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二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置幕中。
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閤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淮东,擢参议官。德佑元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议宜中不合,宜中使言者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何如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厓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厓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閤/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
B.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閤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
C.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閤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
D.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閤/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封建社会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迁”“擢”“除”指古代官员职位升降。“迁”“除”指贬官,“擢”指升官。
C.古代“学士”为官职名称,如“内阁大学士”“首辅大学士”“端明殿学士”等。
D.弹劾是指对享有特别权利的政府官员或法官等违法时进行刑事追诉的一种程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秀夫才华出众。年少求学时,其师二孟先生很看重他;中进士后,又得到李庭芝的长久赏识和重用,李庭芝即使调动官职也不让他离开自己。
B.陆秀夫性格沉静。他虽才华出众,却不苟且求人了解自己。每每同僚议事,他都沉默不发一言,即使在酒宴上神色也矜持庄重。
C.陆秀夫坚持己见。他参与议事时与陈宜中意见不合,虽然陈宜中是他的上司,但他不放弃自己的意见,导致本就嫉妒他的陈宜中指派言官对他进行弹劾。
D.陆秀夫忠诚爱国。当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时,群臣都想要离去,陆秀夫义正词严的一番话使群臣改变了想法,大家共同拥立卫王为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长,从其乡二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
(2)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5 05:0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后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下列句子,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田父曰“左”   绐:欺骗
B.愿为诸君战 快:迅速
C.吾起兵至今八矣  岁:年
D.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
【小题2】下列划横线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是( )
A.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故汉追及之
B.是何楚人多也 此天亡我
C.愿诸君快战  吾公取彼一将
D.项王大惊曰  分军为三
【小题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C.汉骑追者数千人
D.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小题4】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为诸君
B.纵江东父兄怜而
C.令诸君知天
D.项王军垓下
【小题5】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②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公子退让也。公子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平原君。平原君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秦兵不敢出。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留赵
秦王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B.乃与平原君计,五城封公子
口不忍献五城,公子退让也
C.平原君游,徒豪举耳
以无忌从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D.今平原君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2】下列叙述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战国时期,平原君也算是礼贤下士的贵族公子,但跟信陵君比就相去甚远,他不但不了解处士毛公、薛公的才能,就是已经投奔他的门客毛遂的才能也并不真正了解。
B.信陵君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也表现在对处士毛公、薛公二人的态度上,他早就知道此二人有才能,于是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去见他们,以能跟此二人交往为幸。后来在对待魏国的态度上二人为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C.当信陵君窃符救赵后,赵孝成王与平原君商量将赵国的五个城封赏给了信陵君,后来因信陵君听了门客的劝告才自谦起来,赵孝成王趁机宴请信陵君,要回五城,最后只将鄗作为信陵君的汤沐邑。
D.秦国不断派兵讨伐魏国,魏王日夜为此担忧,不计前嫌,派使臣去请公子。而公子出于私心,不准备救魏,后因毛、薛二公一番话使信陵君明白不救魏将无面目于天下,于是毅然奔魏。
【小题3】请用“/”给文中画线语段断句。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何当面目立天下乎
【小题4】翻译
(1)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地,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永平粮储,并以廉瑾闻。崇祯元年,出为松江知府。海滨多盗,捕得辄杖杀之。郡东南临大海,飓潮冲击,时为民患,筑石堤二十里许,遂为永利。郡漕京师数十万石,而诸仓乃相距五里,为筑城垣护之,名曰“仓城”。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薛国观败,其私人上海王陛彦下吏,素有隙,因言岳贡尝馈国观三千金,遂被逮。士民诣阙讼冤,巡抚黄希亦白其诬,下法司谳奏。一日,帝晏见辅臣,问:“有一知府积俸十余年,屡举卓异者谁也?”蒋德璟以岳贡对。帝曰:“今安在?”德璟复以陛彦株连对,帝领之。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无何,给事中方士亮荐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乃擢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所督漕艘,如期抵通州。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监司五人,岳贡与焉。帝趣使入对,见于平台,问为政何先,对曰:“欲天下治平,在择守令;察守令贤否,在监司;察监司贤否,在巡方;察巡方贤否,在总宪。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法。”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越六日,即超擢左副都御史。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李自成陷京师,岳贡及邱瑜被执,幽刘宗敏所。贼索银,岳贡素廉,贫无以应,拷掠备至。搜其邸,无所有,松江贾人为代输千金。四月朔日与瑜并释。

(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B.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C.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D.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遺。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如本文中的“举”,就是提拔或者授予官职的意思。
C.日晡,即晡时,古人将一天划分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辰,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D.朔日,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 “朔”,即初一。将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岳贡廉洁谨慎。在负责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时就因廉洁谨慎而闻名于世,在被贼军抓获时,又因无钱进献备受拷打。
B.方岳贡政绩卓异。将数十万石粮食漕运到京城并建立“仓城”,连皇帝也知道有一位担任知府十几年屡有卓异政绩的官员。
C.方岳贡勤政为民。担任松江知府时,飓风大浪带来灾难,为使人民免受祸患,他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使之成为松江人民永久的福利。
D.方岳贡善于应对。被召应对,恰逢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方岳贡的回答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
(2)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会昭帝,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定国上书谏。数年,迁水衡都尉,超为廷尉。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为人谦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威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衷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定国饮酒至数石不乱,冬月请治谳,饮酒益精明。甘露中,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三年,宣帝崩,元帝立,以定国任职旧臣,敬重之。时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定国并位八年,论议无所拂。然上始即位,关东连年被灾害,民流入关,言事者归咎于大臣。上于是数以朝日引见丞相、御史,入受诏,条责以职事曰:“二千石选举不实,是以在位多不任职。民田有灾害,吏不肯除,收趣其租,以故重困。今丞相、御史将欲何施以塞此咎?"定国上书谢罪。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无光。上复以诏条责曰:“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耶?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定国慌恐,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上报曰:“君相朕躬,不敢怠息。经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君虽任职,何必颛焉?其勉察郡国守相群牧,非其人者毋令久贼民。”定国遂称笃,固辞。上乃赐安车驷马、黄金七十斤,罢就第。数岁,七十余曰安侯。

(选自《汉书·于定国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B.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射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C.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射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D.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中国古代帝王之死,而“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
B.“廷尉”是掌管天下刑狱的官吏,案件要报到延尉处,职责与文中的“御史”相同。
C.“经术”指注解经书的学问,古有“五经”之说,指《诗》《书》《礼》《易》《春秋》。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高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加给他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定国重视学习,拜师学经。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习法律,做廷尉后又拜师学习《春秋》,亲自手执经书,面北向老师行弟子之礼,敬重精通经术的人。
B.于定国为官恭谨,主动担责。汉元帝曾两次责备大臣不尽职责,于定国内心惶恐害怕,于是上书谢罪或引咎自责,最后因病情沉重不得已辞官归乡。
C.于定国判案谨慎,深得赞誉。他判案保持审慎态度,除照顾螺寡孤独之人,对不是特别肯定的犯罪都尽量从轻发落,朝廷上下都称赞他堪比张释之。
D.于定国尽心辅佐,深受器重。身为先帝的旧臣,他与御史大夫陈万年八年共事而从不相互抵触,汉元帝称赞他“不敢稍有懈怠休息”,之后赐予车马黄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
(2)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俭少有器局,颇涉文史。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亡奔高丽,俭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俭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
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俭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俭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及萧铣败,高祖使徇岭南。
武德五年,俭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时太宗为雍州牧,以俭是文德皇后之舅,素有才望,甚亲敬之。
俭明辩善容止,凡有献纳,搢绅之士莫不属目。时黄门侍郎王珪有密表附俭以闻,俭而不言,坐是出为安州都督,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俭随方训诱,风俗顿改。秦时李冰守蜀,导引汶江,创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俭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奖鉴人伦,谙姓氏。高祖崩,摄司空,营山陵制度。是时,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俭与御史大夫韦挺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二十一年正月薨,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注①朱鸢:隋朝交趾(今越南)郡下辖九县之一。②陵迟:衰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俭与交游坐:停留。
B.内离外蹙:窘迫。
C.俭而不言寝:扣压。
D.谙姓氏雅:非常。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俭受到皇上重用的一组是(    )
① 及萧铣败,高祖使徇岭南
② 素有才望,甚亲敬之
③ 凡有献纳,搢绅之士莫不属目
④ 摄司空,营山陵制度
⑤ 乃诏俭与御史大夫韦挺等刊正姓氏
⑥ 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俭重视亲情。高俭被贬到岭南,岭南有瘴疠,母亲不能同行,于是留下妻子侍奉老母;又顾念妹妹无所依靠,卖掉大宅安置妹妹,并分掉余财。
B.高俭遇事能正确决断。钦州宁长真率众攻打丘和,丘和想要投降,高俭却认为敌人不能持久,而城中守军足以抵挡他们,丘和接受他的建议,后来果然击败了敌军。
C.高俭治理地方兴利除弊。他在蜀地任职时,能够根据当地的陋习加以训导,使当地的风俗得以改观;疏导水渠,使蜀中大获灌溉的便利;还重视文教,使学校得以复兴。
D.高俭力矫流弊。当时家世已衰败的崤山以东人士,仍依仗旧门第,在女儿嫁给他族时索要丰厚聘礼,他建议皇上修正天下姓氏,并在研究史传的基础上撰成《氏族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俭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
(2)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