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武元衡,字伯苍。曾祖载德,则天皇后之族弟。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畿辅镇军督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擢为御史中丞。尝对延英①,帝目送之,日:“是真宰相器!”
顺宗立,王叔文使人诱以为党,拒不纳。监察御史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会册皇太子,元衡赞相,太子识之。及即位,是为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手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故眷礼信任异它相。
蜀新定,高崇文为节度,不知吏治,帝难其代。诏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崇文去成都,尽以金帛、帟幕、伎乐、工巧行,蜀几为空。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雅性庄重,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选。
上自李元吉甫,悉以兵事委元衡。李师道所养说客说李师道曰:“天子所以锐意诛蔡者,元衡赞之者也。请密往刺之。元衡死,则他相不敢主其谋,争劝天子罢兵矣。“师道以为然即资给遣之王承宗遣牙将尹少卿奏事为吴元济游说少卿至中书辞指不逊元衡叱出之。承宗怨,数上章诬诋。六月,癸卯,天未明,元衡入朝,出所居靖安坊东门,有贼自暗中突出射之,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逻司传噪盗杀宰相,连十余里,达朝堂,百官恂惧,未知主名。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日忠愍。
选自《新唐书•武元衡传》及《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延英:唐代长安宫殿名,在延英门内。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以为然/即资给遣之/王承宗遣牙将/尹少卿奏事/为吴元济游说少卿/至中书/辞指不逊/元衡叱出之。
B师道以为然/即资给遣之/王承宗遣牙将/尹少卿奏事/为吴元济游说/少卿至中书/辞指不逊/元衡叱出之。
C师道以为然/即资给遣之/王承宗遣牙将尹少卿奏事/为吴元济游说/少卿至中书/辞指不逊/元衡叱出之
D师道以为然/即资给遣之/王承宗遣牙将尹少卿奏事/为吴元济游说少卿/至中书/辞指不逊/元衡叱出之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畿辅: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B.赞相:指举行典礼时司仪赞唱导引各种仪式。唐时属吏部所辖。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癸卯:属于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共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元衡出身显赫,才华出众,凭家族荫庇步入仕途,后逐步升迁,但因为难以节制京城附近骄横的将领,他借口有病从华原令上离职。
B.武元衡为人正直.胸怀操守,宪宗时,他不愿意参与朋党之争,坚决拒绝了王叔文集团的拉拢,导致了王叔文的不满。
C.武元衡掌管川西,政绩卓著,后被召回朝廷主持政事。虽然得到皇帝的支持,但为敌对势力所不容,在上朝的途中遭人伏击遇害。
D.武元衡政治才能出众,品德高尚,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都备受皇帝器重,尤其是宪宗在位时,信任礼遇超过了同列。
【小题4】翻译:
(1)天子所以锐意诛蔡者,元衡赞之者也。请密往刺之。
(2)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2 10:09: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之外。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大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掩大德。”

(《左传•崤之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B.犒从者     敢:勇敢地
C.不敝邑     腆:丰厚
D.彼实吾二君 构:挑拨离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崤有二陵,月出于东山之上
B.夫人请,吾舍之矣 而得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C.行千里,其谁不知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蹇叔之子与师,哭送之    夜缒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B.孤违蹇叔以二三子。
C.秦违蹇叔,而以贪民。
D.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B.“蹇叔进谏”和“蹇叔哭师”是突出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C.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战争。文章依次叙写了蹇叔哭师、弦高犒师、晋伏秦师、晋释秦帅等细节,无不情节逼真,委婉动人。不仅揭示秦师败灭原因,而且借战争申发劳师袭以贪勤民者必败的战争观和政治观,体现了浓厚的道家思想色彩。
D.晋军活捉了秦国的孟明等三帅,却被秦穆公女儿文嬴用巧妙的言词对儿子连哄带骗的做了番工作之后,放走了。在“释囚”问题上,先轸与晋襄公看法不同,先轸竭力反对释囚,一怒、唾两个细节,使先轸那耿直、暴烈的性格跃然纸上。
(5)解释加点词句的意思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   
且使告于郑
秦伯素服郊次,师而哭
且吾不以一掩大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肜武,中山北平人也。家世寒微。因好学,精力绝人,负卷从师,不远千里。遍通《五经》,尤明《三传》。弟子远方就业者,以百数,诸儒服其强辨。齐神武召入霸府,令与诸子讲说。武成即位,除通直散骑常侍。琅邪王俨求博士,有司以肜武应选,时号得人。及帝侍讲马敬德卒,乃入授经书。帝甚重之,以为侍讲,与侍书张景仁并被尊礼,同入华元殿,共读《春秋》。加国子祭酒、假仪同三司。以景仁宗室,自托于其亲何洪珍,公私之事,肜武常为其指南。与张景仁号二张博士。时穆提婆、韩长鸾与洪珍同侍帷幄,知肜武为洪珍谋主,忌恶之。洪珍又奏肜武监国史,寻除侍中,加开府。大被委任,言多见从,特敕奏事不趋,呼为博士。肜武自以出于微贱,致位大臣,励精在公,有匪躬之节。议论无所回避,左右纵恣之徒,必加禁约。数讥切宠要,献替帷康。帝亦深倚仗之,方委以朝政。肜武便以澄清为己任,意气甚高。尝谓郑子信曰:“向入省中,见贤家唐令(邕)处分,极无所以。若作数行兵帐,肜武不如邕;若致主尧、舜,身居稷、契,则邕不如我。”长鸾等阴图之。及与侍中崔季舒、黄门侍郎郭遵谏幸晋阳,为长鸾所谮,诛。临刑,帝使段孝言诘之。肜武曰:“臣起自诸生光宠隆洽今者之谏臣实首谋意善功恶无所逃死愿陛下珍爱金玉开发神明数引贾谊之伦语其政道,令听览之间,无所拥蔽,则臣虽死,犹生之年。”因蕨欷流涕,俯而就戮。左右莫不怜而壮之。其子德冲并在殿廷就执,目见冤酷,号哭,殒绝于地,久之乃苏。
(节选自《北史·张肜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远方就业者,以百数 就业:成就功业。
B.与侍书张景仁并被尊礼 尊礼:尊重礼遇。
C.见贤家唐令处分,极无所以   处分:处理,处置。
D.令听览之间,无所拥蔽 拥蔽:阻塞,遮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起自诸生/光宠隆洽/今者之谏臣实首谋/意善功恶/无所逃死/愿陛下珍爱金玉/开发神明/数引贾谊之伦/
B.臣起自诸生/光宠隆洽/今者之谏/臣实首谋/意善功恶/无所逃死/愿陛下珍爱金玉/开发神明/数引贾谊之伦/
C.臣起自诸生/光宠隆洽/今者之谏/臣实首谋/意善功/恶无所逃死/愿陛下珍爱金玉/开发神明/数引贾谊之伦/
D.臣起自诸生/光宠隆洽/今者之谏臣实首谋/意善功/恶无所逃死/愿陛下珍爱金玉/开发神明/数引贾谊之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肜武备受推崇,深得皇帝礼遇。琅邪王选他做博士,人们认为选对了人,皇帝十分看重他,让他担任侍讲,准允他进入华元殿。
B.张肜武深受信任,为官颇为自信。他历仕两朝,均得信任,尤其在武成帝时期,被委以朝政,意气风发,自比于能辅佐尧、舜的稷、契。
C.张肜武一心为公,受冤死而无怨。他励精图治,以澄清天下为己任,被处死的时候,仍然希望皇上开启视听,多关心治国之道。
D.张肜武抨击奸邪,为官不避利害。议论朝政得失,他毫不回避;对恣意妄为的人,他加以约束;对韩长鸾等权贵,他也讥讽抨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被委任,言多见从,特敕奏事不趋,呼为博士。
(2)其子德冲并在殿廷就执,目见冤酷,号哭,殒绝于地,久之乃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温叟,字水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温叟与张昭同修汉隐帝及周祖实录。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成咸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痰,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B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C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D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小题3】【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温叟很有文才。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后来还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录。
B.刘温叟公正无私。他曾主持贡举,录用的进士中12人被斥除,但后来他们还是考中了进士。
C.刘温叟清廉有加。宋太宗当晋王时派人给他送去钱和物,他都不肯接受,使者不得已将其载回。
D.刘温叟爱惜名誉。御史府旧例,赏赐若公用不足则以罚款补充,温叟拒绝取用这样的赏赐。
【小题5】【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2)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于是遂罢。

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于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征还,拜议郎。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肃论及时政,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肃曰:“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其后果有东关之败。嘉平六年,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安国宁主,其术焉在?”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景王与之,遂破俭、钦。甘露元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宋忠:东汉末年大儒。②弘恭、石显:西汉奸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B.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C.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D.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和四年” 中“太和”是年号。文中的“黄初”“ 正始”都是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之一。
B.“出为广平太守” 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而“拜议郎”的 “拜”表示授予官职。
C.《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三国志》也是纪传体史书。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常见体例。
D.追赠,指加封死者官职、勋位或称号;而“谥号”是古时帝王死后,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肃主张为政者修德以治国。他认为,对谋反的淮南将士的亲属应施以恩德,派军队守护。
B.王肃不随意附和皇帝的心意。皇帝认为李云应该被处死,但王肃认为李云忠心进谏,不宜被杀;针对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是谁非的问题,王肃也持有和皇帝不同的观点。
C.王肃为人正直,令奸臣畏惧。曹爽专权,任用何晏等人,王肃谈及时政,认为何晏等人就是弘恭、石显那一类的奸臣,这使曹爽告诫何晏等人要小心谨慎。
D.王肃常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且敢于直言。曹真征讨蜀国时,王肃认为粮草难以为继,不宜征讨;鱼出现在武库的屋顶上,王肃认为是边将有弃甲之变的凶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
(2)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

(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敏:秀美聪慧B.擿辨:剔抉辨明
C.铨综:选拔罗致人才D.质信:质疑诚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
B.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反叛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小题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昔 张 说 被 窜 匿 陈 氏 以 免 今 若 诏 书 下 谁 敢 庇 公 愿 公 乘 扁 舟 遁 去 事 宁 乃 出 不 亦 美 乎 陟 慨 然 曰命 当 尔 其 敢 逃 刑 因 谢 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