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亦将有感于斯文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1 04:1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杜诗传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bēi)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dǎng)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事七年,政化大行视事:任职
B.闻贼欲北度规:谋划
C.帝惜其能,遂不之许:同意
D.诛逆贼杨异等降:投降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直言善策的一项是( ) (3分)
①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②诗雅好推贤,数进名士 
③征兵郡国,可立虎符 ④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A.④⑤⑥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当时萧广放纵士兵横行民间,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B.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想要北度,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贼人的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性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
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 5分 )
译文:     
(2)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5分 )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文锦,安丘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正德初,为刘瑾所陷,逮系诏狱,斥为民。瑾诛,起故官。再迁郎中。迁安庆知府,度宁王宸濠必反,与都指挥杨锐为御备计。宸濠果反,浮江下。文锦等虑其攻南都,令军士登城诟之。宸濠乃留攻,卒不能克。玺书褒美,擢太仆少卿。
嘉靖元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大同北四望平衍,寇至无可御。文锦曰:“寇犯宣府不能近镇城者,以葛谷、白阳诸堡为外蔽也。今城外即战场,何以示重?”议于城北九十里外,增设五堡。参将贾鉴督役严,卒已怨。及堡成,欲徙镇卒二千五百家戍之。众惮行,请募新丁,僚吏咸以为言。文锦怒曰:“如此,则令不行矣。镇亲兵先往,孰敢后!”亲兵素游惰有室。闻当发,大恐。请孑身往。又不听,严趣之。鉴承风,杖其队长。诸边卒自甘州五卫杀巡抚许铭,朝廷处之轻,颇无忌。至是,卒郭鉴、柳忠等乘众愤,遂倡乱。杀贾鉴,裂其尸,走出塞,屯焦山墩。文锦恐与外寇连,令副将时陈等招之入城,即索治首乱者。郭鉴等大惧,复聚为乱,焚大同府门,入行都司纵狱囚,又焚都御史府门。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出故总兵朱振于狱,胁为帅。时嘉靖三年八月也。
事闻,帝命侍郎李昆赦乱卒。昆为文锦请恤典,不报,久之,文锦父政讼其子守安庆功,礼部为之请,终不许。文锦妻李氏复上疏哀请。帝怒,命执赍疏者治之。副都御史陈洪谟言:“文锦偾事,朝廷戮之可也。假手士卒,传之四方,损国威不小。”复降旨诘责。自是,廷臣不敢言。万历中,始赠右都御史。天启初,追谥忠愍。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
B.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
C.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
D.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古代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各部要职。
B.玺书,是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古代文书,书于竹简木牍,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的年号,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文锦料事精准,并提前防备。他料定宁王一定反叛,当攻打南京时,他策动士兵责备宁王的不义之举。
B.张文锦加强战备,有军事头脑。他针对大同以北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修筑五个城堡对敌寇进行防御。
C.张文锦治兵不当,激起众怒。命镇卒戍守城北五堡,参将贾鉴催督甚急,引起了军队的怨恨,最终导致军事变乱。
D.张文锦死于兵变,死得可惜。张文锦死后,上至礼部、朝廷命官,下到家人多次请求朝廷给予抚恤,始终没有结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德初,为刘瑾所陷,逮系诏狱,斥为民。瑾诛,起故官。
(2)寇犯宣府不能近镇城者,以葛谷、白阳诸堡为外蔽也。今城外即战场,何以示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徽少与母居,尽力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文帝与语,奇之,以徼为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文帝察徼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大统初,进爵为,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遂杀康而取其位。属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日:“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竟来就读,递相谓日:  “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申徼传》)
【注】①杨震是东汉名臣,他到东莱任太守时经过昌邑,曾受他推荐的昌邑令王密深夜来访,以黄金十斤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道: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然而退。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B.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C.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D.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是古代君王或将帅出征在外时办公的府署,因以帐幕搭建而成,故称之。有时也用以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
B.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也泛指达官贵人或士大夫,如王侯将相。
C.秦及西汉时在宫门之内做事的郎官,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开始又称给事黄门侍郎,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D.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这一民族生活在今甘肃、青海一带,隋唐时曾建立政权。“吐谷浑”中的“谷”不读gǔ,读y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徽性情稳重谨慎,受到赞赏和重用。他不乱与人交往,文帝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当记事参军和主簿;后发现他沉稳、周密,有度量,又让他做大行台郎中。
B.申徽不负重托,计捉刘彦。刘彦用卑鄙的手段获得瓜州刺史的官位,并欲叛逆,申徽受命秘密捉拿他,几次用计来迷惑他,最终把刘彦骗到宾馆,将其捉拿归案。
C.申徽为官勤勉,坚持不懈。他多年为官,历任多种职务,任职期间,公文无论大小,他都亲自审阅,公务无所拖延,官吏做不得坏事,即使位高权重,他仍坚持不懈。
D.申徽为官清廉,受到爱戴。当时,官员中有互相交往、互赠礼品的风气,而申徽却处污泥而不染,画了古代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卧室来警戒自己,离任时,很多人都为他送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
(2)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兢,汴州浚仪人。少厉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惟与魏元忠、朱敬则游。二人者当路,荐兢才堪论撰,诏直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中,节闵太子难,奸臣诬构安国相王与谋,朝廷大恐。兢上言:“相王仁孝,遭荼苦哀毁,以陛下为命,而自托于手足。若信邪佞,委之于法,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天下幸甚!”累迁起居郎。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睿宗崩,实录留东都,诏兢驰驿取进梓宫。以父丧解,宰相张说用赵冬曦代之。
始,兢在长安、景龙间任史事,时武三思、张易之等监领,阿贵朋佞,酿泽浮辞,事多不实。兢不得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至是,丐官笔札,冀得成书。诏兢就集贤院论次。时张说罢宰相,在家修史。大臣奏国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馆撰录。进封长垣县男。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以史草自随。萧嵩领国史,奏遣使者就兢取书,得六十余篇。累迁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天宝初,入为恒王傅。虽年老衰偻甚,意犹愿还史职。李林甫嫌其衰,不用。卒,年八十。
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璟等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日:“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日:“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兢实书之,其草故在。”闻者叹其直。说屡以情蕲改,辞日: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世谓今董狐云。
(节选自《新唐书·昊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B.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C.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D.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棣,即《小雅·常棣》,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B.实录,古代编年体的一种,专门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的。
C.梓官,指我国古代皇帝、皇后的棺柩,如:《晋书·帝纪》“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内外肃然,乃奉梓官还邺。”
D.县男,爵名,唐始置,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秦汉时二十等爵制内无“男爵”,“县男”跟“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兢读书广泛,为人正直。他从小就有抱负,精通经学和史学;他只和魏元忠、朱敬则交朋友,这两人当宰相后,向朝廷推荐吴兢写国史。
B.吴兢忠于国家,议事无畏。节闵太子之乱,奸臣诬陷相王参与阴谋,朝廷大惊,吴兢上奏为相王辩解,劝皇上消除疑虑,保持了朝政稳定。
C.吴兢修史严谨,不阿权贵。武三思等人主管修史的时代,史官多阿谀权贵讨好佞臣,记事多不真实,吴兢不满意,就私撰《唐书》等史书。
D.吴兢修史不顺,仕途坎坷。母亲、父亲的去世让他离职中断修史;仕途上先因被判记事不当而遭贬,又在洪州刺史任上受牵连而被贬舒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
②说屡以情蕲改,辞日:“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完颜更名修。知江陵府,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之,盖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遗址浚筑,亘四十里。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先是,曦已献四州于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曦遣王钺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因卧疾。曦又遣其弟吴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欲自拔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遣参知政事李壁告变,且曰:“若遣吴总以右职入川,即日可瓦解矣。”
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召甲赴行在,多赐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复命以帛书赐甲曰:“所乞致仕,实难允从,已降指挥,召赴行在。”甲舟行至重庆,闻安丙等诛曦,复还汉中,上奏待罪。诏趣还任。甲奏叛臣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是岁,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
甲下令罢之。又乞以皂郊博易铺场还隶沔戎司,岁收租四万斛有奇,钱十三万,以裨总计。从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嘉定七年,卒于官,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 刘甲传》,有删改)
(注)高保融:人名,曾任江陵尹。潴:水停聚。皂郊: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B.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C.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D.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略有不同。
B.致仕,把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讳,我国古代用来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
D.权,指临时代职。在我国古代表示临时代职的还有“摄”“假”“行”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甲恪尽职守。他在湖北任职,对水利建设提出合理建议,被采纳;他在四川任职提出一些意见得到朝廷同意,又进行减税。
B.刘甲革除时弊。之前,对于来四川安抚的大臣,将领们多以互相送礼的名目行贿,他代理四川制置司事时,下令取消此项名目。
C.刘甲深得信任。皇上亲自称他为“忠臣”,并赏赐他金钱;朝廷听说有官员不和,写信询问他;西部边境的很多事都让他决定。
D.刘甲忠于国家。刘甲到四川任职,吴曦已经和金国勾结,两次派人拉拢刘甲,都被刘甲拒绝,刘甲回朝廷后告诉李壁破敌之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
(2)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