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也。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
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
建安三年,从征张绣。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七年,从讨袁谭、尚于黎阳。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攸曰:“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
太祖曰:“善。”乃许谭和亲,遂还击破尚。其后谭叛,从斩谭于南皮。冀州平,太祖表封攸陵树亭侯。后转中军师。魏国初建,摄尚书令。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攸曾病,文帝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
(节选自《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B.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C.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D.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墓是古时人们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重师长,在其死后看护其坟墓的行为,这期间,会在坟墓旁搭建守护人所住的屋舍,称之为“庐冢”。
B.庙号、谥号都是已过世君主的专用指称,文中“太祖”即为庙号,“文帝”为谥号,谥号通常带有对其生平行为的评判性质。
C.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汇很多又略有区别,文中“拜”为授给官职,“转”为转任官职,“摄”为暂时担任某个职务。
D.古人对不同身份之人的去世表述各异,天子死一般曰“崩”,诸侯、王死就曰“薨”,后来,品阶比较高的官员死也可以称“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攸少时即有敏锐的洞察力,祖父去世,旧属请求为其看守坟墓,荀攸发现此人有问题并及时提醒了自己的叔父。
B.太祖攻打张绣,荀攸建议缓兵诱敌,他认为张绣如果不能得到刘表的粮草供应,一定会背离刘表。但是太祖起初并未听从他的建议。
C.太祖和文帝都非常尊敬荀攸。荀攸生病时,文帝亲自前往慰问,而提及荀攸去世的消息,太祖也伤心流泪
D.荀攸深谋远虑,缜密机智,在军中谋划制定了很多计策,当时,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但曹操常称赞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2)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2 10:0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王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岁辛亥,宪宗即位。文谦与秉忠数以时务所当先者言于世祖,悉施行之。世祖征大理,国主高祥拒命,杀信使遁去。世祖怒,将屠其城。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己未,世祖帅师伐宋,文谦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世祖曰:“期与卿等守此言。”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统素忌谦,谟(谋划)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于是蠲(juān免除)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
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召见,应对称旨称:符合
B.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见:看见
C.悉施行之悉:全、都
D.时论益以是多之多:称赞、重视
【小题2】全都能体现张文谦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的一项是 (  )
①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②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③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④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⑤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⑥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文谦小时候很聪明,才思敏捷,记忆力强,世祖居住在潜邸一带。他的同学刘秉忠曾向世祖推荐他。
B.在张文谦与刘秉忠的建议下,世祖派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前往邢州治理,他们三人同心协力,不到一个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为这件事世祖更加看重儒生,让文谦执政。
C.世祖征讨大理国,国主高祥违抗命令,杀了世祖的信使逃亡而去。世祖大怒,将要屠杀城中百姓。在文谦等人的劝说下,大理的部分百姓才得以存活下来。
D.张文谦宽仁爱民,刚直明理,简朴持重,总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受到当时人的称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


(2)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沈,太原晋阳人也。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好书,善属文。正元中,迁散骑常侍,典著作。与荀颛、阮籍共撰《魏书》。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寻迁尚书,出豫州刺史。至镇,乃下教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自至镇日,未闻逆耳之言,岂未明虚心,故令言者有疑?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连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惠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若迭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沈探寻善政,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又教曰:“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俗化陵迟,不可不革。苹俗之要,实在敦学。昔原伯鲁不悦学,闵马父知其必亡。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臭。”于是九郡之士,成悦道教,移风易俗。迁征虏将军,封博陵候。平蜀之役,吴人大出,声为救蜀,振荡边境。沈镇御有方,寇闻而退。武帝即王位,拜御史大夫。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祜等皆与沈谘谋焉。及帝受禅,以佐命之勋,统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目让不受,乃进爵为县公,封邑千八百户。帝方欲委以万机,泰始二年薨。帝素服举哀,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王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B.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C.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D.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在我国古代指堂房亲属,从叔指堂房叔父,即父亲的堂弟,类似的称谓还有从伯、从兄、从子等。
B.受禅本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接受旧朝皇帝让给的帝位。
C.封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所封的领地或食邑随爵位黜升而损益,也可以世袭。
D.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古代天子死称崩,大夫死称不禄,士死称卒,庶人死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沈恪守孝道。王沈年少丧父,由从叔司空王昶领养,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他用心奉养继母寡嫂,因行孝重义而为人称道。
B.王沈富有文才。王沈曾与荀颉、阮籍共同编撰《魏书》;当时魏国的高贵乡公多次邀请王沈在东堂讲学宴饮写文章,并称他为文籍先生。
C.王沈备受重用。王沈一生备受恩宠,屡任要职;晋武帝加封他为博陵郡公,被他坚决推辞,后进爵为县公,并把朝廷政务托付于他。
D.王沈用兵有方。平蜀战役时,吴国人大举出兵,声称是援救蜀国,边境为之震动,王沈镇守防御有方,吴国人听说后就退兵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
(2)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枯等皆与沈谘谋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义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千里之外乎?”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选自《宋史·赵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B.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C.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D.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B.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
C.除权,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在这里指让赵鼎暂时代理户部员外郎。
D.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鼎忠君爱国,反对割地求和,金人掳获徽钦二帝后,准备立张邦昌为帝,赵鼎拒绝书写文书,躲进太学。
B.赵鼎正直敢言,参加进士考试时批评章惇误国,王德擅杀韩世忠手下将领,他直接将其抓捕和审讯。
C.赵鼎深得高宗信任,他的建议基本被采纳实行。皇上力排众议,从谏官破格提拔为侍御史。
D.赵鼎晚景凄凉,被贬到吉阳之后,门人故吏均不敢与他来往。当他得知秦桧有意置自己于死地时,为不牵连家人,绝食而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2)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洪钟,字宣之,钱塘人。成化十一年进士。为刑部主事,迁郎中,奉命安辑江西、福建流民。还言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龙南,广东程乡皆流移错杂,习斗争,易乱,宜及平时令有司立乡社学,教之《诗》《书》礼让。弘治初,再迁四川按察使。马湖土知府安鳌恣淫虐,土人怨之刺骨,有司利其金置不问,迁延二十年。佥事曲锐请巡按御史张鸾按治,钟赞决,捕鳌送京师,置极刑。安氏自唐以来世有马湖,至是改流官,一方始靖。十一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整饬蓟州边备,建议增筑塞垣。自山海关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黄花镇直抵居庸,延亘千余里,缮复城堡二百七十所,悉城缘边诸县,因奏减防秋兵六千人,岁省挽输犒赉费数万计。所部潮河川去京师二百里,居两山间,广百余丈,水涨成巨浸,水退则坦然平陆,寇得长驱直入。钟言:“关以东三里许,其山外高内庳,约余二丈,可凿为两渠,分杀水势,而于口外斜筑石堰以束水。置关堰内,守以百人,使寇不得驰突,可免京师北顾忧,且得屯种河堧地。”兵部尚书马文升等请从之。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正德元年,由巡抚贵州召督漕运兼巡抚江北。改掌南京都察院,就迁刑部尚书。四年冬,掌院事。五年春,湖广岁饥盗起。命钟以本官总制军务,陕西、河南、四川亦隶焉。沔阳贼杨清、丘仁等僭称天王、将军,出没洞庭间。围岳州,陷临湘,官军屡失利。钟檄都指挥潘勋、柴奎,布政使陈镐,副使蒋昇击破之于麻穰滩,擒斩七百四十余人,贼遂平。初,钟掌院事,刘瑾方炽。及瑾诛,言官劾钟徇瑾挞御史。朝议以钟讨贼,置不问。嘉靖三年卒,谥襄惠。
(节选自《明史·洪钟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B.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C.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D.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防秋:古代西北游牧部落常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C.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即利用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D.湖广:地名,在明清时代及其后指的是两湖(湖北、湖南)和两广(广东、广西)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钟主张办学,教化百姓,安抚江西、附件流民回朝后,他建议有关部门在流民杂居地区设立乡社学校,用《诗》《书》的礼仪谦让来教育他们。
B.洪钟执法严明,除恶务尽。马湖王官知府安鳌为非作歹二十年,百姓恨之入骨,但受到有关官吏包庇,洪钟一上任就决定逮捕安鳌,立即处死。
C.洪钟整顿边防,厉行节约。任顺天巡抚时,他整顿蓟州边防,增筑塞垣,缮复城堡,并上奏请求削减防秋兵六千人,为国家节约了数万军需经费。
D.洪钟统领军务,平叛有功。正德五年春,湖广盗起,皇帝命令洪钟总领军务;沔阳盗贼包围岳州,攻陷临湘,屡败官军,洪钟主持平息了贼寇。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氏自唐以来世有马湖,至是改流官,一方始靖。
(2)及瑾诛,言官劾钟徇瑾挞御史。朝议以钟讨贼,置不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B.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C.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D.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是我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主要指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B.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社会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一般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社会上层文化的创造者。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等义务。
D.客:指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达官贵人作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对用兵之道很是了解,但他为人自大轻浮,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的父亲并不看好他。
B.赵括的母亲看事物有远见,知道赵括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当赵王要赵括带兵打仗时,她是持反对的意见。
C.廉颇因为在燕赵之战中有功,赵王赐给了他信平君的封号,但赵王并不真正相信他,只让他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
D.廉颇失势时,他的门客离开他,得势后又回来归附他,从这可以看出,当时门客与主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2)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