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苟》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馀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 取其实而去其名,则幸矣。宗元复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云欲相师辱:承蒙
B.仆道不,业甚浅近笃:深厚
C.人之在好为人师患:担忧
D.未尝敢以气作之矜:自大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因”字,与“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击沛公于坐
C.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相如持璧却立
【小题3】下列有关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柳宗元认为,韩愈作《师说》抗颜为师,收召后学,勇气可佳,但也因此招来众人嘲笑辱骂。
B.柳宗元认为韦中立求师之信,言过其实,但认为韦中立言出有因,并非阿谀奉承之徒。
C.就具体文章而言,柳宗元认为写文章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上要尽量追求文采,而他本人则从小务求文采,年长追求载道。
D.柳宗元以自己的亲自体验告诫韦中立,写文章要用心为之,力求严谨、深奥、明朗、畅达,并要众采各家之长,触类旁通。
【小题4】柳宗元婉拒韦中立求师,并提出“取其实而去其名”,原因何在?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0 11:1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穆崇,代人也。其先世效节于神元、桓、穆之时。崇机捷便辟,少以盗窃为事。太祖之居独孤部,崇常往来奉给,时人无及者。后刘显之谋逆也,平文皇帝外孙梁眷知之,密遣崇告太祖。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因以宠妻及所乘良马付崇,曰:“事觉,吾当以此自明”。崇来告难,太祖驰如贺兰部。显果疑眷泄其谋,将囚之。崇乃唱言曰:“梁眷不顾恩义,奖显为逆,今我掠得其妻马,足以雪忿。”显闻而信之。窟咄之难,崇外甥于桓等谋执太祖以应之,告崇曰:“今窟咄已立,众咸归附,富贵不可失,愿舅图之。”崇乃夜告太祖。太祖诛桓等,北逾阴山,复幸贺兰部。崇甚见宠待。太祖为魏王,拜崇征虏将军。从平中原,赐历阳公,散骑常侍。后太尉,加侍中,徙为安邑公。又从征高车,大胜而还。姚兴围洛阳,司马德宗将辛恭靖请救,太祖遣崇六千骑赴之。未至,恭靖败,诏崇即镇野王,除豫州刺史,仍本将军。征为太尉,又徙宜都公。天赐三年先是,卫王仪谋逆,崇豫焉,太祖惜其功而秘之。及有司奏谥,太祖亲览法,至述义不克曰“丁”。太祖曰:“此当矣。”乃谥曰丁公。初,太祖避窟咄之难,遣崇还察人心。崇夜至民中,留马与从者,乃微服入其营。会有火光,为舂妾所识,贼皆惊起。崇求从者不得,因匿于坑中,徐乃窃马奔走。宿于大泽,有白狼向崇而号,崇乃觉悟,驰马随狼而走。适去,贼党追者已至,遂得免难。太祖异之,命崇立祀,子孙世奉焉。太和中,追录功臣,以崇配飨。

(节选自《魏书·穆崇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B.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C.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D.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小题2】下列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位大体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B.“迁”和“徙”一样在古代都是调动官职用语,但“迁”一般指升官,有时侯也指贬官,如“左迁”。
C.谥,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褒奖赞美的称号,称为谥号。
D.薨,可指有爵位者的死。《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崇忠于太祖,太祖流落独孤部,他常往来供给生活必需品,尽心尽力。
B.穆崇足智多谋,在刘显阴谋叛乱时,他主动献计使梁眷免于被刘显怀疑。
C.穆崇深得太祖恩宠,去世后太祖亲自查阅授予谥号的方法,为他确定谥号。
D.穆崇曾获得白狼的帮助,为躲避贼兵追捕,宿营大泽边,遇白狼引他逃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以宠妻及所乘良马付崇曰:“事觉,吾当以此自明。”
(2)先是,卫王仪谋逆,崇豫焉,太祖惜其功而秘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毅之女也。后母,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后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读《女诫》、《列女》等传,一过辄不忘。周武帝特爱重之,养于宫中,异它甥。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
毅闻之,谓长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及周武帝崩,后追思如丧所生。隋文帝受禅,后闻而流涕,自投于床曰:“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毅与长公主遽掩口曰:“汝勿妄言,灭吾族矣!”
后事元贞太后,以孝闻。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能辨也。
炀帝时,高祖为扶风太守,有骏马数匹。常言于高祖曰:“上好鹰爱马,公之所知。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高祖未决,竟以此获谴。未几,后崩于涿郡,时年四十五。高祖追思后言,方为自安之计,数求鹰犬以进之,俄而擢拜将军,因流涕谓诸子曰:“我早从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帝有天下,诏即所墓园为寿安陵。谥曰“穆”,后祔葬献陵。 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太穆顺圣皇后。
(取材于《旧唐书·后妃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于帝曰窃:私下
B.则江南、关东不能为矣患:祸患
C.武帝深之纳:宠信
D.为篇章规诫工:擅长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B.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C.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D.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氏是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后来嫁给高祖为妻。
B.窦氏年幼时就曾劝说武帝以百姓为念,善待娶自突厥的皇后。
C.窦氏父母商定,射中门屏上所画孔雀眼睛者才可娶窦氏为妻。
D.高祖听从了窦氏的劝说直接将自己的骏马献给了炀帝,得到提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 
(2)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希崇,字德峰,幽州蓟县人也。希崇少通《左氏春秋》,复癖于吟咏。
阿保机南攻,陷其城,掠希崇而去。阿保机询希崇, 乃知其儒人也,因授元帅府判官。天成初,契丹平州节度使卢文进南归,契丹以希崇继其任,遣腹心总边骑三百以监之。一日,召汉人部曲之翘楚者,谓曰:“我陷身此地,度日如岁,尔辈得无思乡者乎!”部曲皆泣下沾衣,且曰:“明公欲部曲南去,善则善矣,如敌众何?”希崇曰:“俟明日首领至牙帐,则先擒之,契丹无统领,其党必散。 且平州去王帐千余里,待报至征兵,逾旬方及此,则我等已入汉界深矣,何用以众少为病!”希崇遂以管内生口二万余南归。唐明宗嘉之,授汝州防御使。唐明宗嘉之,授汝州防御使。
希崇既之任遣人迎母赴郡母及境希崇亲肩板舆行三十里观者无不称叹历二年迁灵州两使留后。先是,灵州戍兵岁运粮经五百里,有剽之患。希崇乃告谕边士,广务屯田,岁余,军食大济。清泰中,希崇厌其杂俗,频表请觐,诏许之。及高祖入洛,乃复灵武。希崇叹曰:“我应老于边城,赋分无所逃也。”因郁郁不得志,久而成疾,卒于任,
希崇素朴厚,尤嗜书,莅事之余,手不释卷。不好酒乐,不蓄姬仆。祁寒盛暑,必具衣冠。事母至谨,每食必侍立,俟盥漱毕方退,物议高之。在邠州日,有民与郭氏为义子,自孩提以至成人,因愎戾不受训,遣之。郭氏夫妇相次俱死。郭氏有嫡子,已长,时郭氏诸亲与义子相约,云是亲子,欲分其财物,助而讼之,前后数政不能理,遂成疑狱。希崇览其诉,判云:“父在已离,母死不至。正称假子,孤二十年抚养之恩:傥曰亲儿,犯三千条悖逆之罪。颇为伤害名教,安敢理认田园!其生涯并付亲子,所讼人与朋奸者,委法官以律定刑。”闻者服其名。
希崇亦善观象,在灵州日,见月掩毕口大星,经月复尔,乃叹曰:“毕口大星,边将也,月再掩之,吾其终欤!”果卒于郡。
(选自《旧五代史·张希崇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公欲部曲南去,善则善矣全:保全
B.祁寒盛暑,必具衣冠。俨:使……整齐
C.有剽之患攘:侵夺
D.及高祖入洛,乃复灵武除:排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希崇既之/任遣人迎母赴郡/母及境/希崇亲肩板/舆行三十里观者无不称叹/历二年/迁灵州两使留后
B.希崇既之任/遣人迎母赴郡/母及境/希崇亲肩板舆行三十里/观者无不称叹/历二年/迁灵州两使留后
C.希崇既之/任遣人迎母赴郡/母及境/希崇亲肩板舆行三十里/观者无不称叹/历二年/迁灵州两使留后
D.希崇既之任/遣人迎母赴郡/母及境/希崇亲肩板舆行三十里/观者无不称叹/历二年/迁灵州两使留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希崇在阿保机南征时被俘带走,后经阿保机询问,了解到他的儒生身份,被拜封为元帅府判官。
B.张希崇凭着他多年的经验积累,上任灵州后,就命令戍边的士兵屯田耕种。军队不仅有了粮食,还解决了长途运粮之忧,深得朝廷赞许。
C.善观天象的张希崇发现星象有变,认为毕口大星代表的是镇守边地的大将,却被月亮遮住了,这就预示着他的生命大概就要终结了。因此郁郁不得志,不久果然死于郡中。
D.张希崇之所以把郭氏家产全部判给郭氏嫡子,是他认为养父活着的时候,养子就离开了,养母死的时候,养子也不来守孝。如果只说是养子,就辜负了二十年的养育之恩;倘若是亲儿子,就犯了大逆不道的罪。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报至征兵,逾旬方及此,则我等已入汉界深矣,何用以众少为病!
(2)清泰中,希崇厌其杂俗,频表请觐,诏许之。

同类题4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选自《史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玩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贾:经商
C.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下:居于……之下
D.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赞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管鲍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一组是(   )
①管仲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③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④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 ⑤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⑥D.①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与鲍叔深交多年,回顾了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交往的史实,真切而有层次地展现了二人了的友谊和真情。
B.在管仲的政治实践中,社会治理,国家富强,君主称霸,都系于民,强调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C.管仲执掌政事做了齐相后,小小的齐国凭借在海滨的有利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齐桓公因此称霸诸侯。
D.管仲拥有三归,有反坫,富足超过了诸侯,可看出他奢侈荒淫的一面,齐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5分)
译文:
(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5分)
译文: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锐言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
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赐名马一、钱十万、衣一称。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累迁给事中。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
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寮日决庶务,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迁侍中、兼刑部尚书。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    
《新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通过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
B.尚书,是古代三省之一,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的。
D.迁,即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比如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B.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C.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D.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张行成曾经先后辅佐刘炫、隋朝、王世充,但均无大的成就。后来他被张锐推荐给唐高祖,才得以施展才能。随即又被唐太宗重用。
B.在张行成的眼中,天下的百姓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他敢于纠正皇帝的错误观点。他又善于劝谏皇帝,使皇帝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屡次提拔他。
C.张行成作为唐朝的三朝元老,深得高宗信任,不仅升迁他为侍中、兼刑部尚书,还让他监修国史,在他死后又用少牢之礼祭祀他。
D.永徽四年发生了旱灾,张行成认为自己救灾不利因而内心恐惧,坚决请求辞职。而皇帝则认为是自己缺少德行所致,不许他辞职,并加以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