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新刊欧阳文忠公全集序
[明]钱溥
欧阳文忠公,庐陵人也。庐陵旧有公全集本,既而收上内府,而天下遂不复得是全集久矣。海虞程君宗,广求之而得于胡文穆公家,盖内出本也。亟命工翻刻于郡横。适予使交南至庐陵,其郡博郑钢,首进而请曰:“使庐陵文献足征而使天下复有是集者,太守功也。愿一言序其首。“予峻拒之弗获,至舟不能行,乃抚然有间曰:“士尊文章之难也,而以文章救世为难。“苟、韩、黄老之术起,斯道遂亡于秦。幸而韩愈世出,概然以斯道为已任,其文章足革弊而拯弱。尝曰“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则亦隐然自任其传矣。后又变而为五季衰陋之习,虽宋兴七十有余年,而学者亦未易遽复于古。一旦欧阳子出,以文章道德为宗师。若范仲淹之贬于饶也,一时名士目为党人。公在谏院,为《朋党论》以献,群言遂息,不然,党锢之祸成矣。嘉学者争尚怪僻为奇,文体大坏,公知贡举,黜险怪而录雅正。士初喧然腾谤,其后不五六年,文格遂变而复古,不然弊将若何而止哉?世所谓文章必以救世为难也。
虽然,当是之时,倡而和者,韩有柳宗元,欧阳有苏氏父子,其他李翱、张籍之流,曾巩、尹洙之辈,声振而气从,金舂而玉应,文非不美也,而较其救世之功,则若列星之有五行,众山之于五岳,其功化发育呈露,盖自有不侔者。宜其崛起于千百载之前,而并耀于千百载之后,而渺焉未有能继之者,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盖唯有二公焉。
是集之行,程君嘉惠后学亦至矣。使善学者诵其文而知能以身任国家安危之计,其用舍为世所重轻,进不知富贵为乐,而退不忘天下以为心,然后为无愧也,夫岂徒以文体变其所习而已。后学云间钱溥,谨书于螺川驿。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附录》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工翻刻于郡横 亟:赶快
C.予拒之弗获 峻:严肃
C.嘉学者争怪僻为奇   尚:祟尚
D.程君嘉后学亦至矣   惠:聪明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来刊印的欧阳修全集本被内府收藏,天下好久没有欧阳修全集流传,于是海虞人程宗广泛寻求欧阳修全集,最终在胡文穆家发现内府本。
B.钱溥在赴交南的行程中收到庐陵郡博郑钢赠送的欧阳修全集刻本,郑钢请他为欧阳修全集的刻本写序,他拒绝丁这个请求,但没有能够成功。
C.韩愈、欧阳修倡导文学革命都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响应,但这些有识之士的文章不够精美,救世的功效也不能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
D.钱溥认为读欧阳修的文章可以让人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肯定了欧阳修作品的思想价值,也肯定了程宗重刻欧阳修全集的社会影响。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而韩愈氏出,慨然以斯道为己任,其文章足以革弊而拯弱。
(2)而退不忘天下以为心,然后为无愧也,夫岂徒以文体变其所习而巳。
【小题4】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简要概括欧阳修文学复古主张的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7 11:0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 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 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 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 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 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 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 官,必挫执法 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 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B.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C.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D.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鸿词,清代设科取士的方式之一,主要方式是由各地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卸任官员,直接 参加考试,录取者授以翰林官。
B.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这里的廷对,也称廷试, 是当时科考的一部分。
C.游击,武官名。清游击,秩从三品,位次参将,为将军、督、抚、提、镇分领营兵,也有充各镇中军官者。
D.浮粮,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指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浮粮是赋税中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早年学业优异,考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又中进士,在廷对时,提出均赋税,减浮粮,免除无用之费 等主张,深有见地。
B.陶元淳在广东任职时,体恤民情,革除杂税,鼓励百姓以耕织为业,厘定法律,一切以百姓为上,使原本 贫乏之地人口渐渐繁衍增多。
C.陶元淳为官正直刚毅,公正无私。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他绝不畏惧回避豪强,怒斥藐视乱法者,最终对违 法者完全按法律定罪。
D.陶元淳自己生活节俭,却多次向上级请求免除百姓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后来他的儿子做了御史,才 得以免除了这些田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2)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③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小题1】本文选自《史记·___________》,《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体通史。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平明,汉军乃觉之(____________)
(2)项王自不得脱(____________)
(3)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战,必三胜之(____________)
(4)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____________)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小题4】结合第②段,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小题5】结合第③段,简要分析司马迁对待项羽的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明太祖等。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曾名“建康”“建业”,史上曾是西晋、吴、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俞通海遭逢乱世,投靠明主。元末世乱,他与父亲等建立水军,在太祖急需船只时受父命归顺太祖。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伤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独自营救太祖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婴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舍业厚之 遇:遭遇
B.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 辍:放下
C.妾得君狐白裘 愿:希望
D.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及:等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此多归孟尝君 ②封闭宫室,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B.①必先齐而后秦,秦危矣    ②吾还也
C.①贵贱一与文等    ②无贵无贱,长无少
D.①已后孟尝君出,还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孟尝君“善养士”的一组是
①孟尝君舍业厚遇之    ②献遗其亲戚   
③取所献狐白裘至 ④孟尝君客无所择
⑤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⑥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诸侯国纷纷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
B.有个宾客认为自己饭食的质量和别人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孟尝君。孟尝君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自杀了。
C.孟尝君的门客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
D.按照秦国关法规定,天亮后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在函谷关,多亏宾客中有个人打通守卫关节,孟尝君才能逃出函谷关。
【小题5】翻译选文和课文中的句子
(1)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史记。孟尝君列传》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尽,颇有得色,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裁决尽   俱:全都。
B.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顾:回头。
C.以明皇太平政   济:救济。
D.近者倦于勤     稍:渐渐。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自才不及崇 / 皆美于徐公
B.爱身保禄从之 /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 犹且从师而问
D.上览表,益加悼惜 / 今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 委积:聚积,堆积。
B.夫不肖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相与:互相,交相。
D.公当出入为藩辅    出入:指出将入相。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卿坐镇雅俗耳。
(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B.崇曰:“然则竟如何?”
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C.一遵其法,无所变更。
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D.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危险,的确是有罪的行为。
【小题5】请把文中“材料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小题6】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说他是“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