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吊之。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佯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
从须陀击李密荥阳。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濒死,追兵至,独叔宝力捍得免。
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叔宝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
后降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女子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却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
后稍多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秦琼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B.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C.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D.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我国古代对封建帝王的一种称谓,指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B.拜,是授予官职之意,一般用于升任官,《陈情表》中 “举臣秀才”“除臣洗马”的“举”和“除”,和它一样,都表示升官。
C.疾,在古代“疾”是指小病,不严重的病;“病”则是比较严重的病了。而现在常把“疾病”并作一个词用。
D.卒,死的一种称谓,在我国古代,依据死者的身份地位,对死的称谓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琼胆量过人。在攻打卢明月时,须陀要派人去偷袭,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前往,最终大败卢明月。
B.秦琼为人忠心。李密和宇文化及在黎阳打仗时,李密中箭落马,快要死了,那时追兵又到,唯独秦琼在全力保护他,没有逃跑。
C.秦琼能识明主。当他归附王世充后,发现王世充为人狡诈,不是一个能改变乱世的主人,于是离开王世充投奔秦王。
D.秦琼英勇善战。他跟随秦王出征时,每当敌军有勇猛的将士在军前出入来炫耀,秦王就命秦琼前去击败他,没有不取胜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佯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
(2)寻授秦王右三统军,却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8 03:56: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 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 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 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 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 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 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 官,必挫执法 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 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B.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C.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D.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鸿词,清代设科取士的方式之一,主要方式是由各地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卸任官员,直接 参加考试,录取者授以翰林官。
B.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这里的廷对,也称廷试, 是当时科考的一部分。
C.游击,武官名。清游击,秩从三品,位次参将,为将军、督、抚、提、镇分领营兵,也有充各镇中军官者。
D.浮粮,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指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浮粮是赋税中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早年学业优异,考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又中进士,在廷对时,提出均赋税,减浮粮,免除无用之费 等主张,深有见地。
B.陶元淳在广东任职时,体恤民情,革除杂税,鼓励百姓以耕织为业,厘定法律,一切以百姓为上,使原本 贫乏之地人口渐渐繁衍增多。
C.陶元淳为官正直刚毅,公正无私。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他绝不畏惧回避豪强,怒斥藐视乱法者,最终对违 法者完全按法律定罪。
D.陶元淳自己生活节俭,却多次向上级请求免除百姓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后来他的儿子做了御史,才 得以免除了这些田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2)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倪若水,恒州藁城人也。开元初,历迁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出汴州刺史。政尚清静,人吏安之。又增修孔子庙堂及州县学舍,劝励生徒,儒教甚盛,河、汴间称咏不已。

往江四年,玄宗令宦官往江南采等诸鸟,路由汴州。若水知之,上谏曰:“方今九夏时忙,三农作苦,田夫拥耒,蚕妇持桑。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远自江、岭,达于京师,水备舟船,陆倦担负,饭之以鱼肉,间之以稻粱。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陛下方当凤皇为凡鸟,麒麟凡兽,况、鸂鶒,曷足贵也?陛下昔潜龙籓邸,备历艰虞。今氛昆廓清,高居九五,玉帛子女,充于后庭,职贡珍奇,盈于内府,过此之外,复何求哉?臣承国厚恩,超居重任。草芥贱命,常欲杀身效忠;葵藿微心,常愿隳肝以报主。瞻望庭阙,敢布腹心,直言忤旨,甘从鼎镬。”手诏答曰:“朕先使人取少杂鸟,使不识朕意,采鸟稍多。卿具奏其事,辞诚忠恳,深朕意。卿达识周材,义方敬直,故辍纲辖之重,委以方面之权。果能闲邪存诚,守节弥固,骨鲠忠烈,遇事无隐。言念忠谠,深用嘉慰。使人朕已量事决罚,禽鸟并令放。今赐卿物四十段,用答至言。”

入拜户部侍郎。七年,复授尚书右丞,卒。

【小题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上谏曰 (2)深朕意
(3)禽鸟并令放(4)入拜户部侍郎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陛下方当凤皇为凡鸟   常欲杀身效忠
C.出汴州刺史   麒麟凡兽
D.使不识朕意   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
(2)直言忤旨,甘从鼎镬。
【小题4】文中“________”一句对“采捕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起反衬作用。
【小题5】倪若水德才兼备,从“上表”一事可见其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景山,字珤岳。少有器局,干略过人。周闵帝时,从大司马贺兰祥击吐谷浑,以功拜抚军将军。从武帝平齐,每战有功,拜大将军,改封平原郡公。
治亳州总管。先是,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聚结亡命,每为劫盗。前后牧守不能制。景山下车,逐捕之,回洛、季真挺身奔江南。禽其党与数百人,皆斩之。法令明肃,盗贼屏迹,称为大治。
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高祖受禅,拜上柱国。明年,大举伐陈,以景山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韩延、吕哲出汉口。遣上开府邓孝儒将劲卒四千,攻陈甑山镇。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陈将鲁达、陈纪以兵守涢口,景山复遣兵击走之。陈人大骇,甚为敌人所惮。后数载,坐事免,卒于家。时年五十五。赠梁州总管,赐缣千匹,谥曰襄。
(节选自《隋书·元景山列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景山下车,逐捕之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B.阴以书讽动景山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C.高祖甚嘉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D.后数载,坐事免,卒于家 秦王坐章台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陈将鲁达陈纪以兵守涢口/景山复遣兵击走之
B.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陈将鲁达陈纪以兵守涢口/景山复遣兵击走之
C.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陈将鲁达纪以兵守涢口/景山复遣兵击走之
D.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陈将/鲁达陈纪以兵守涢口/景山复遣兵击走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元景山才略过人,战功卓著。周闵帝时,因跟随大司马贺兰祥攻打吐谷浑和跟随周武帝平齐,每战有功,分别被授予抚军将军和大将军之职。
B.元景山治政有方,明肃法令。管治亳州时,王回洛等人聚结亡命之徒为盗,元景山追捕他们,斩杀其同党数百人,同时严明法纪,终使盗賊屏迹。
C.元景山忠心不二,奋勇杀敌。尉迴作乱之时,景山忠心耿耿,不为所动,执使封书;在司马消难之乱中,景山亲率轻骑,穷追猛打,平定叛乱。
D.元景山指挥若定,大著威名。高祖登基之年大举伐陈,元景山担任元帅,率军出征,击破陆论水军,攻城取镇,所向披靡,威名大震,为敌所忌惮。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山将济江,会陈宣帝卒,有诏班师。(《隋书·元景山传》)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3)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苏武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仕隋为殿内直长,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王佐才也!”
大业末,为马邑丞。高祖击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变,传送江都,至长安,道梗。高祖已定京师,将斩之,靖呼曰:“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谊士乎?”得释,引为三卫。从平王世充,以功授开府。
萧铣据江陵,诏靖安辑。时秋潦,涛濑涨恶,诸将请江平乃进。靖曰:“若乘水傅垒,是震霆不及塞耳。有能仓卒召兵,无以御我,此必擒也。”纵兵击破之,取四百余艘,溺死者万人。铣大惧,明日降。靖入其都,号令静严。或请靖铣将拒战者家赀以赏军,靖曰:“王者之兵,吊人而取有罪,彼其胁驱以来,本非所情,不容以叛逆比之。今新定荆、郢,宜慰其心。”止不籍。由是江、汉列城争下。
辅公祏据丹阳反,靖率黄君汉等苦战,杀伤万余人,江南平。八年,突厥寇太原,靖率劲骑三千繇马邑趋恶阳岭。纵谍者离其腹心,夜袭定襄,破之。颉利走保铁山请举国内附靖督兵疾进行遇候逻皆俘以从去其牙七里乃觉部众震溃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万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授检校特进,就第,禄赐、国官、府佐皆勿废。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
薨,年七十九,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日景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颉利走保铁山/请举国内附/靖督兵疾进/行遇候逻/皆俘以从/去其牙七里乃觉/部众震溃/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万/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B.颉利走保铁山/请举国内附/靖督兵疾进行/遇候逻/皆俘以从/去其牙七里乃觉/部众震溃/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万/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C.颉利走保铁山/请举国内附/靖督兵疾进行/遇候逻/皆俘/以从去其牙/七里乃觉/部众震溃/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万/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D.颉利走保铁山/请举国内附/靖督兵疾进/行遇候逻/皆俘/以从去其牙/七里乃觉/部众震溃/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万/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史,可指记事的史官,或掌文书等事的吏员;文中指典籍,指经史一类书籍。
B.章句,可指古文的章节和语句停顿;文中指寻章摘句,即分析古文章节、句读。
C.籍,可指登记册、书册或者个人对国家或组织的隶属关系等,文中指查抄没收。
D.就第,指建造府邸,文中皇帝很是优待李靖,为其建造府邸且其所享受待遇不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富于才干,志气不凡。他希望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不愿做一介书生;在隋朝担任殿内直长,吏部尚书牛弘认为他是能够辅佐帝王的人才。
B.李靖忠于旧朝,胆识过人。仕隋时,李靖察觉李渊有异志,伪装成囚徒,准备向隋帝密告;后被俘获,临刑将斩时,大声疾呼而改变命运。
C.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平定萧铣,出其不意纵兵击破;平定辅公祏,率军苦战;平定突厥,利用矛盾离散敌人,后长驱袭击,大胜敌人。
D.李靖治军仁义,性情沉厚。李靖打败萧铣,号令整肃,并未用萧铣部将的家资犒赏军队;每次参议国政,恭谨温顺好像不会说话,后得善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乘水傅垒,是震霆不及塞耳。有能仓卒召兵,无以御我,此必擒也。
(2)王者之兵,吊人而取有罪,彼其胁驱以来,本非所情,不容以叛逆比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垍弱冠举进士。贞元中,对策第一,授美原县尉。迁考功员外郎。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垍考词判,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元和初,召入翰林为学士,再迁中书舍人。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诏将下之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宰相之职,宜选擢贤俊,今则懵然莫知能否。卿多精鉴,今之才杰,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数月之内,选用略尽,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

三年秋,李吉甫出镇淮南,遂以垍代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明年,加监修国史。垍奏:“登朝官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自非登朝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皆从之。

元和五年,中风病。宪宗甚嗟惜。明年卒,废朝,赙礼有加,赠太子少傅。

初,垍在翰林承旨,属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垍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及作相之后,恳请齐整法度,考吏理,皆蒙垂意听纳。岭南节度使杨于陵为监军许遂振所诬,诏授冗官。垍曰:“以一中人罪藩臣,不可!”请授吏部侍郎。严绶在太原,其政事一出监军李辅光,垍劾其懦,以李鄘代之。建中初定两税,厘定常赋,而物重钱轻,其后轻重相反,民输率一倍其初,故赋益苛,民重困。及垍为相,奏请禁之,自是民少息矣。

垍虽年少,骤居相位,而器局峻整,虽大僚前造请,不敢干以私谏官言时政得失,旧事,操权者多不悦其举职。垍在中书,有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自拾遗转补阙,及参谢之际,垍廷让之曰:“独孤与李二补阙孜孜献纳,严补阙官业,或异于斯。”休复惊恧而退。垍在翰林,举李绛、崔群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韦贯之、裴度知制诰,擢李夷简为御史中丞,其后维踵入相,成著名迹。

史臣曰:裴垍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旧唐书·裴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
B.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
C.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
D.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代考试取士,把问题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对答皇帝有关政事、经义的策问。
B.“课”即考核,朝廷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评价,以督促他们完成职务工作。
C.“监军”为唐代监督军队的官职;从文中看,监军一职由中正公允的人担任。
D.谏官,古代掌管规谏、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的官,如唐朝的左拾遗、宋代的谏议大夫等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垍品性正直,行事坚守原则。他入朝任职后,吏部侍郎郑珣瑜请他主持考核词判,他不接受人们的请托,在考核时力求发现真正的人才。
B.裴垍慧眼识人,举荐优秀人才。他向李吉甫推荐的三十余人,大都得到了任用,裴垍这一推荐获得当时人们的称赞。
C.裴垍忠君爱民,政绩卓著。宪宗平定蜀乱,裴垍参与各种机密事务,深得皇帝信任;又为民请命,废止不合理政策,为百姓减负。
D.裴垍特立独行,贬抑庸劣。一般掌权者不喜欢提升谏官的官职,裴垍却截然相反,他赞美孜孜进谏的人,而对不认真履职者则子以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
(2)骤居相位,而器局峻整,虽大僚前辈造请,不敢干以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