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 余姚人。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 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 数年无所得。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好言兵,且善射。正德元年冬,权阉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 瑾怒,廷杖四十, 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不当求诸事物,뀀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 弟子盈天下, 世遂有“阳明学”云。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 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 亲率锐卒屯上杭, 佯退师, 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远近惊为神。十四年, 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 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 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守仁计取南昌,宸濠惧, 尽发南康、 九江兵。丙辰复战, 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 贼复大败。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 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 乘风纵火, 焚其副舟,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 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初, 京师闻变, 诸大臣震惧。兵部尚书王琼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 ”至是, 果奏捷。当是时,谗邪构煽, 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 世宗深知之,甫即位, 趣召入朝受封。思恩、 田州土酋卢苏、 王受反,乃诏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 总督两广兼巡抚。乱平,守仁已病甚, 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丧过江西, 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 谥文成。
(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笃信不疑笃信:坚信深信。
B.学者翕然从之翕然:安宁和顺。
C.官军奄至奄至:突然到达。
D.谗邪构煽构煽:挑拨煽动。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龙场万山/ 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 相率伐木为屋以栖/ 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B.龙场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相率/ 伐木为屋以栖/ 守仁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C.龙场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 相率伐木为屋/ 以栖守仁/ 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D.龙场万山/ 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 夷人喜相率伐木/ 为屋以栖守仁/ 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天资聪明,潜心向学。十七岁和上饶娄谅谈论朱熹格物致知的大意, 后来在阳明洞中苦思潜修,顿悟要义, 学业大进。
B.王守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他反对当权太监刘瑾滥捕, 上疏救戴铣等人, 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 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C.王守仁善于用兵, 精于奇谋。巡抚南、 赣, 他亲率精锐士兵, 出其不意直捣贼巢; 计取南昌, 纵火烧船,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
D.王守仁文武全才,颇受赞誉。他创立“阳明学”, 弟子遍布天下, 多次剿贼平乱, 战功赫赫,百姓称赞, 廷臣颂功,朝廷追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守仁急趋吉安, 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②微守仁, 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 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3 03:05: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蔡襄,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速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叉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选自《宋史·蔡襄传》,有删改)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之意。
C.丁口,即男子人口,也是征徭役时的人口单位。
D.丁忧;按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襄是非分明。他对范仲淹四人和高若讷的事,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的升官,均作诗表示祝贺。
B.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体恤民情。他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梁、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忠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2)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值仓卒,避兵之陇西。时隗嚣已据四郡,遣使请延,延不应。
更始元年,以延为大司马属,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及到,静泊无为,唯先遣馈礼祠延陵季子。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埽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初,平帝时,汉中锡光为交阯太守,教导民夷,渐以礼义,化声侔于延。王莽末,闭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贡献,封盐水侯。领南华风,始于二守焉。
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仓卒,避兵之陇西 仓卒:急迫,匆忙
B.民常告籴交阯    告籴:请求买粮
C.延视事四年 视事:任职
D.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雷同:附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汉代设在京师的最高教育机构,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
B.乞骸骨:请求皇帝同意让自己的骸骨归葬故乡,是官员自请退休的委婉说法。
C.立祠:专指后代子孙为祭祀死去的祖先修建供舍,以颂其功德。
D.征辟: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地方官推荐两种方式。
【小题3】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
(2)教导民夷,渐以礼义,化声侔于延。
【小题4】请概括任延为官施政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弱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竞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节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想见”之说违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兵》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籓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籓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官,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归服/未阀/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B.母扰归/服未阅/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C.母优归/服未闪/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D.母忧归服/未阅/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毁/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省级考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取中后称为举人。由于是在春季举行,又称春闹。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识之意。
B.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C.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D.欧阳德敢于直速,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
(2)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拿少学诗礼,明锐有权谋。常见郡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及王莽败,况自以莽之所置,怀不自安。弇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弇因说护军朱祐,求归发兵,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拿因从光武北至薊。闻邯郸兵方到,光武将欲南归,召官属计议。弇日:“今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光武官属腹心皆不肯,日:“死尚南首,奈何北行入囊中?”光武指拿日:“是我北道主人也。”会蓟中乱,光武遂南驰,官属各分散。光武即位,拜弇为建威大将军。建武二年,更封好畤侯,食好、美阳二县。弇从幸舂陵,因见,自请北收上谷兵未发者,定彭宠于渔阳。取张丰于涿郡,还收富平、获索,东攻张步,以平齐地。帝壮其意,乃许之。四年,诏弇进攻渔阳。弇以父据上谷,本与彭宠同功,又兄弟无在京师者,自疑,不敢独进,上书求诣洛阳。诏报日:“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与王常共屯涿郡,勉思方略。”况闻弇求征,亦不自安,遣舒弟国入侍。帝善之,进封况为隅糜侯。五年,天子嘉况功,使光禄大夫持节迎况,赐甲第,奉朝请。因诏拿进讨张步。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张步闻之,乃使其大将军费邑军历下,又分兵屯视阿,别于太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弇。弇度河先击祝阿,自旦攻城,日未中而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十二年,况疾病,乘舆数自临幸。弇兄弟六人皆垂青紫,省侍医药,当代以为荣。十三年,增弇户邑,上大将军印绶。永平元年卒,年五十六,为愍侯。

(节选自《后汉书·耿弇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B.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C.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D.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礼,即《诗经》《礼记》,加上《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B.尉,官名,古代掌管军事的官吏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皆省称“尉”
C.户邑,即户口与县邑,汉代开始设置,也指封建君主分封给诸侯或大臣的土地。
D.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弇爱好学习,学以致用。他因为小时候经常观看郡尉检阅骑士、演练跑马射箭等,喜欢上了调兵遣将的事情,长大后带兵打仗,所向披靡。
B.耿弇忠心耿耿,深受信任。他投奔光武帝后数次被召见并加以慰劳,后被授予建威大将军,封为好畤侯;生重病时,光武帝几次亲自探视。
C.耿弇有胆有谋,作战勇猛。邯郸兵来时,他认为可以北上,攻下邯郸;攻打祝阿时,耿弇故意撒开一角的围兵,让张步部众得以奔归钟城。
D.耿弇家风淳朴,以孝闻名。耿弇父亲生病时,他们兄弟六人都穿青紫色的官服,问候父亲并以医药伺候,很受当时人的敬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弇从幸舂陵,因见,自请北收上谷兵未发者,定彭宠于渔阳。
(2)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煦,涿州归义人也。煦为人美风仪,为定州王处直观察推官。明宗时,累迁兵部侍郎居职。明宗素重煦而爱其风韵,迁端明殿学士。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初,废帝入,问三司使王玫:“帑①廪之数几何?”玫言:“其数百万。”及责以赏军而无十一,废帝大怒,罢玫,命煦兼判三司。煦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尤甚,乃煦计文簿,核其虚实,残租积负悉蠲②除之。往时吏幸积年之负盖而不发,因以把持州县求贿赂,及煦一切躅除,民间欢然以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先是,冯道与煦为姻家而同为相,道罢,李愚代之。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相府史吏恶此两人刚直,因共扬言,其事闻,废帝并罢之,以煦为右仆射。是时,三司诸吏提印聚立月华门外,闻宣诏罢煦相,皆欢呼相贺曰:“自此我曹快活矣!”
煦在相位,不习典故。初,明宗崩,太常卿崔居俭以故事当为礼仪使,居俭辞以祖讳蠡。冯道改居俭秘书监,居俭快快失职。中书舍人李详为居俭诰词,有“闻名心惧”之语,煦辄易日“有耻且格”。居俭诉日:“名讳有令式,予何罪也?”当时闻者皆传以为笑。及为仆射,入朝遇雨,移班廊下,御史台吏引仆射立中丞御史下,煦诘吏以故事,自宰相至台省皆不能知。及道为司空,问有司班次,亦皆不能知,由是不入朝堂,俟台官、两省入而后入,宰相出则随而出。至煦为仆射,自以由宰相罢,与道同,乃随道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议者多窃笑之。以目疾罢为太保,是岁卒,年六十。
(摘编自《新五代史·刘煦传》,有删节)
【注】①帑:读“tān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2蠲,读“juān”,除去,免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
B.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
C.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
D.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古代掌管编纂撰述的官称,按不同职称冠予头衔,如侍读学士,翰林院学士等。
B.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之一。隋代开始设六部,六部各部以侍郎、尚书为正副长官。
C.讳,又称避讳,意思是封建君主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D.崩,又称驾崩,指古代皇帝或皇太后的去世。诸侯去世称为“薨”,士大夫去世称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煦受到唐明宗的赏识与重用。唐明宗一向敬重刘煦其人,喜欢他的风度和韵致,亲自提拔他担任兵部侍郎,使他升为端明殿学士。
B.刘煦敢于改革弊政。他兼管三司后,痛恨三司严重侵吞官银的弊病,在账簿上一一查看计算,核对虚实,并采取了一系列除弊措施。
C.刘煦因刚直遭罢相。相府的官吏忌恨他和李愚刚直,宣扬他们二人的不合,唐废帝得知后,罢免了二人的宰相,任命刘煦为右仆射。
D.刘煦不习典章掌故。他在担任宰相时,改动中书舍人李详为崔居俭的事起草的朝廷文告;进入朝堂时,不能确定正确的顺序,一时被传为笑谈。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煦一切蠲除,民间欢然以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
(2)乃随道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议者多窃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