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玩。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既,又言:“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征耗银,或先已征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留任自文然始。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清望,号“姚魏”。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例。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迁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宜驻重兵通声援。”上嘉纳之。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征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书。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于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选自《清史稿》)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征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
B.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征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
C.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征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
D.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征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文然直言敢谏。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B.姚文然关爱百姓。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
C.姚文然重视法律。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D.姚文然通晓军务。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3 06:20: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乙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贫,不自振:振作
B.进士不中第举:推荐
C.还,客巴西遁:逃走
D.帝爱其才,宴见数:屡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坐法华西亭
B.召入,时白已醉 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C.有臣如此,陛下忍弃之隙也,则施施而行
D.遂擿其诗激杨贵妃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被贬谪下凡的仙人”。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致成空。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地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小题4】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
(2)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秀才跋尾

秦观

裴本秦之别姓,自汉以来,世有显者,在唐尤为望族,五房之裴为宰相者,十有七人。裴氏衣冠于斯为盛。而东眷房晋公度实唐第一等人。君,晋公之裔孙也。少笃学,锋气锐甚,颇有志于天下之事。已而举进士屡不中,乃叹曰:“人生如寄耳,用是区区者为哉!”于是退居许之阳翟,葛巾藜杖,日阅佛书,惟以专精神养寿命为事。.

元祐三年冬,君之弟朝散君通判蔡州,君自阳翟篮輿之,逾月而去。将行,谓朝散君曰:“吾绝意世间事久矣,比阅簏中故人书札,见麻温故郎中昔所赠诗,怃然.感心,不能自己。闻秦少游方为此郡学官,愿因弟一言,庶几异时有知我者。”余闻而叹之。昔马援南征,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日:‘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求贏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薰蒸,仰视飞鸢跕跕墮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

朝散君起家四十为郎,声闻籍甚,所谓功名富贵,盖未易量。而君羸老疾病,卧于衡茅之下,气息奄奄仅属。既不求人知,人亦莫君知者。弟兄出处异矣!然以二马观之,二裴之事,孰为得失哉?麻君博雅君子,其所以称道君者,宜不谬。后之君子读其诗者,可以知君少时之志;而读余文者,可以识君年之心云。

注:跋尾,一种文体,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自阳翟篮輿之 过:拜访
B.愿因弟一言  丐:乞求
C.求赢余 致:导致
D.可以识君年之心云   莫:同“暮”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B.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C.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D.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族,有名望的家族,古人重视门第与门风,以先祖功绩激励族中子弟。
B.衣冠,衣服和帽子,古代“士”以上戴冠,因而用衣冠来指缙绅或名门世族。
C.学官,既指掌管学务的官员,也指官学里的教师,文中秦少游担任的是后者。
D.衡茅,衡门茅屋,简陋的居室,陶潜有“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的诗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秀才是唐代名相裴度的后人,年轻时勤奋好学,颇想有一番作为。
B.裴秀才因屡试不中而改变人生方向,退居阳翟,借佛道养生,不问世事。
C.作者引用“二马”的典故借以表达对“二裴”兄弟不同人生际遇的感慨。
D.麻温是博雅的君子,裴秀才想通过弟弟向他求取文章,以求留名后世。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阅簏中故人书札,见麻温故郎中昔所赠诗,怃然感心,不能自已。
(2)朝散君起家四十为郎,声闻籍甚,所谓功名富贵,盖未易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失物家并认识,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双成诉云:“府君放贼去,百姓牛何处可得?”琼不理,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每年春,总集大儒卫凯隆、田元凤等讲于郡学,朝吏文案之暇,悉令受书,时人指吏曹为学生屋。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天保中,郡界大水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纲纪谓琼曰:“虽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此等相抚儿子,咸言府君生汝。在郡六年,人庶怀之,遂无一人经州。前后四表,列为尤最。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初琼任清河太守裴献伯为济州刺史酷于用法琼恩于养人房延佑为乐陵郡过州裴问其外声佑云唯闻太守善刺史恶裴云:“得民誉者非至公。”佑答:“言若尔,黄霸、龚遂君之罪人也。”后有敕州各举清能,裴以前言,恐为琼陷,琼申其枉滞,议者尚其公平。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府长流参军 署:代理,暂任
B.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  伏:俯伏
C.乃别得元景融等十余人  推:推求,推断
D.虽饥馁,恐罪累府君    矜:怜惜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署府长流参军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B.总集大儒卫凯隆、田元凤等讲郡学 州司临门,急星火
C.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避盗 猥微贱
D.还同住   见用于小邑
【小题3】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初琼任清河太守/裴献伯为济州刺史/酷于用法/琼恩于养人/房延佑为乐陵郡过州/裴问其/外声佑云/唯闻太守善刺史恶/
B.初/琼任清河太守/裴献伯为济州刺史酷于用法/琼恩于养人房延佑为乐陵郡/过州/裴问其外声/佑云/唯闻太守善/刺史恶/
C.初/琼任清河太守/裴献伯为济州刺史/酷于用法/琼恩于养人/房延佑为乐陵郡/过州/裴问其外声/佑云/唯闻太守善/刺史恶/
D.初琼任清河太守/裴献伯为济州刺史/酷于用法琼恩/于养人房延佑为乐陵郡/过州裴问其/外声佑云/唯闻太守善/刺史恶/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琼年幼颖悟,年幼时就知道官位要由合适的人充任。他曾以刑狱参军的身份审理并州一起抢掠案,另外查获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得赃证。
B.苏琼断案公正,绝不冤枉无辜。当他详加审问,知道魏子宾不是盗牛贼时,即刻放人。他又秘密巡视私访,另外捉到偷牛者。自此,百姓牲畜散放。
C.苏琼在处理乙普明兄弟田地争夺案中,以亲情为出发点,声泪俱下,感动了兄弟二人,兄弟俩终于言归于好。这是他在吏民中进行儒学教育的结果。
D.苏琼爱民如子,体恤百姓。郡内发生大水灾,他以自己的名义向人借粮,然后再分发给饥民,使百姓平安度过荒年。他以恩义养民,百姓无人到州里申诉过。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有敕州各举清能,裴以前言,恐为琼陷,琼申其枉滞,议者尚其公平。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冯应京,宇慕冈,盱眙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二十八年,擢湖广佥事,分巡武昌、汉阳、黄州三府。税监陈奉恣横,巡抚支可大以下唯诺惟谨,应京独以法栽之。其年十二月,有诸生要被其辱,诉上官。市民从者万余,哭声动地,蜂涌入奉廨,诸司驰救乃免。应京捕治其爪牙,奉怒,阳饷食而置金其中,应京复暴之,益惭恨。明年正月,置酒邀诸司,以甲士千人自卫,遂举火箭焚民居。民群拥奉门。奉遣人击之,多死,碎其尸,掷诸途。可大噤不敢出声,应京独抗疏列其十大罪,奉亦诬奏应京挠命,陵敕使。帝怒,命贬杂职,调边方。给事中田大益、御史李以唐等交章劾奉,乞宥应京。帝益怒,除应京名。缇骑抵武昌,民知应京获重谴,相率痛哭。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并伤緹骑;詈可大助虐,焚其府门,可大不敢出。奉潜遣参随三百人,引兵追逐,射杀数人,伤者不可胜计。日已晡,犹纷拏。应京囚服坐槛车,晓以大义,乃稍稍解散。奉匿楚府,逾月不敢出,亟请还京。帝愠甚,手诏内阁,欲究主谋。一贯言民心宜静,请亟遣重臣代可大拊循,因以侍郎赵可怀荐。帝乃褫可大官,令可怀驰往。未至,可大已遣兵护奉行。舟车相衔,数里不绝。可怀入境,亦遣使护之。奉得迄逦去。应京之就逮也,士民拥槛车号哭,车不得行。既去,则家为位祀之。三郡父老相率诣阙诉冤,帝不省。系应京诏狱,拷讯久之不释。应京乃于狱中著书,昕夕无倦,著煌煌二十八卷《经世实用编》。三十二年九月,星变修省。廷臣多请释系囚,于是应京获释。应京志操卓荦,学求有用,不事空言,为淮西士人之冠。出狱三年卒。天启初,赠太常少卿,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冯应京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
B.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
C.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
D.奉乃大书应京名/列其罪/榜之通衢/士民益愤/聚数万人围奉廨/奉窘/逃匿楚王府/遂执其斥牙六人/投之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晡,又名日晡,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晡时是十二时辰之一,即申时,上午7时整至上午9时整。
B.缇骑:穿红色军服的骑士,泛称贵官的随从卫队,为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此文选自《明史》,文中应该指的是明代锦衣卫校尉。
C.诸生,汉时指儒生,明清时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也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今诸生学于太学”。
D.褫,有剥夺之意,在文中指革除官职。与之相类似的说法有“罢、免、废、夺、黜、绌、革”等。如:“不胜其任者废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奉恣横,巡抚以下的官员唯唯诺诺。只有冯应京以法决断与他斗争。有个生员的妻子被他们侮辱,应京抓捕了其爪牙。
B.百姓得知缇骑抵达武昌后,立即围攻衙门,打伤缇骑,陈奉派人射杀百姓,城中一片混战,应京坐在囚车中劝说百姓解散。
C.田大益、李以唐等同僚上奏章弹劾陈奉,请求皇上宽恕应京。冯应京被逮捕时,百姓围着囚车痛哭,车辆无法前行。
D.冯应京被关进刑部大牢,受到酷刑拷打,很久不被释放。他在狱中坚持著述,早晚不懈怠,写成二十八卷大作《经世实用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怒,阳饷食而置金其中,应京复暴之,益惭恨。
(2)应京独抗疏列其十大罪,奉亦诬奏应京挠命,陵敕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孔孙,字梦符,其先出辽之乌若部,为金人所并,遂迁隆安。父之纯,为东平万户府参议,夜梦谒孔子庙,得赐嘉果,已而孔孙生,因丐名于衍圣公,遂名今名。廉希宪居政府,辟为掾。及安童为相,尤礼重之,授户部员外郎,出为南京总管府判官。
时方议下襄樊,朝廷急用兵,孔孙谓:“今以越境私贩坐罪者,动以千数,宜开自新之条,俾得效战赎死。”朝论采之。佥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寻升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真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迁浙西提刑按察副使,改同知保定路总管府事,俄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
至元二十二年,安童复入相,言于帝曰:“阿合马专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终始如一”乃除宣吏部尚书,孔孙礼部侍郎。寻升孔孙礼部尚书,擢燕南提刑按察使。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肃政廉访司,仍为使,莅治于大名,一以所没赃籴粟五千斛赈饥民。拜佥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事。亡何,除大名路总管,兼府尹,大兴学校。有献故河堤三百余里于太后者,即上章,谓宜悉还细民,从之。召还,拜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商议中书省事。
会地震,诏间弭灾之道,孔孙条对八事,其略曰:蛮夷诸国,不可穷兵远讨;滥官放谴,不可复加任用;赏善罚恶,不可数赐赦宥;献鬻宝货,不可不为禁绝;供佛无益,不可虚费财用;上下豪侈,不可不从俭约;官冗吏繁,不可不为裁减;太庙神主,不可不备祭享。帝悉嘉纳之,赐钞五千贯。又累疏言:“凡七十致仕者,宜加一官;丁忧服阕者,宜待起复;宿卫之冒滥者,必当革;州郡之职,必当遴选,久任达鲁花赤,宜量加迁转;又宜增给官吏俸禄;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给赐曲阜孔庙洒扫户;相位宜参用儒臣,不可专任文吏;故相安童、伯颜、和礼霍孙与廉希宪等,各宜赠谥。”久之,请老还家,拜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致仕,集贤大学士如故。大德十一年卒,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阿合马专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终始如一/
B.阿合马专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终始如一/
C.阿合马专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终始如一/
D.阿合马专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终始如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相同的词语还有解褐、解官、请致、致政等。
D.服阕,古人在朝为官,若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为“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孔孙执法有度,能根据案情酌情处理。有三百人因为对龚乙提出开银矿的事情不满,挖了龚家的祖坟,烧了龚家房屋,烧死三人而被判处了死刑,张孔孙认为这些人犯法有特殊原因,减了他们的罪。
B.张孔孙关爱百姓,对百姓有怜悯之心。当时他在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处事时,将所没收赃款买粟五千斛,用来赈济饥民。
C.张孔孙关心国事,提出多项军事策略。比如在朝廷计划攻襄阳的时候急需兵源之时,他提出让走私犯罪的人在战场上效力,后来发生了地震时,他又提出不可派兵去蛮夷诸国远征。
D.张孔孙重视教育。他在大名大兴学校,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对孔庙的洒扫户给予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越境私贩坐罪者,动以千数,宜开自新之条,俾得效战赎死。
(2)有献故河堤三百余里于太后者,即上章,谓宜悉还细民,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