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异乎三子者之撰不让于师
B.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仁以为己任
C.其何伤于日月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吾与点也不吾知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0 04:2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徐怀玉,本名琮,亳州焦夷县人。少以雄杰自任,随太祖起军。唐中和末,从至大梁。光启初,蔡寇屯金堤驿,怀玉将轻骑连破之,由是累迁亲从副将,改左长剑都虞候。又从破蔡贼于板桥,收秦宗权八寨,奏加检校右散骑常侍。文德初,同诸军解河阳之围,复从破徐、宿。乾宁中,奏加检校刑部尚书,太祖赐名怀玉。破朱瑾于金乡南,擒宗江以献,表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
乾宁四年,庞师古失利于清口,怀玉独完军以退。光化初,转滑州右都押牙兼右步军指挥使,俄奏授沂州刺史。顷之,王师范以青州叛,屡出兵侵轶,怀玉击退之。天复四年,转齐州防御使,加检校司空,从大军迎驾于岐下。归华州观察留后。一年,复领所部兵戍雍州,寻召赴河中,补晋、绛、同、华五州马步都指挥使。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开平元年,授曹州刺史,加检校司徒。明年,除晋州刺史。其秋,晋军大至,已乘其墉,怀玉选亲兵五十余人,拥杀下城。晋军既退,出家财以赏战士。岁中,晋军又至,怀玉领兵败之于洪洞。三年,制授鄜坊节度使、特进、检校太保,练兵缮壁,人颇安之,加检校太傅。乾化二年,庶人友珪既篡立,河中朱友谦拒命,遣兵袭鄜州,怀玉无备,寻为河中所掳,囚于公馆。及友珪遣康怀英率师围河中,友谦虑怀玉有变,遂害之。怀玉才气刚勇,临阵未尝折退,平生金疮被体,有战将之名焉。
(选自《旧五代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B.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C.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D.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递公文用的马。
B.尚书,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六部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C.署,文中指官府,即华州观察留后的办公地点。
D.特进,功勋卓著经皇帝特命而进封者,称“特进”。始于汉,隋为散官,唐改为文职散官,后世多沿置。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怀玉跟随朱温在板桥打败蔡州的敌人收复秦宗权的八座营寨后,被朱温授予检校右散骑常待官职。
B.开平二年秋天,晋军进攻晋州,徐怀玉率领五十名亲兵杀退已经登上城墙的晋军,后又拿出家财重赏这些亲兵勇士。
C.担任检校司空后,徐怀玉跟随大军到岐山迎接唐朝皇帝,回来后担任华州观察留后。
D.徐怀玉一生勇猛,未曾临阵退却,最后死于朱氏兄弟内部争斗,实在可惜。
【小题4】(小题4)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寇屯金堤驿,怀玉将轻骑连破之,由是累迁亲从副将,改左长剑都虞候。
(2)怀玉才气刚勇,临阵未尝折退,平生金疮被体,有战将之名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
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而许之。诏陵:“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④休士,因骑置以闻。”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无功而还。后因其兄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而降匈奴。③辎(zī)重:粮草。④受降城: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的一座城池,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使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   将:将士
B.上而许之 壮:认为……强盛
C.徘徊观虏,即所见   亡:通“无”,没有
D.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   妻子:妻子女儿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B.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C.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D.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李陵年青时曾得到皇帝赏识,接受重任,深入匈奴二千余里。皇帝下诏李陵到龙勒水后,立即查看敌情,如果没有发现敌情,就到受降城休整士兵,并置马把情况报告朝廷。
B.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当汉武帝要给他增派军队时,他却提出只要率领五千步兵出征,想以少胜多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他的部下逃回塞内的仅有四百多人。
D.李陵和卫律都投降了匈奴,分别被封为右校王、丁灵王,成了掌权的贵族。卫律深受单于的宠爱,侍奉单于左右。李陵住在外面,遇到大事才召入计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②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
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曰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仪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小题5】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亷颇争列。已而相妇岀,望见亷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荆轲)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蕊王拜送于庭使使必用大王唯大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威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吏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jū)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也。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B.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  比:齐等,同样
C.蔺相如止之曰   固:坚决地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  怪:责怪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今君亡赵走燕
B.倚柱笑 箕踞
C.而蔺相如徒口舌为劳 日削月割,趋于亡
D.卒惶急不知所为   为击破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的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的起因是廉颇“争名位”,矛盾的发展是蔺相如舍人“请辞去”,矛盾的激化是廉颇宣言“必辱之”,矛盾的解决是蔺相如的退让和“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表白。
B.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C.《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D.《刺客列传》选文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恐 惧 不 敢 自 陈 谨 斩 樊 於 期 头 及 献 燕 之 督 亢 之 地 图 函 封 燕 王 拜 送 于 庭 使 使 以 闻 大 王 唯 大 王 命 之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遗,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选自《后汉书·李膺传》)
李膺恒以疾不送迎宾客,二十日乃一通客。唯陈仲弓来,辄乘舆出门迎之。
膺居阳城时,门生在门下者,恒有四五百人。膺每作一文出手,门下共争之,不得堕地。陈仲弓初令大儿元方来见,膺与言语讫,遣厨中食。元方喜,以为合意,当复得见焉。膺同县聂季宝,小家子,不敢见膺。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呼见,坐置砌下牛衣上。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卒如其言。
膺坐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时岁日,翊引杯曰:“正朝从小起。”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膺乃叹曰:“汉其亡矣!夫善人天地之纪,而多害之,何以存国?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张让:东汉末年专权的宦官。 陈仲弓,即上文中的陈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B.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C.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D.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小题2】下面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有很多词与官职的任免或者变迁有关,如 “复拜司隶校尉”的“拜”就是授予、任命的意思。此外,常用的如“除”指的是授职、拜官,“领”表示兼任,“署”表示代理。
B.“再”,在古代也是指“又一次”的意思,例如“再拜”指第二次行礼,是古代的一种礼节,《鸿门宴》中有“再拜献大王足下”就是指第二次行礼;文中的“再迁”指第二次升迁。
C.龙门,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龙门”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后起的文人登门拜访,可称为“登龙门”。
D.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膺性格刚直高傲,他不喜欢交往,常常以有病为由,不迎送客人。只是把同郡的荀淑、陈仲弓作为师友。 在他们两个人来的时候,才乘舆出门迎接,分别时相送数里。
B.李膺执法严厉,把藏匿于柱中的野王令张朔揪出,并交付洛阳监狱。从此黄门常侍都谨慎小心。
C.李膺品格高洁,即使朝廷纲纪败坏时,他仍能独自坚持节操。被抓入狱,被拷打致死,妻子儿女流放边疆。
D.李鹰居住阳城时,门下总有四五百个学生,每当他写完一篇文章,学生们都争着阅读,传来传去不会落到地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
(2)汉其亡矣!夫善人天地之纪,而多害之,何以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