重,又心存戒心的人。
B.太子丹寻求破秦,是想报国恨私仇。迫于秦的威势,质于秦,逃亡而回;秦将灭六国,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间,故而决计铤而走险。
C.田光自杀不仅是因太子丹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还有就想以此来激励荆轲见太子。
D.太子丹欲以荆轲为刺客,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再不行就刺杀秦王,使秦国国内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课内的文言文。(每小题3分,共12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委命下吏交给B.却匈奴七百余里   击退
C.以愚黔首   使……愚昧D.收天下之兵军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小题3】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选出与“为天下笑者,何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3分)
A.不拘于时B.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二)

读史者知太史公作《游侠传》之意,则知太史公作《刺客传》之意也。刺客诸人,何知有孔孟,何知有仁义,而独不敢失坠者,勇与信耳。屠沽者流,以身许人,诚非比秦人视越人之肥瘠,而无所动心,故白昼杀人,至死不悔,厉身吞炭、目洞胸,往往甘之如饴矣。如其人摧锋陷锐,功成名立,则亦可以垂竹帛,铭鼎钟也。而皆不获也,皆数奇也。太史公之叫屈,故《刺客》之传,同于《游侠》也。

(选自康发祥《伯白山文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取道 祖:祭祀路神
B.不敢举兵以军吏 逆:抗击
C.乃引其匕首以秦王 擿:指责
D.厉身吞炭、目洞胸 矐:熏瞎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荆轲和歌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B.使使闻大王 不赂者赂者丧
C.以故荆轲逐秦王    度我至军中,公
D.太史公之叫屈 不足外人道也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3)如其人摧锋陷锐,功成名立,则亦可以垂竹帛,铭鼎钟也。
【小题4】荆轲的“勇与信”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选文(一)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