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少孤贫,事母甚谨,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义方解所乘马与之,不告姓名而去。俄授晋王府参军,直弘文馆。特进魏征甚礼之,将以侄女妻之。义方竟娶征之侄女,告人日:“昔不附宰相之势,今感知己之言故也。”
无何,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贬为儋州吉安丞。行至海南,舟人将以酒脯致祭。义方日:“黍稷非馨,义在明德。”乃酌水而祭。时当盛夏,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蛮俗荒梗,义方召诸首领,集生徒,亲为讲经,行释奠之礼;清歌吹箭,登降有序,蛮酋大喜。贞观二十三年,改授洹水丞。时张亮兄子皎,配流在崖州,来依义方而卒。临终托以妻子及致尸还乡。义方与皎妻自誓于海神,使奴负柩,令皎妻抱其赤子,乘义方之马,身独步从而还。先之原武葬皎,告祭张亮,送皎妻子归其家而往洹水。
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扫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①,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日:“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上奏。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总章二年卒,年五十五。门人何彦光、员半千为义方制师服,三年丧毕而去。
【注】①大理,官名,掌管刑法,此处指掌管刑法的地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通《五经》,而傲独行謇:忠诚
B.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交通:交往,交游
C.坐事大理,义府悦之系:拘囚
D.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其事按:追究,查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诣京师善战者其势而利导之
B.将侄女妻之不敢任公子国政
C.先原武葬皎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D.三年丧毕去髡恐惧俯伏
【小题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B.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迂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予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C.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浆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D.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义方出身低徽,知恩图报。去京城应试的路上,毫不犹豫地帮助陌生人;魏征想把侄女嫁给他,他先因不愿攀附权贵丽拒绝,终因感激魏征的知己之言而娶之为妻。
B.王义方善于祭祀,教化有方。被贬前往儋州.渡海时,他认为祭祀重在明德,而黍稷没有香味,因而酌水致祭;到达吉安后,以诗书礼乐教化人民,成效显著。
C.王义方受人之事,忠人之托。张亮哥哥的儿子张皎流放崖州,临终前把妻子儿子托付给王义方。王义方历经艰难,亲自护送张皎的棺柩及其妻子儿子返回家乡。
D.王义方忠诚正直,不阿权贵。李义府徇私枉法救出喜欢的妇人淳于氏,高宗已经原谅李义府的罪过,但王义方坚持正义,询问了李义府的母亲后勇敢上奏弹劾他。
【小题5】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
(2)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3)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4 11:3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对系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
B.尝与鲍叔贾:做生意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贫穷
D.天下不管仲之贤多:赞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后称官僚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封邑,即封地,古代国君赐给卿、大夫等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官职,位于士之下、卿之上,隋唐以后为高级官阶之称号
D.思维,指礼、义、廉、耻等,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来。
B.鲍叔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表达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小题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小题5】将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2)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忠彻,字静思。从父袁珙谒燕王,王宴北平诸文武,使忠彻相之。谓都督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气浮,布政使张昺面方五小,行步如蛇,都指挥谢贵拥肿蚤肥而气短,佥都御史景清身短声雄,于法皆当刑死。王大喜,起兵意益决。及为帝,即召授鸿胪寺序班,赐赍甚厚。迁尚宝寺丞,已,改中书舍人,扈驾北巡。驾旋,仁宗监国,为谗言所中,帝怒,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太子忧惧成疾,帝命蹇义、金忠偕忠彻视之。还奏,东宫面色青蓝,惊忧象也,收午门榜可愈。帝从之,太子疾果已。帝尝屏左右,密问武臣朱福、朱能、张辅,文臣姚广孝、蹇义、金忠等祸福,后皆验。九载秩满,复为尚宝司丞,进少卿。礼部郎周讷自福建还,言闽人祀南唐徐知谔、知诲,其神最灵。帝命往迎其像及庙祝以来,遂建灵济宫于都城,祀之。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忠彻一日入侍,进谏曰:“此痰火虚逆之症,实灵济宫符药所致。”帝怒曰:“仙药不服,服凡药耶?”忠彻叩首哭,内侍二人亦哭。帝益怒,命曳二内侍杖之,且曰:“忠彻哭我,我遂死耶?”忠彻惶惧,趋伏阶下,良久始解。帝识忠彻于藩邸,故待之异于外臣。忠彻亦以帝遇己厚,敢进谠言,尝谏外国取宝之非,闻之韪之。宣德初,睹帝容色曰:“七日内,宗室当有谋叛者。”汉王果反。尝坐事下吏罚赎。正统中,复坐事下吏休致。二十余年卒,年八十有三。
(节选自《明史·袁忠彻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B.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C.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D.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平,北京在历史上曾经使用的城市名称之一,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燕国。
B.帝,即“皇帝”的简称,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由秦王赢政首创。
C.内侍,指的是宫廷内部侍奉皇帝的人,相当于《荆轲刺秦王》“左右乃曰”中的“左右”。
D.休致,意思是将职位还给朝廷,这里指官员因犯罪而被迫退休,故与“致仕”不完全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忠彻受命相人,坚定燕王决心。他在参加燕王举行的宴会时,受指派给宋忠、张昺、谢贵、景清等官员看相,看相后的结论坚定了燕王造反的心意。
B.袁忠彻深受恩宠,洞察太子心疾。他曾跟随皇帝巡视北方,还曾和蹇义、金忠一起前往看视太子,使太子遭到惊恐忧惧,最终建议午门收榜,太子的病即治愈。
C.袁忠彻敢于进谏,导致皇帝大怒。皇帝曾经服药不当,他利用入宫奉侍的时机,向皇帝直言其病症的原因,惹得皇帝震怒,过了很久皇帝才消气。
D.袁忠彻预测准确,自我约束不严。他预测到了朱福、朱能、姚广孝、蹇义等文武官员的祸福和汉王的造反,自己却两次因为犯罪被交给司法官吏审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
(2)忠彻亦以帝遇己厚,敢进谠言,尝谏外国取宝之非,闻之韪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毕仲游字公叔,与仲衍同登第,调寿丘柘城主簿、罗山令、环庆转运司干办公事。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挽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赋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仲游集诸县吏,令先效金帛缗钱之最,戒勿启扃鐍,共簿其名数以为质,预饬其斛量数千,洞撤仓庾墙壁,使赢粮者至其所,人自奭斗概,输其半而以半自给,不终朝霍然而散。翌日,大军遂行。纯粹、察叹且谢曰:“非君几败吾事。”
元祐初,为军器卫尉丞。召试学士院,同策问者九人,乃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辈。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加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出提点河东路刑狱。韩缜以故相在太原,按视如列郡,缜奴告有卒剽其衣于公堂之侧,缜怒,将置卒于理。仲游曰:“奴衣服鲜薄而敢掠之于帅牙,非人情也。”取以付狱治,卒得免。太原铜器名天下,独不市一物;惧人以为矫也,且行,买二茶匕而去。缜曰:“如公叔可谓真清矣。”
召拜职方、司勋二员外郎,改秘阁校理、知耀州,是岁大早,仲游先民之未饥,揭喻境内曰:“郡振施与平籴若干万硕。”实虚张其数。富室知有备,亦相劝发廪。凡民就食者十七万九千口,无一人去其乡。
徽宗时,历知郑、郓二州,京东、淮南转运副使。入为吏部郎中,言孔子庙自颜回以降,皆爵命于朝,冠冕居正,而子鲤、孙伋乃野服幅巾以祭,为不称。诏皆追侯之。
仲游早受知于司马光、吕公著,不及用。范纯仁尤知之,当国时,又适居母丧,故未尝得尺寸进。然亦堕党籍,坎壈散秩而终,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第四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輓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赋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
B.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輓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赋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
C.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輓之夫三十万/一且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赋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
D.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輓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賦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即中举,指古代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分一榜三甲,明清时则特指一甲前三名。
B.斛,古代量器名,也作为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C.颜回孔门十哲之一,居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D.居母丧,即母亲去世,在家服丧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仲游处事有方,善于化解疑难。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在转运军需物资时,由于运输人员众多,无法照顾周全,按期完成,毕仲游临危受命,快速灵活地处理了此事。
B.毕仲游颇有才学,深受朝廷器重。他应召到学士院参加考试,虽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多位名士同列因其文优异,仍被评为第一名,从而得以加封官职。
C.毕仲游明察秋毫,为官清正廉明。当朝宰相韩缜的奴仆状告士卒抢夺自己的衣服,毕仲游冷静分析,最终还士卒以清白。太原铜器有名,他为官一任,只买了两个铜勺。
D.毕仲游关爱百姓,处事以民为先。他在耀州作知州时,遭遇大旱,为了防止百姓挨饿受饥,事先使用计策,作了准备,使得很多百姓能够有粮充饥,无人背井离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游曰:“奴衣服鲜薄而敢掠之于帅牙,非人情也,”取以付狱治,卒得免。
(2)是岁大旱,仲游先民之未饥,揭喻境内曰:“郡振施与平籴若干万硕。”实虚张其数。

同类题5

阅读课外古文,回答问题。

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著《辨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

然少喜与吕惠穆、韩献肃兄弟游。为馆职时,玉汝尝率与同浴于僧寺,潜备新衣一袭,易其敝衣。俟其浴出,俾其从者举以衣之,而不以告。荆公服之如固有,初不以为异也。

及为执政,或言其喜食獐脯者,其夫人闻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尝有择于饮食,何忽独嗜此?”因令问左右执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曰:“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是以知之。”

复问:“食时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箸处。”夫人曰:“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箸。”既而果食他物尽,而獐脯固在。而后,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而初非有所嗜也。人见其太甚,或者多疑其为伪云。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 然少喜与吕、韩兄弟(______)    ②备新衣一袭(______)
其敝衣(_______) ④荆公服之如有(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与“是以知之”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食犬彘之食B.其夫人闻而疑之
C.俾其从者举以衣之D.特以其近故食之
【小题3】本文写了王安石__________和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小故事,表现了他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回答)的特点。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俟其浴出,俾其从者举以衣之。
(2)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而初非有所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