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袁太孺人传
【清】张惠言
武进夏雷村袁氏,有贤母曰袁太孺人,蒋氏之女,副榜贡生清宪之妻。子曰祖期、祖望、祖修、祖训、筠,皆以文行称于庠序。筠以举人为云南知县,有善政。
袁氏世力田,至清宪始治举子业,其考思齐,教子孙有法度。太孺人妊身,即戒以古胎教之法。及举子,训之曰:“勉树德,勿姑息,以勖而子成。”太孺人谨而行之。其教子,自其龆龀,令长者慈,少者恭,翼如也。学有间,怒之;嬉戏,责之;有不悌逊,痛惩之;无得贳者。故祖期兄弟,幼皆恂恂,无疾言遽色,无子弟之过,长而皆守其教,以克有成。
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袁氏之族十二支,同村而居者及异姓仅百余家。长者无弗长也,如其长;幼者无弗幼也,如其幼。有乏无弗赒也,有急无弗急也。有疾病必问之,必馈遗之,忧之也若在己。十二支之姻亲宗女至,无弗礼也。于其亲者,馆之加隆焉。下逮戚属,必易服乃见,予之食,然后听去。虽丐者必食之饱,年老癃病或留之宿,给以米,然后遣之。丐妇有老而谨者时时至,或辍食食之,彻茵席寝之。推其心,惟愿接于我者靡不得所,不知有贵贱之分、人我之异也。然太孺人家仅中人产,所赐予人,皆出节俭及纺织。衣服无得留箧笥者,率为人乞去质钱。冬寒,常以所荐茵与无被者。其子妇知之,更以进,则却之曰:“吾弗寒也。”固请荐之,阅旬日,则或又以与人矣。太孺人病革,筠侍,语之曰:“今而知万事莫如为善也。”又曰:“子孙务勤读,勿与人争利,利与人同,则有福而无祸。”
始太孺人祖姑蒋氏,以勤俭好施称贤,于诸孙妇中独善太孺人,曰:“吾与若同氏,惟若能嗣吾。”及太孺人老而训子孙,必曰:“吾闻之祖姑如此。”
论曰:观思齐公之戒太孺人自胎教始,而太孺人言必称祖姑,袁氏之世德有以哉!妇人之慈仁者,类能好施予,然如太孺人之同视一体,何其发于至诚而施行之不倦也!及其秉礼审义,动识大体,此岂妇人之仁哉?呜呼,可谓贤矣!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B.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C.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农/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D.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B.“庠序”指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C.举人是古代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明、清亦称作孝廉。
D.龆龀是指儿童换牙,也代指童年或儿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氏家族历来重视家教,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对子孙后代健康成长十分有利。
B.袁太孺人的五个儿子幼时温恭有礼,长大后能守其母教,科举入仕均有所成。
C.袁太孺人接待姻亲、宗亲乃至戚属,依礼而行,得体合宜,可谓贤淑。
D.袁太孺人为人恭俭仁爱,乐善好施,与其祖姑蒋氏的言传身教有着密切关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有间,怒之;嬉戏,责之;有不悌逊,痛惩之;无得贳者。
(2)丐妇有老而谨者时时至,或辍食食之,彻茵席寝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5 12:0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伯玉,字德润,虔子子也。温恭有行业,能为文章。少除世祖武陵国侍郎,转右常侍,南中郎行参军。自国入府,以文义见知,文章多见世祖集。世祖践阼,除员外散骑郎,不拜。左卫颜竣请为司马。出补句容令,在县有能名。复为江夏王义恭太宰行参军,与奉朝谢超宗、何法盛校书东宫,复为余姚令,还为卫尉丞。世祖旧臣故佐,普皆升显,伯玉自守私门,朔望未尝问讯。颜师伯、戴法兴等并有蕃邸之旧,不造问,由是官次不进。上以伯玉容状似画图仲尼像,常呼为孔丘。旧制,车驾出行,卫尉丞直门,常戎服。张永谓伯玉曰:“ 此职卿志。”王景文亦与伯玉有旧,常陪辇出,指伯玉白上:“‘ 孔丘’奇形容。”上于是特听伯玉直门服玄衣。出为晋安王子勋前军行参军,侍子勋读书。

前废帝时,王景文领选,谓子勋典签沈光祖曰:“沈伯玉先帝在蕃阙佐,今犹不改,民生定不应佳。”戴法兴闻景文此言,乃转伯玉为参军事。子勋初起兵,转府功曹。及即伪位,以为中书侍郎。初,伯玉为卫尉丞,太宗为卫尉,共事甚美。及子勋败,伯玉下狱,见原,犹以在南无诚,被责,除南台御史,转武陵国詹事,又转大农,母老解职。贫薄理尽,闲卧一室,自非吊省亲旧,不尝出门。司徒袁粲、司空褚渊深相知赏,选为永世令,转在永兴,皆有能名。后废帝元徽三年,卒,时年五十七。伯玉性至孝,奉亲有闻,未尝妄取于人,有物辄散之知故。温雅有风味,和而能辨,与人共事,皆为深交。

(选自《宋书卷·列传第六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造问    一:指单个的个体,一个
B.此职卿志  乖:不合,
C.“孔丘”奇形容 形容:形体容貌
D.转武陵国詹事 寻:旋即,不久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沈伯玉优良人品的一组是(  )
①温恭有行业 ②能为文章 ③朔望未尝问讯 ④“孔丘”奇形容 ⑤自非吊省亲旧,不尝出门 ⑥伯玉性至孝,奉亲有闻
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⑤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伯玉是沈虔子的儿子,还在少年时代就被世祖任命为武陵国侍郎等一系列官职。
B.世祖登基之后,任命沈伯玉为员外散骑郎,结果沈伯玉居然都没有拜谢。
C.前废帝时王景文执掌吏部告诉沈光祖,沈伯玉是先帝早年的老部下,当改官任职。
D.文章所述沈伯玉一生为官贤能,为人处世、对待父母都很好,只因任伪职而遭厄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国入府,以文义见知,文章多见世祖集。
(2)伯玉性至孝,奉亲有闻,未尝妄取于人,有物辄散之知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

燕太子丹者,故尝于赵。及政立为秦王,而丹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荆轲见太子,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丹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荆轲然后许诺。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轲曰:“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遂自刭。

秦王见燕使者成阳宫。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
B.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
C.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
D.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B.质:指的是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燕太子丹提出的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的军事策略,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但鞠武不同意,担心秦会因此迁怒于燕。
B.人秦前,荆轲“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告之以谋,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甘心白刎献头。
C.选文部分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荆轲这样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决绝的侠士形象。
D.文中写太子丹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恐惧”和焦虑,与荆轲的沉稳、谋事周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日:“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③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 “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又称“弱冠”,加冠礼之后,就意味着已经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刑罚政令等事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在刑部尚书任上时,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被贬官亳州,但当起义四起,京东受到进犯时,他仍直言上书,得到皇帝的肯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魏中书令翻之子也,出后叔父跃。七岁遭丧,居处礼度,有若成人。九岁,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知赏。魏太昌中,释褐太保开府西阁祭酒。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数年,大有声绩,远近称之。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既盛暑,恐其劳弊,往往为之驻马,随举一酌,示领其意,辞谢令还。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馀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疋,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寻除都官尚书,仍领本州中正,转兼吏部尚书。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要,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犹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亦由其接引。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馈。尚书邢邵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邵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绸为信。聿修退绸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亦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尔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及在吏部,属政塞道丧,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免请谒之累。出为熊州刺史。寻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北齐书·袁聿修列传》)
注 ①戢:此处指深藏在心里。②间(jiàn):空隙。此处指寻其间隙而非议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彦深后被沙汰停秩 / 门生藜藿 / 聿修犹以故情存问来往 / 彦深任用 /铭戢甚深 /虽人才无愧 / 盖亦由其接引。
B.彦深后被沙汰停秩 / 门生藜藿 / 聿修犹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 / 任用铭戢甚深 /虽人才无愧 / 盖亦由其接引。
C.彦深后被沙汰 / 停秩门生 / 藜藿聿修 / 犹以故情存问 /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 /虽人才 / 无愧盖亦由其接引。
D.彦深后被沙汰 /停秩门生藜藿 / 聿修犹以故情存问 / 来往彦深 / 任用铭戢甚深 /虽人 /才无愧 / 盖亦由其接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先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后来把官府征召授予官职也称“辟”。
B.“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也指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及第授官。
C.“敕”,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D.“刺史”,又称刺使,其原来职责是巡行监察郡县。后来地方的军政长官都称刺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聿修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人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任博陵太守期间,大有政绩,声誉颇佳,得到远近百姓的称赞。
B.袁聿修他为政清静。在信州的周围,御史都检举揭发出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
C.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为袁聿修立碑,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皇帝下诏同意。
D.袁聿修在尚书省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派人送去白绸,袁聿修没有受礼。邢邵因此称之为清郎清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名家子历任清要,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2)及在吏部,属政塞道丧,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免请谒之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