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杨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时方用兵,总督驻高要。师行征民夫,吏虑其逃,絷之官廨。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①畀之。师中索榕树枝制绳以燃炮,军吏檄征,语不逊,雍建笞之。总督王国光以是称雍建方刚,特疏荐。莅官甫一年,擢兵科给事中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②,雍建疏言:“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陟历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且古者蒐苗狝狩③,各有其时。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岂能无万一之虑?”疏入,上甚怒,宣雍建入,谕以阅兵习武之意。雍建奏对不失常度,上意亦解。
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并镇广东,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且两藩并建,供亿维繁。今川、贵底定,请移一藩镇抚其地,俾粤民甦息。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十七年,疏言:“朋党之患,酿于草野。欲塞其源,宜严禁盟社,请饬学臣查禁。”从之。转吏科给事中。圣祖④即位,辅臣⑤秉政,奏事者入见,皆长跪,雍建独立语。比退,辅臣目之曰:“此南苑上书谏猎者也。”自是奏事者见辅臣皆不跪。
康熙十八年,授贵州巡抚。疏请立营制,减徭役,招集流亡,禁革私派。土司谒巡抚,故事,必鸣鼓角,交戟于门,俾拜其下。雍建悉屏去,引至座前问疾苦,予以酒食,土司咸输服。始,贵阳斗米值钱五千,雍建请转饷以给。既,令民翦荒茅,教以耕种。比三年,稻田日辟,民食以裕。二十三年,召授兵部侍郎。寻以亲老乞终养,许之。四十三年,卒,赐祭葬。
(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一》,有删节)
【注】①肴馔:祭祀的酒食。②世祖:清顺治帝;南苑:清时皇家猎场。③蒐苗狝狩: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④圣祖:清康熙帝。⑤辅臣:指当时辅佐小康熙皇帝的顾命大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B.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C.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D.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事中,官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B.藩镇,封建朝廷设置藩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C.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接待外国来宾等事宜。
D.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中央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雍建在高要时,善待军队征来的民夫,鞭打军中语言不逊的官吏,得到了总督王国光的欣赏及推荐。
B.杨雍建委婉地批评顺治南苑打猎的行为,惹得顺治大怒,被召进宫中责骂,他慷慨陈词,据理力争。
C.杨雍建认为两藩王共同镇守广东的弊端很多,皇帝于是将耿继茂调到福建去镇守。
D.杨雍建为解决贵州米价高的问题,采取征调军粮、鼓励开荒耕种等措施。当地的土地日渐增多,百姓生活得以改善。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且两藩并建,供亿维繁。
②土司谒巡抚,故事,必鸣鼓角,交戟于门,俾拜其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1 11:3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岳正,字季方,漷县人。正统十三年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赞善。
天顺初,改修撰,教小内侍书。阁臣徐有贞、李贤下狱,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王翱以正荐,遂召见文华殿。正长身美须髯,帝遥见,色喜。既登陛,连称善。问年几何,家安在,何年进士,正具以对。复大喜曰:“尔年正强仕,吾北人,又吾所取士,今用尔内阁,其尽力辅朕。”正顿首受命。趋出,石亨、张軏遇之左顺门,愕然曰:“何自至此?”比入,帝曰:“朕今日自择一阁臣。”问为谁,帝曰:“岳正。”两人阳贺。帝曰:“但官小耳,当与吏部左侍郎兼学士。”两人曰:“陛下既得人,俟称职,加秩未晚。”帝默然,遂命以原官入阁。
时亨、吉祥恣甚,帝颇厌之。正从容言:“二人权太重,臣请以计间之。”帝许焉。正出见吉祥曰:“忠国公常令杜清来此何为者?”吉祥曰:“辱石公爱,致诚款耳。”正曰:“不然,彼使伺公所为耳。”因劝吉祥辞兵柄。复诣亨,谕令自戢。亨、吉祥揣知正意,怒。吉祥见帝,免冠,泣请死。帝内愧,慰谕之,召正责漏言。
亨、吉祥构蜚语,谓正卖直谤讪。帝怒,谪钦州同知。漷,以母老留旬日。陈汝言令巡校言状,且言正尝夺公主田。遂逮系诏狱,杖百,戍肃州。
亨、吉祥既诛,帝谓李贤曰:“岳正固尝言之。”贤曰:“正有老母,得放归田里,幸甚。”乃释为民。
宪宗立,御史吕洪等请复正与杨瑄官,诏正以原官直经筵,纂修《英宗实录》。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正还朝,自谓当大用,而贤欲用为南京祭酒,正不悦。忌者伪为正劾贤疏草,贤之。
成化元年四月,正为兴化知府。正至官,筑堤溉田数千顷,节缩浮费,经理预备仓,欲有所兴革。乡士大夫不利其所为,腾谤言。正亦厌吏职,五年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人贺:假装
B.加秩未晚:升官
C.漷:道路
D.贤之:反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描述官员职务时,“入”指调入京城为官,“出”是指官员犯错被贬离开京城做官。
B.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C.“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D.“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考取贡士的中央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正为官勤政为民。他出任兴化知府时,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如兴修水利、灌溉良田数千顷,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等。
B.岳正秉持正义,但处事不够严谨。当时石亨、曹吉祥非常骄横,他主动向皇帝请命离间二人,却被识破,最终遭到皇帝的斥责。
C.岳正渴望受到重用,但时运不济。官复原职后,他没有受到重用,有人还伪造了岳正弹劾李贤的奏章的草稿,岳正因此得罪了李贤。
D.岳正颇得皇帝喜爱。皇帝召见岳正,远远地看到岳正样貌很好,心中很是喜欢,便任命他为内阁大学士,鼓励他尽力辅佐自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
(2)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填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乃推填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日:“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
(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
B.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能力,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胜,字彦威,宿迁县人。多智勇,善骑射。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将南侵,胜:“此其时也。”聚义士三百,北渡淮,取涟水军,宣布朝廷德意,不杀一人,涟水民翕然以听。遂取海州。胜权知州事,乃蠲租税,发仓库,犒战士,部分忠义军如宿将。山东之民咸欲来附,胜传招谕,结集以待王师之至。

胜起义久,朝廷尚未知。沿海制置使李宝遣其子公佐由海道觇敌,至州,始遣忠义将朱震诣行在,白胜姓名于执政,始知胜之功焉。

金主亮举兵渡淮,虑胜睨其后,分军数万来攻。胜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山东魏胜”,金人望见即退走。胜为旗十数,书其姓名,密付诸将,遇鏖战即揭之,金兵悉避走。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方纠集远迩,犒劳士卒,期约有日,会金主亮被,金兵北归,王师亦南还矣。

胜尝自创如意战车数百两,炮车数十两,车上为兽面木牌,大枪数十,垂毡幕软牌,每车用二人推毂,可蔽五十人。行则载辎重器甲,止则挂搭如城垒,人马不能近;遇敌又可以御箭簇。以其制上于朝,诏诸军遵其式造焉。

二年,以议和撤海州戍,命胜知楚州。金兵诈称欲运粮往泗州,由清河口入淮。胜知其谋,欲御之,都统制刘宝以方议和,不许。金骑轶境,胜率诸军拒于淮阳。金军增兵来,胜与之力战,又遣人告急于宝。宝在楚州,相距四十里,坚谓方讲和,决无战事,迄不发一兵。胜矢尽,救不至。谓士卒:“我当死此,得脱者归报天子”。中矢,坠马死,年四十五。事闻,赠保宁军节度使,忠壮。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
B.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
C.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
D.胜经画市易/劝粜豪右筑城浚隍/塞关隘在军/未尝一日懈/弛恒如寇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B.弑,从杀,式声。 封建时代专称臣杀君,文中指金主完颜亮在率领大军南征宋朝途中,为部下所杀。
C.王师,“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故”王师”意指朝廷的军队或者是国家的军队。
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胜在金人将要大举南侵之时趁机发动起义,夺取了海州,但很久之后,才被告知执政 官员,功劳才被朝廷知道。
B.魏胜机智勇敢,擅长使用大刀,能左右开弓射箭,高举旗帜,旗帜上写着”山东魏胜”,金 人远远望见就退走。
C.魏胜曾经亲自发明如意战车和炮车,并把这种战车的样式构造绘图上报给朝廷,朝廷诏 令各军仿照制造。
D.朝廷因为与金人议和撤去海州戍守,命令魏胜担任楚州知州。魏胜识破金兵阴谋,与他 们竭力死战,最后战死楚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胜权知州事,乃蠲租税,发仓库,犒战士,部分忠义军如宿将。
(2)至州,始遣忠义将朱震诣行在,白胜姓名于执政,始知胜之功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吟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生,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日: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B.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C.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D.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和文学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对异性,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是平推手;对同性,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影响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在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为散文。班固的《汉书>是传记散文的杰出代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保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B.范雎心里不快,除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C.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D.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2)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张衡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祖父歆,为汉司徒。父延,为太尉。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张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B.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C.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D.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即征召,常见于科举制形成之前,多由皇帝出面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绶是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拴在印纽上,也用于拴勋章;后印绶合称以借指勋章。
C.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古代指地位居于下的人冒用地位高的人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D.世子是古代对王爵长子的称呼,对贵族嗣子也可用,以示尊重,但不做正式称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范性格恬静,不爱争名逐利。虽然祖父、父亲和弟弟都是汉朝官吏,但他一直没有入朝为官,直到见到曹操后,才出任议郎一职。
B.张范以德服人,决不趋炎附势。面对袁术的盛情邀请,他假称身体有疾,拒不相见;派遣弟弟与袁术面谈时强调汉王室的正统地位。
C.张范勇敢果断,能够讲求道义。在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的儿子同时被贼人擒获的情况下,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孩子,也要保全弟弟的儿子。
D.张范德才兼备,深受各方敬重。曹操请他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做参谋,世子用对待长辈的礼节对待他,受他救助的人们都衷心归附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
(2)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