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杜莘老,起莘,眉州青神人,唐工部甫十三世孙也。幼岁时,方禁苏氏文,独喜诵习。绍兴间,第进士,以亲老不赴廷对,赐同进士出身。授梁山军教授,从游者众。
秦桧死,魏良臣参大政,莘老天下利害以闻。良臣荐之,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迁秘书丞,论江、淮守备,上曰:“卿言及此,忧国深矣。”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入对,上曰:“知卿不畏强御,故有此授,自是用卿矣。”
金遣使致嫚书,传钦宗凶问,请淮、汉地,指索大臣。上决策亲征,莘老疏奏赞上,且谓:“敌欺天背盟,当待以不惧,勿以小利钝为异议所摇,谀言所惰,则人心有恃而士气振矣。宜不限早暮,延见大臣、侍从,谋议国事;申敕侍从、台谏、监司、守臣,亟举可用之才。”又言:“亲征有期,而禁卫才五千余,羸老居半,至不能介胄者,愿亟留圣虑”事皆施行。
幸医承宣使王继先怙宠干法,富浮公室,子弟直延阁,居第僭拟,别业、外帑遍畿甸,数十年无敢摇之者,闻边警,亟辇重宝归吴兴为避敌计。莘老疏其十罪,上曰:“初以太后铒其药,稍假恩宠,不谓小人骄横乃尔。”莘老曰:“继先罪擢发不足数,臣所奏,其大概耳。”上作而曰:“有恩无威,有赏无罚,虽尧舜不能治天下。”诏继先福州居住,子孙皆勒停。籍其赀以千万计,诏鬻钱入御前激赏库,专以赏将士,天下称快。
莘老官中都久,知公论所予夺,奸蠹者皆得其根本脉络。及任言责极言无隐取众所指目者悉击去声振一时都人称骨鲠敢言者必曰杜殿院云。治郡,课绩为诸州最。孝宗受禅,莘老进三议,曰定国是、修内政、养根本。寻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宋史·杜莘老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任言责/极言无隐取/众所指目者悉击去/声振一时/都人称骨鲠敢言者/必曰杜殿院云
B.及任言责/极言无隐/取众所指/目者悉击去/声振一时/都人称骨鲠敢言者/必曰杜殿院云
C.及任言责/极言无隐/取众所指目者悉击去/声振一时/都人称骨鲠敢言者必曰杜殿院云
D.及任言责/极言无隐取/众所指目者悉击去/声振一时/都人称骨鲠敢言者必曰/杜殿院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一般有名又有字,古人尊者在卑者面前自称字,卑者自称称名,卑者称呼平辈或尊辈也称其名。当名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
B.廷对,这里指廷试,即科举考试会试中式后,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
C.疏,本文中指“条陈”;后专指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汉代贾谊的《论积贮疏》、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D.受禅,本是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后来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本文中指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莘老关心天下事,受到了魏良臣的举荐和皇上的赏识。他与皇上讨论江、淮守备之事,皇上认为他是忧国之人,提拔他为监察御史。
B.金派使者送来表示友好的书信,带来了钦宗凶吉的情况,请求淮、汉之地,指名索取大臣。杜莘老支持皇上亲征,但建议皇上多加考虑,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杜莘老嫉恶如仇。医官王继先恃宠贪赃枉法,杜莘老列举王继先十大罪状上书皇上,让皇上明白了要恩威并施,赏罚分明,并查办了王继先。
D.杜莘老在中都任职时间长,知公论褒贬所在,对那些不法之徒的罪行底细都掌握得清清楚楚。他不仅是一位敢于秉公直言的言官,他治理郡事,考核政绩也是各州中最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以小利钝为异议所摇,谀言所惰,则人心有恃而士气振矣。
(2)籍其赀以千万计,诏鬻钱入御前激赏库,专以赏将士,天下称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3 05:30: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张衡传》片段,完成后面小题。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 )毁己,皆共目之,衡( )诡对( )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作《思玄赋》( )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后迁侍中 迁:升任
B.皆共目之 目:眼睛
C.阉竖恐终为其患 患:祸害
D.称为政理 理:清明
【小题2】选出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之   乃   以   而   乃
B.其   乃   而   乃   以
C.其   以   而   遂   而
D.之   乃   以   乃   而
【小题3】下列对文段理解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衡上疏切中时弊,因而受到皇帝信任。但却受到朝廷权贵排挤诬陷,出境险恶。
B.张衡认为到现在受到皇帝信任固然是福,但其中也许酝酿着杀身大祸。但是他不顾自身的安危,文章引《思玄赋》为例,描述了张衡身处险境之中时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情状。
C.张衡终于被排挤出朝廷,出任地方官吏。张衡在出任河间相时主动与奸党斗争。“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
D.选文介绍了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同时也暗示了张衡晚年的悲剧结局。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入点,一是《思玄赋》,一是出任河间相,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改醮:改嫁。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③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故。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刘终,服阕    服阕:服丧期满
B.昔舜、禹、皋陶相与语    相与:互相
C.华善之 善:好,对
D.而憎疾从事 疾:痛恨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孝敬祖母,尽心尽力。他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刘氏生病,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学习刻苦,富有才华。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李密臧否人物,客观公正。面对司空张华的询问,李密认为安乐公比齐桓公差了很多,从他们功业的成败即可看出。
D.李密心怀不满,最终免职。他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对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心怀怨恨;他因在诗中表达不被重用的不满而被免职。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诏尚①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其兄(宇文)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已弑帝,乃封蜀王。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②任殿中少监,自款结。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帝悦日:“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帝之日:“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时,我父子尚肯相假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日:“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与陛下夜论世事,顷叉奉所献,冀以此赎罪。”帝笑谓裴寂日:“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仪同三司。
从秦王③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王府骠骑将军。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武德八年,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政尚宽简,人皆宜之。擢右卫大将军。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帝意解。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若不省,徐啖之。其机悟率类此。久之,复为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尚:这里指娶公主为妻。②高祖:指唐高祖李渊。③假:宽容,饶恕。④秦王:与后文的“太宗”均指唐太宗李世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款结 雅:高雅
B.帝之曰 让:责备
C.检校侍中   权:代理
D.若不省,徐啖之    阳:表面上,假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丧,这里是儿子为父服丧,一般为三年。夫妻之间服丧为一年。
B.公,公爵。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C.迁,古代官员职位的变动,一般指升职。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太宗,这里指唐太宗,是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士及和宇文化及同为隋右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子,但是两兄弟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宇文化及不仅谋逆弑杀隋帝,而且不肯投靠李渊。宇文士及却成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得力助手。
B.宇文士及担任尚辇奉御的官职时,得知李渊就是唐高祖,于是设法结纳,以图日后之用。
C.宇文士及曾经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宋金刚和王世充,李世民即位为皇帝后,更加重视宇文士及,经常将他请到寝宫谈话。
D.太宗皇帝曾经赏玩宫中嘉树,宇文士及也在旁边附和,太宗引用魏徵的话,暗指宇文士及是谗佞之人。宇文士及经过一番辩解,成功让皇帝消气了。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上仪同。
(2)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嗇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日:“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日“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日:“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上顾谓群臣日:“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伫絮斫陈,萦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日:“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日:“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B.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C.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D.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是掌刑狱的官吏,东汉以后,或称廷尉、廷尉卿,或称大理、大理寺卿。
B.高庙,宗庙,也指庙号为“高”的君主,所指随文而定,本文指汉高祖刘邦。
C.弃市为古代刑法,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以示鄙弃。
D.免冠,指脱帽,古代尊卑异服,冠有法制,官吏戴礼帽,脱帽常表示谢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想辞官,却得到升迁。他因使用家中资财而做了骑郎,长期未调动便欲辞官,中郎将惜才替他申请升调;文帝赞赏他见解高明,任命他为谒者仆射。
B.文帝欲提拔啬夫,被释之劝止。文帝询问虎圈情况,不满上林尉无对,啬夫见状,热心助尉,文帝赞赏并欲提拔,张释之以啬夫多嘴影响风气为由劝阻。
C.张释之随行至霸陵,进言获赞。他受到赏识,升任中郎将,跟随文帝视察陵墓工地,文帝认为陵墓坚固,不可能被打开,释之进言薄葬获认可。
D.文帝欲盗者灭族,释之却依法判案。张释之任廷尉,有人偷高庙玉环,他不怕批逆鳞、捋虎须,公正执法致文帝怒,但最终说服文帝与太后,获允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2)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同类题5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秦王为赵王击缶
【小题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shěn)由也
C.妇啼一何苦D.何故而至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4分)
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