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毕仲游字公叔,与仲衍同登第,调寿丘柘城主簿、罗山令、环庆转运司干办公事。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挽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赋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仲游集诸县吏,令先效金帛缗钱之最,戒勿启扃鐍,共簿其名数以为质,预饬其斛量数千,洞撤仓庾墙壁,使赢粮者至其所,人自奭斗概,输其半而以半自给,不终朝霍然而散。翌日,大军遂行。纯粹、察叹且谢曰:“非君几败吾事。”
元祐初,为军器卫尉丞。召试学士院,同策问者九人,乃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辈。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加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出提点河东路刑狱。韩缜以故相在太原,按视如列郡,缜奴告有卒剽其衣于公堂之侧,缜怒,将置卒于理。仲游曰:“奴衣服鲜薄而敢掠之于帅牙,非人情也。”取以付狱治,卒得免。太原铜器名天下,独不市一物;惧人以为矫也,且行,买二茶匕而去。缜曰:“如公叔可谓真清矣。”
召拜职方、司勋二员外郎,改秘阁校理、知耀州,是岁大早,仲游先民之未饥,揭喻境内曰:“郡振施与平籴若干万硕。”实虚张其数。富室知有备,亦相劝发廪。凡民就食者十七万九千口,无一人去其乡。
徽宗时,历知郑、郓二州,京东、淮南转运副使。入为吏部郎中,言孔子庙自颜回以降,皆爵命于朝,冠冕居正,而子鲤、孙伋乃野服幅巾以祭,为不称。诏皆追侯之。
仲游早受知于司马光、吕公著,不及用。范纯仁尤知之,当国时,又适居母丧,故未尝得尺寸进。然亦堕党籍,坎壈散秩而终,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第四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輓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赋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
B.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輓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赋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
C.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輓之夫三十万/一且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赋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
D.从高遵裕西征/运期迫遽/陕西八十县馈輓之夫/三十万一旦悉集/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度受其賦而给之食/必旷日乃可会僚属议/皆不知/所为以诿仲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即中举,指古代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分一榜三甲,明清时则特指一甲前三名。
B.斛,古代量器名,也作为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C.颜回孔门十哲之一,居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D.居母丧,即母亲去世,在家服丧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仲游处事有方,善于化解疑难。转运使范纯粹、李察在转运军需物资时,由于运输人员众多,无法照顾周全,按期完成,毕仲游临危受命,快速灵活地处理了此事。
B.毕仲游颇有才学,深受朝廷器重。他应召到学士院参加考试,虽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多位名士同列因其文优异,仍被评为第一名,从而得以加封官职。
C.毕仲游明察秋毫,为官清正廉明。当朝宰相韩缜的奴仆状告士卒抢夺自己的衣服,毕仲游冷静分析,最终还士卒以清白。太原铜器有名,他为官一任,只买了两个铜勺。
D.毕仲游关爱百姓,处事以民为先。他在耀州作知州时,遭遇大旱,为了防止百姓挨饿受饥,事先使用计策,作了准备,使得很多百姓能够有粮充饥,无人背井离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游曰:“奴衣服鲜薄而敢掠之于帅牙,非人情也,”取以付狱治,卒得免。
(2)是岁大旱,仲游先民之未饥,揭喻境内曰:“郡振施与平籴若干万硕。”实虚张其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8 10:0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杞,字伟长。父镐,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强敏有才。闽俗,老而生子辄不举。杞使五保相察,犯者得重罪。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杞言:“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愿择文臣识权变练达岭外事者,以为牧守,使经制边事。”改通判真州,徙知解州。盗起京西,授京西转运、按察使。居数月,贼平。
会广西区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反,有众数千,袭破环州、带溪普义镇宁砦,岭外骚然。擢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次宜州,蛮无至者。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乃勒兵攻破白崖、黄坭、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积聚,斩首百余级,复环州。贼散走,希范走荔波洞,杞遣使诱之,赶来降。杞谓将佐曰:“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所以数叛,不如尽杀之。”乃击牛马,为曼陀罗酒,大会环州,伏兵发,诛七十余人。后三日,又得希范,醢之以遗诸蛮,因老病而释者,才百余人。御史梅挚劾杞杀降失信,诏戒谕之,为两浙转运使。明年,徙河北,拜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庆州。杞上言:“杀降者臣也,得罪不敢辞。将吏劳未录,臣未敢受命。”因为行赏。蕃酋率众千余内附,夏人以兵索酋而劫边户,掠马牛,有诏责杞。杞言:“彼违誓举兵,酋不可与。”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罢去。
杞性强记,博览书传,通阴阳数术之学,自言吾年四十六死矣。一日据厕,见希范与赶在前诉冤,叱曰:“尔狂僭叛命,法当诛,尚敢诉邪!”未几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B.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C.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D.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小题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也称为奏荫、补荫、恩荫等,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补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B.“擢”在文中为“提拔,提升”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升官进爵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拔”“陟”“晋”“进”“拜”“左迁”等。
C.蛮,《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D.“列传”是我国纪传体史书中列叙历史人物事迹的传记,如汉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曾经说:“世家三十,列传七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杞聪敏有才,长于地方治理。担任建阳知县时,针对当地的不良风俗,他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并规定若再发生便处以重罪。
B.杜杞足智多谋,战功赫赫。他先后镇压多地叛乱,善于与西夏周旋。围剿区希范、蒙赶时,先劝降,后进攻,最终迫使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其杀害。
C.杜杞性格倔强,敢于坚持原则。蕃人首领率众降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朝廷下诏责备杜杞。杜杞坚持原则,不交回抢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
D.杜杞博闻强识,通晓阴阳术数。他能算出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一天上厕所时,见被他残杀的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严词斥责,不久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所以数叛,不如尽杀之。
(2)杀降者臣也,得罪不敢辞。将吏劳未录,臣未敢受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入太学,以程颐之友为师。与论经史大义,深奇重之。中绍圣四年进士第,哲宗亲擢为第三。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得簿言大喜,命置狱推治,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元官。政和二年,丁内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在告。门下侍郎耿南仲言安国意窥经筵,不宜召试。钦宗不答。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曰:“渠自以病辞,非有向背也。”每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识胡安国否。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敌围益急,钦宗亟召安国,诏竟不达。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先生,他无所许可,后见安国,叹曰:“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安国所与游者,谢良佐、杨时皆程门高弟。安国之使湖北也,时方为府教授,良佐为应城宰,安国每来谒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安国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学道,乃不复措意。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

(节选自《宋史·胡安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B.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C.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D.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台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这个部门里的官员常被称为“台臣”。
B.“告”在古代是指官吏休假,此处的“在告”表示传主一直想向皇帝请假。
C.“经筵”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在宋代正式制度化。
D.“登”本义是上车,引申为“进入”,因此“登对”就是指大臣上朝回答皇帝的询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安国学问深厚,多蒙长上关爱。他在太学读书时,师从大儒程颐的朋友,并受到老师的器重;中进士时宋哲宗亲点第三,后来为官又多次得到宋钦宗的关照。
B.胡安国尽心王事,却遭无端陷害。他在湖南时,奉旨向朝廷推荐乡里的才俊之士,本出自一片诚心,却由于权臣听信诬告,导致他被追究,莫名其妙地被免职。
C.胡安国屡被征召,但却无意仕宦。朝廷多次授他官职,他则屡辞不就;他早年出来做官都是为了奉养双亲,等到父亲去世后,他觉得纵然俸禄再多,也无用处。
D.胡安国道德高尚,备受他人敬重。他虽不愿为官,但仍为国分忧;有人把他和二程相提并论,即便程门高徒见到他到访,个个都是谨执官礼、规规矩矩地迎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曰:“渠自以病辞,非有向背也。”
(2)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 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 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 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 为臣不恭。又言章惇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①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 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 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 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谏议大夫、给事中。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 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①发策: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邑,人以“明镜”称    掌管
B.又问何经 研究
C.问欲再安南之师  发动
D.瑗告以为学之在于忠信    根本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 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 免去/大防为之解
C.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 免去/大防为之解
D.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 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古代人一直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视事:文中指办事。也可以指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惇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
(2)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B.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C.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D.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
B.“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此处的“麾下”与下文“以麾下骑”均指部下。
C.“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始设的官名,它的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
D.“班师”即“还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的后周世宗并未打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元福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
B.药元福敢用奇兵,出其不意。他与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力排众议,利用风向优势,果断出击,打败了敌军。
C.药元福处险不惊,沉着应战。敌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他毫不慌乱,自告奋勇主动出战,和冯晖相互配合,取得胜利。
D.药元福知己知彼,分析精准。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做出了准确判断。
【小题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
译:军队中人马已经很饥饿,如果等到机会再出去作战,我等就都成为契丹的俘虏了。
B.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
译:朔方距离威州七百里,沿途无水草,部队必须携带粮草行军,到耀德时粮食吃完了。
C.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
译:他们知道我军饿了,邀请我们到险要的地方,拖延到傍晚,我们这些人就都被活捉了。
D.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
译:您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到敌军慢慢前进,我们以举黄旗为号令;黄旗一举就合力进军出击,敌军必败。
【小题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宇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B.“嘉祐二年”是以皇帝年号纪年,“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
C.“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时期,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D.“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苏轼未成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2)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