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胜,以燕。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定服其能,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及周文讨悦,宁与李弼来归。孝武西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及梁仚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十六年,拜大将军。羌帅傍乞铁忽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武成初,出为同州刺史。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薨于同州。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及宁薨,勣袭爵。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起源于北魏少数民族,后世极少见。②周文: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其子建北周,追谥曰文皇帝。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时使臣以节为凭,代表皇帝亲临,如苏武持节出使匈奴;汉末及魏晋南北朝时,地方军政官员往往加“持节”称号。
C.践祚:也作“践阼”,指皇帝即为。表达这一意思的词还有“践极”“践统”“践位”等。
D.薨:指诸侯、士大夫及有爵位的高官死去。“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子女。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其父生前德高望重,因此死后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豆卢宁少时勇猛果敢,有志气,
B.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豆卢宁和李弼率领众人归顺宇文泰后因恭迎孝武帝西迁,被连续加封,以后又因征战之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C.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他多次为国带兵出战,在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车随大军出征,最后病重在同州去世。
D.豆卢宁仁厚诚信,重情守义。他不同意亲属更换继承人的建议,亲子出生后仍把养子当作自己的继承人。他死后,养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
(2)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6 02:39: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遭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摹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珲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诫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注: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B.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C.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D.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刀 内:收回
B.自往之,晖避不见 候:拜访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也 爱:吝惜
D.再临淮太守   迁:贬谪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舍之去/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B.前阮府君有求我/况修短随化,终期
C.晖寻病去卒业于太学/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绐曰/及其所既倦
【小题4】选出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故事,少府给璧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小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②③⑥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震慑,心里畏惧就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做王苍的属下,阴就的手下没有按照规矩给璧,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小题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
(2)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时,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 聚集
B.乃贾生曰 说人坏话
C.自以为之 过错,犯错误
D.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拜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B.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C.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D.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小题3】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朔:一年的最后一天
B.服色:车马服饰的颜色
C.色尚黄:服色崇尚黄色。按五行学说,汉朝自认是土德,所以色尚黄。
D.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前席指在坐席上往前移动,是亲近的表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八岁时就闻名郡中,后在河南太守吴公的举荐下,被朝廷征召为廷尉。
B.贾谊二十岁时,在朝中更定历法,订正法令制度,确定官名,深得孝文帝重用,被拜为长沙王太傅。
C.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被汉文帝征召到宣室,可惜汉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问社稷大计却问鬼魅神仙。
D.贾谊没有后代,怀王堕马而死后,他自认为作老师没有尽到责任,忧郁而死。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淮阴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小题2】下列对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周代即有的五等爵位之首,其余四等依次是公、伯、子、男。
B.拜指古时授予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除”,例如“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C.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D.《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怒之下,最终离去。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人。始为太子妃,操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太子数 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 仁宗立,册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
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是时海内宁泰,帝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贡献,虽微 物必先上皇太后。-亨慈孝闻天下。四年谒长、献二陵,帝亲燊韃骑导。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 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及还,过农家,召老 妇问生业,赐钞币。有献蔬食酒浆者,取以赐帝,曰:“此田家味也。”他日,帝谓杨士奇曰: “皇太后谒陵还,道汝辈行事甚习。言张辅,武臣也,达大义。蹇义重厚小心,第寡断。汝克 正,言无避忤,先帝或数不乐,然终从汝,以不败事。又有三事,时悔不从也。”太后遇外家 严,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   、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 “此新天子也。”群臣呼万岁,浮言乃息。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 太后曰:“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时时勖帝向学,委任股肱,以故王振虽宠于帝, 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正统七年十月崩。当大渐,召士奇、缚入,命中官问国家尚有何大事未办者。士奇举三事 一谓建庶人虽亡,当修实录。一谓太宗诏有收方孝孺遗书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 太皇太后已崩。遗诏勉大臣佐帝惇行仁政,语甚谆笃。上尊谥曰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 皇后,合葬献陵,拊冬序。
(选自《明史•仁宗诚孝张皇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 皇帝宜重念
B.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 皇帝宜重念
C.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 皇帝宜重念
D.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宫,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又为 东宫和上台的合称(指太子及皇帝)。西汉时期,两宫是指东宫、西宫;东汉时期,两 宫是指南宫、北宫。本文中“两宫”具体是指成祖及仁孝皇后。
B.妇道,旧时对成年女子的通称,亦指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为妇之道,传统意义指 贞节、孝敬、卑顺、勤谨。在封建时代,则为“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与“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C.“崩”专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人们对“死”往往讳莫如深,为避讳起见,取了诸 多别称。古代人对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 中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 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 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孝皇后颇有妇道。作太子妃,严守妇道,深得成祖及仁孝皇后喜欢;贵为太后,严
格管束娘家人,不使他们干预朝政;获得临朝听政的机会,却安于内宫。   z
B.诚孝皇后颇有谋断。宣德初年,军国大事多听从她的裁决;宣宗驾崩时,宫中讹传将 立襄王为皇帝,她当机立断进行了处理,流言才得以平息。
C.诚孝皇后爱民惜民。劝勉皇帝要使百姓安居乐业;召来农家老妇询问生活及农活方面 的事,赐与钱币;留遗诏勉励大臣辅助皇帝实行仁政。
D.诚孝皇后善于识人。对杨士奇、张辅等人的办事能力非常熟悉。她认为,杨士奇直言 不讳,先帝有时很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听从他的建议,得以无错无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
(2)时时勖帝向学,委任股肱,以故王振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