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 “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迁在古代官职变动中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而“左迁”则指贬官降职。
B.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 “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8 12:1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时中书范缜闻其行业而善焉。会缜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等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喜焉。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愈然重之。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祇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选自《梁书•裴子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B.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C.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河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D.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偏孤,指早年丧父或丧母。古人对死很忌讳,故称父母之死为“见背”“弃养”等, 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B.国子博士,学官名。始设于晋朝,最初只有一名,此后历代沿袭此官,唐代时,隶属国子监祭酒,共有六名,分掌六学。
C.五鼓,也叫五更或五夜。因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故得名。文中指五鼓时分,即凌晨六点。
D.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属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属为“外”。内为中,外为表,合而称之“中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子野恪尽孝道,感动苍生。祖母去世时,他才九岁就悲痛泣血;父亲去世,他离职服丧,每到墓所,哭泣处草木都为他枯萎。
B.裴子野才华横溢,令人叹服。年少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尚书仆射范云、撰写《宋书》的沈约甚至高祖,都对其文才赞美有加。
C.裴子野施行德政,以理服人。任诸暨县令时,不施行鞭打刑罚,以理服人,以理息讼;大家都称赞他,全县没有诉讼事件。
D.裴子野自守操行,舍家济人。家里没有住房,借用官地二亩修建茅屋得以栖身;妻子儿女常挨饿受冻,所得俸禄分给贫困的亲戚。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
(2)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雄,字世宾,陇西狄道人。雄有孝性,颇涉书史,好刑名,廉谨雅素,不妄交友,喜怒不形于色。释褐奉朝请。父于郡遇患,雄自免归,晨夜扶抱。及父丧居忧,殆不可识,为世所称。
清河王怿为司空,辟户曹参军,摄田曹事。元怿迁司徒,仍随授户曹参军。并当烦剧,诤讼填委。雄用心平直,加以闲明,政事经其断割,莫不悦服。
先是,御史中尉元匡复欲舆棺谏诤,尚书令澄劾匡大不敬,诏恕死为民。雄奏理匡曰:“窃惟白衣元匡,历奉三朝,每蒙宠遇。高祖赐之以匡名,陛下任之以弹纠。刚毅忠款,群臣莫及;骨鲠之迹,朝野共知。先帝已容之于前,陛下亦宜宽之于后。”未几,匡除龙骧将军。右仆射元钦曰:“至如辛郎中才用,省中诸人莫出其右。”
孝昌元年,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城南叛。时遣大都督王延明督临淮王彧讨之,盘桓不进。乃诏雄辅太常少卿元诲为使,持节,乘驿催军,有违即令斩决。
寻转吏部郎中,迁平东将军,郎中如故。上疏曰:“帝王之道,莫尚于安民,安民之本,莫加于礼律。礼律既设,择贤而行之,天下雍熙,无非任贤之功也。”书奏,会肃宗崩。
未几,诏雄以本官兼侍中、关西慰劳大使。将发,请事五条:一言逋悬租调,宜悉不征。二言简罢非时徭役,以纾民命。三言课调之际,使丰俭有殊,令州郡量检,不得均一。四言兵起历年,死亡者众,见存耆老,请假板职,悦生者之意,慰死者之魂。五言丧乱既久,礼仪罕习,如有闺门和穆、孝悌卓然者,宜表其门闾。帝从之。
永熙二年,又兼吏部尚书。于时近习专恣,请托不已,雄惧其谗慝,不能确然守正,论者颇讥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释褐奉朝请   释褐:辞官B.盘桓不进 盘桓:徘徊
C.孝悌卓然者   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D.雄惧其谗慝   谗慝:进谗陷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节”,指“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的凭证,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
B.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古代也是官职名,即帝王的医疗官。
C.肃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D.崩,即“驾崩”,专指中国古代帝王或皇太后之死,诸侯之死叫“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雄秉性孝顺。父亲生病时,辛雄辞官回家,早晚尽心尽力照料,从不马虎。
B.辛雄公正处事。他做户曹参军时,对于烦琐的部门事务,能做到平心正直、公断合理地处
置,无不使人心悦诚服。
C.辛雄敢于直谏。面对元匡因想抬着棺材进宫死谏而被弹劾之事,辛雄历数元匡的忠义与率直。
皇帝大为赞赏,让他做了龙骧将军。
D.辛雄心系百姓。皇帝让他担任关西慰劳大使,出发之前,辛雄请求皇上五件事,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小题4】把文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父丧居忧,殆不可识,为世所称。
(2)一言逋悬租调,宜悉不征。二言简罢非时徭役,以纾民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有司图(同“按”,按照)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信约)
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失去)
D.大王弗予城而赵璧(欺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使其从者衣褐
B.盖当蓼洲周公被逮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
C.且秦强赵弱今奈何使舍人怀逃之
D.今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夫秦王既按图予城
【小题3】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学|科|网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陵少卿,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无功而还。后因其兄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而降匈奴。③辎(zī)重:粮草。④浚(jùn)稽山:在今蒙古喀尔喀境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对自己名字的解释和补充,又称“表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
B.“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拜”都为此义。
C.“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D.“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
(2)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B.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C.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D.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为上卿”,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为或官职。“拜”与“征、辟、授、领、拔、选、除、封”等都表示授予官职。
B.“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 。
C.“瑟”,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本是宦官头目缪贤家的门客,却具有善于分析复杂形势的政治敏感性。渑池会前,蔺相如就预料到这场斗争的严重性。
B.蔺相如随赵王赴会,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以侮辱赵国。蔺相如挺身而出,不仅要秦王击缶,甚至想要杀死秦王。
C.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多次忍让,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
D.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襟怀赢得了廉颇的尊敬,甚至肉袒负荆上门请罪,自称鄙贱之人。于是终成刎颈之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