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未已,拜工部尚书。永乐三年,陈瑛劾福不恤工匠,改北京行部尚书。明年坐事,逮下诏狱,谪充为事官。已,复职,督安南军饷。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趾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又请:“ 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又言:“ 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皆报可。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福在交趾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福还,交趾贼遂剧,讫不能靖。仁宗崩,督献陵工。宣德七年,帝改福官南京。明年兼掌南京兵部。英宗即位,加少保,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选自《明史·黄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
B.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
C.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
D.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太祖”是朱元璋的庙号;“永乐”是朱棣的年号,”成祖”是朱棣的庙号。
B.“工部”“兵部”同属六部,“工部”掌管工程建造、水利交通等事务,“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兵籍兵械及屯田等事务。
C.“少保”,少师、少傅、少保是太师、太傅、太保的副职,都是东宫官职。后来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D.“交趾”即“交阯”,原指盘腿而坐,后成为古代地理区域,范围在现今越南北方,与“安南” 意思相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福颇有丰仪,为官清廉节俭。他身材修长仪表整洁,生活上十分节俭,俸禄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皇帝评价他为人有原则操守。
B.黄福仕途顺达,颇受皇帝器重。他被太祖越级提拔,既得到建文帝倚重信任,也受到成祖重用;仁宗时,辅助太子;英宗时,他加赠少保,参赞机务。
C.黄福胸有谋略,治理安南有方。安南初定,事务繁杂,他编户籍,定赋税,办学校,向当地父老宣讲圣上的德治,告诫下属不要扰民,上下安然。
D.黄福多有建言,敢于抑制权贵。他提出的轻省赋税、让广东海运粮食等多项建议,均被皇上认可;对恃宠欺压百姓的宦官马骐,他多次加以压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陈瑛劾福不恤工匠,改北京行部尚书。明年坐事,逮下诏狱,谪充为事官。
(2) 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1 09:1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弟槃女妻之。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祫褅礼,同议当,遂用之。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还,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承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记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壕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焉。是年赐救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复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久之,起承旨,卒。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
B.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
C.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
D.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两代,秀才是乡试中试者的统称。
B.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礼乐,指用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指音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詹同聪颖异常,深为他人赏识。先被虞集称道;后仕陈友谅处;太祖攻下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并赐名为同。
B.詹同因事纳忠,善于把握时机。刘基谈论古时励廉耻存国体一事,他正好侍立皇帝身边,便及时取《戴记》及贾谊疏进谏。
C.詹同履职勤勉,深得皇帝赞许。他主持编修《日历》《皇明宝训》,记录皇帝事迹,用以宣示天下,退休时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D.詹同长于为文,反应敏捷。他凭借文章结欢主上受知遇,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或对答皇帝询问,都敏捷而富有才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中为栺挥。总督陈大科以元镇熟蛮事,移广西总兵官,岑溪西北为七山,东南为六十三山,与广东罗旁接。山险箐深,贼首潘积善等据之,久为民患。及罗旁平,积善惧,乞降。为设参将于大峒,兵千余戍之。其后,将领多掊克注,士卒又疲弱,贼复生心,时出剽。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 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元镇先以参将戍岑溪,得诸瑶心。至是,积善及其党韦月咸愿招抚自效,
有讹言将剿北科瑶者,诸瑶谓绐己,大恨,遂与孔亮山贼攻韦月,杀之。督抚属元镇讨之。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俘馘千五百有奇,余招抚复业。时府江韦扶仲等亦据险乱,元镇与参政陆长庚谋,募瑶为间,乘夜获其妻子,诱出劫,伏兵擒之。余党悉平。元镇以功增秩赐金。
李化龙大征杨应龙,令元镇督诸土军,由乌江进。 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群闻元镇发乌江,谋纵之渡江,密以计取。监军按察使杨 寅秋言乌江去播不远,宜俟诸道深入,与俱进,元镇不从。于是土军先夺乌江, 贼遣千余人沿江叫骂以诱之。官军既济,复夺老君关。三月望,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官军,官军掷火器者又误击己营,阵乱。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
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朝议责元镇败状,令李应祥并将其军,遂合水西、镇雄诸部,直抵海龙囤,竟灭贼。兵初兴,元镇坐逗遛,谪为事官。及是,逮至京,下吏,罪当死。法司援前岑溪功,谪戍烟瘴。遇赦,竟卒于戍所。
(选自《明史·童元镇传》,有删改)
【注】掊克(póu kè):之搜刮民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B.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C.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D.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般由皇帝发起。
B.增秩,指增加俸禄或升官。秩,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官阶、品级。
C.望,文中指望日,中国农历将望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如“七月既望”。
D.谪,文中指贬官。表示贬官的词语很多,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元镇熟悉蛮地事务,他因熟悉蛮地事务被派到广西任职,敌寇据险作乱,归附后又因官军腐败而再次叛乱,他使敌寇归附。
B.童元镇平定敌寇有功。瑶族因谣言作乱,他奉命讨伐,大敗敌寇;他参与讨伐作乱的韦扶仲,用计谋抓获了韦扶仲,平定了叛乱。
C.童元镇指挥失误。杨寅秋要他深人进攻敌寇,他不听,指挥军队夺取乌江,后被敌人引诱,最终他所统领的军队几乎全部覆灭。
D.童元镇兵败被贬.朝廷追究他兵敗的情況,命令李应祥统领他的军认;战亊刚起时,他曾因逗留不前,被贬官,兵敗后又被逮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
(2)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

同类题3

文震孟,字文起,待诏征明曾孙也。祖圉子博士彭,父卫辉同知元发,并有名行。震盂弱冠举于乡,十赴会试。至天启二年,殿试第一,授修撰。
时魏忠贤渐用事,数斥逐大臣。震盂愤,上《勤政讲学疏》,言:“陛下当大破常格,鼓舞豪杰心。陛下昧爽临朝,寒暑靡辍,政非不勤。然鸿胪引奏,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已耳。祖宗之朝,君臣相对,如家人父子。咨访军国重事,闾阎隐微,情形毕照。奸诈无所藏,左右近习亦无缘蒙蔽。”疏入,忠贤屏不即奏。乘帝观剧,摘疏中“傀儡登场”语,谓比帝于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帝颔之。一日,讲筵毕,忠贤传旨,廷杖震孟八十,贬秩调外。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崇祯元年以侍读召,充日讲官。震孟在讲筵,最严正。时大臣数逮系,震孟讲《鲁论》,反覆规讽,帝即降旨出尚书乔允升、侍郎胡世赏于狱。帝尝足加于膝,适讲《五子之歌》,至“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目视帝足。帝即袖掩之,徐为引下。故事,讲筵不列《春秋》,帝以有裨治乱,令择人进讲。震孟,《春秋》名家,为首辅温体仁所忌,隐不举。次辅钱士升指及之,体仁佯惊曰:“几失此人!”遂以其名上。及进讲,果称帝旨。
八年七月,入阁预政。两疏固薛,不许。阁臣被命,即投刺司礼大奄,震孟独否。掌司礼者曹化淳,雅慕震孟,令人辗转道意,卒不往。震孟刚方贞介,有古大臣风,惜三月而斥,未竞其用。归半岁,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B.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盂/并斥为民
C.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盂/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D.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此处指明清科举时每三年一次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会试中选后参加“殿试”,殿试第一的通称状元。
B.“阊阎”,原本指里巷的门,后借指平民居住的地方,也借指民间或平民百姓。文中“阊阁隐微”指民间细微的隐情。
C.“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廷杖震孟八十”,即在廷堂打震孟八十大板。
D.“入阁”,此指“入内阁做事任职”。明初所设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成为明朝中央行政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A.震孟嫉恶如仇,敢于直言进谏。魏忠贤把持朝政,贬斥大臣,为非作歹,震孟愤而上疏,请求皇帝打破常规,鼓舞豪杰,了解民情,免受蒙蔽。
B.震孟讲学认真,规讽入情入理。他讲君臣之道,皇帝因此释放被拘大臣;讲《五子之歌》时,皇帝坐姿不端,震孟目视表明态度,让皇帝改正。
C.震孟学问造诣高深,为人景仰。他生于世家,精通《春秋》,皇帝想听人讲解《春秋》,次辅钱士升就点名上报了他,皇帝对文震孟的讲解很满意。、
D.震孟坚守道德操守,决不趋炎附势。新入内阁,按例要把名片送给司礼监太监,唯独震孟没有这样做,即使司礼太监叫人传言,他也坚决不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比帝于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帝颔之。
(2)故事,讲筵不列《春秋》,帝以有裨治乱,令择人进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严讷,字敏卿,常熟人。举乡试。嘉靖二十年成进士,迁侍读。三吴数中倭患,岁复大侵,民死徙几半,有司征敛益急。讷疏陈民困,请蠲贷。帝得疏感动,报如其请。超授翰林学士。历礼部左、右侍郎,改吏部,仍直西苑。
礼部尚书郭朴迁吏部,遂以讷代之。朴遭父丧,复代为吏部尚书。严嵩当国,吏道污杂。嵩败,朴典铨犹未能尽变。讷雅意自饬,乃与朝士约,有事白于朝房,毋谒私邸。慎择曹郎,务抑奔竞,振淹滞。又以资格太拘,人才不能尽,仿先朝三途并用法,州县吏政绩异者破格超擢,铨政一新。寻录供奉劳,加太子太傅。
以代者郭朴未至,仍掌铨政。帝斋居西苑,侍臣直庐皆在苑中。讷晨出理部事,暮宿直庐,小心谨畏,至成疾久不愈。遂乞归。世宗崩,遂不复出。
讷既归里,父母皆在。晨夕孝养,人以为荣。纳尝语人曰:“铨臣与辅臣必同心乃有济。吾掌铨二年,适华亭当国,事无阻。且所任选郎贤,举无失人。”华亭谓徐阶,选郎则陆光祖也。卒,年七十有四。赠少保,谥文靖。
(选自《明史•严讷传》,有删改)
严公讷营大宅于城中,度基已就,独民房一楹错入,未得方圆。其人鬻酒腐,而房其世传也。司工者请厚价乞之,必不可,愤而诉公。公曰:“无庸,先营三面可也。”工既兴,公命每日所需酒腐皆取办此家,且先资其值,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牣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遂书券以献,公以他房之相近者易焉,房稍宽,其人大悦,不日迁去。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扨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B.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籾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C.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籾/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D.其人夫妇拮据日/不暇给又募人/为助已而/鸠工愈众/获利愈丰/所积米豆充扨屋中/缸增数倍屋隘/不足以容之/又感公之德/自愧其初之抗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B.古代朝廷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C.礼部,古代官署名,后成为六部之一,掌管学校事务以及科举考试等职事。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带有褒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讷关心民生,体恤百姓。三吴遭倭患和饥荒,百姓流离失所,而征税反而加急,他上疏皇帝,要求减轻百姓负担,皇帝同意他的奏请。
B.严讷秉公执政,任人唯贤。他代理吏部尚书时,对选拔官员的制度进行改革,一改严嵩乱政后吏道腐败的状况,朝廷选官风气为之一新。
C.严讷恪尽职守,深得信任。他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积劳成疾;他曾被越级提拔,加封荣耀官位,多次掌管要害部门。
D.严讷不仗权势,以德待人。他要建宅子,碰到不利的情况,工头请求高价买下邻居的房子,被严讷拒绝,后来严讷施加恩德感化了邻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讷雅意自饬,乃与朝士约,有事白于朝房,毋谒私邸。
(2)铨臣与辅臣必同心乃有济。吾掌铨二年,适华亭当国,事无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覃思律吕之学,手制十二律,吹之,声毕和,邦奇大喜,尽以所学授之。继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员外郎。俺答①躏京师,咸宁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倚以办寇;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②市马,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继盛以为仇齿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
疏入,帝颇心动,下鸾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鸾攘臂詈曰:“竖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势难中止。帝尚犹豫,鸾复进密疏,乃下继盛诏狱,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已而,俺答数败约入寇,鸾奸大露,疽发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继盛言,稍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最,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节选自《明史•杨继盛传》)
【注】①俺答:明时鞑靼族的首领,经常侵扰明朝的西北边境。②互市:通商。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盛曾跟从韩邦奇学习音律,专心研究音乐,表现出一定的音乐才华。
B.文章叙述了杨继盛遭贬任狄道典史期间,卖掉了自己所乘之马和妻子的衣装,买来田地,将田地的收益用来资助那些跟从经师学习的学生。
C.杨继盛善于处理民族矛盾,安民有方,政绩卓著,受到皇上的器重,皇上一年之内四次给他升官。
D.文章通过对杨继盛受到仇鸾诬陷遭贬和严嵩报复致死的叙述,赞扬了杨继盛忠心报国、痛恨奸佞的高尚人品。
【小题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嵩 颔 之 会 都 御 史 张 经 李 天 宠 坐 大 辟 嵩 揣 帝 意 必 杀 二 人 比 秋 审 因 附 继 盛 名 并 奏 得 报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
(2)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