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máng)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①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先上。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凝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孙权性滑稽,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郎中,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祎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后十四年夏,还成都。
(选自《三国志•费祎传》,有改动)
(注)①开后鹿车:一种从后边开门、由人力推拉的小车。车窄小,仅容一鹿,故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祎游学入蜀将:带领
B.而今而后,吾意矣了:明白
C.由是众人莫不观易:容易
D.魏军于兴势次:驻扎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各尽延、仪用者民归之,由水就下
B.据理答,终不能屈余与四人拥火
C.亮特命祎同载举世誉之不加劝
D.时羽檄交驰极娱游暇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熙七年,魏军来犯,大夫来敏通过对弈察探费祎气度,费祎经受住了考验,于是受命御贼,成功而还。
B.费祎出使吴国,凭借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外交辞令,使得诸葛恪等才学渊博、善于诘难之人也不能争得主动,即使是能言善辩的孙权也不得不倍加赞赏。
C.魏延与杨仪两人屡生嫌隙,魏对杨有时甚至以刀剑相向,每当这时,费祎就到他们中间去,分辨是非,劝解开导,使两人均能各自发挥才能。
D.董允与费祎一起坐鹿车前去参加许靖之子的葬礼,下车时,在众人面前,董允面有难色,而费祎并不觉得寒酸。
【小题4】(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②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4 05:06: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19分)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培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烦我清廉官自来。”玄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载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戊戌,座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公,谥曰文。
(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记数千言,即知文属:连缀B.抚字稍,辄弄兵犯顺乖:违背
C.不烦我清廉官自来意:意料D.玄以祸福,归为理其讼喻:打比方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欧阳玄才干卓异的一组是()
①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 ②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
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④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
⑤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 ⑥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玄学习过《孝经》《论语》《小学》等著作,很小就能背诵,一天能记下几千字。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B.欧阳玄上任后不畏惧当时的豪门大族,严惩了虐待奴仆的这些人。他赋税征调及时,使得芜湖县的政治清明。
C.武冈县有人聚众打杀闹事,很多官吏对此无能为力,但欧阳玄却能够以自己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D.皇帝特别看重欧阳玄,让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还让他负责编修史书。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5分)
(2)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土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奏上,报可。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方期颐,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注)①万寿节:皇帝诞辰日。②元良:太子的代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B.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C.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D.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B.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或“礼闱”。
D.驰传,指驾传车急行;传车,古代驿站专用车。文中因为翁正春曾做过皇祖讲官,皇帝“赐敕驰传”,礼遇有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正春忠诚正直,敢于诤谏。日食出现时他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万寿节上向皇上提出八点劝告,这些直言均未被采纳。
B.翁正春深明国体,建言得当。他认为应该诏令福建抚臣阻止已归附倭人的琉球中山王来朝入贡,这个建议得到皇帝认同。
C.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D.翁正春为人正派,不媚权贵。他因为抵触魏忠贤被朝廷降旨斥责,后又遭赵胤昌借机中伤弹劾,他就再次上疏乞请回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2)母方期颐,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元、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令,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补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藁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选自《明史•文苑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 以宁用是知名/
B.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 以宁用是知名/
C.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
D.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制诰,中国古代官职名,明代翰林学士或内阁学士兼此称。
B.洪武,中国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C.稽首,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D.明经,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以宁才学出众但仕途波折。元泰定年间,他以《春秋》举士,由黄岩判官而晋升为六合府尹,又因犯法而免职,十年滞留江、淮间。
B.张以宁以见解不凡受到皇帝宠遇。明军占据元朝京都北京,他被召到南京,奏对符合皇帝的心意,被授侍讲学士,特受恩宠。
C.张以宁谨守法礼,受到太祖嘉奖。他在安南教王子服丧三年,令安南人教化百姓,学习中原礼仪,向中原行叩拜礼,太祖听闻,特别嘉奖以宁。
D.张以宁为人廉洁不贪,治学有成。他曾奉使安南往返,除衣被行装外,别无他物;专治《春秋》,有著作行世,并有弟子传其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在朝宿儒虞集、欧阳元、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
(2) 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雄伟刚直,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良从取滁、和,战采石,克太平,下溧水、溧阳,定集庆,功多。又从徐达克镇江,下常州,进镇抚,守丹阳。与赵继祖等取江阴。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啖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 封疆晏然。太祖常召良劳曰:“吴院判保障一方,我无东顾忧,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吴平,加昭勇大将军、苏州卫指挥使,移镇苏州。武备益修,军民辑睦。进都督佥事,移守全州。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讨靖州、绥宁诸蛮。五年,广西蛮叛,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讨之。数月,尽平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铜鼓、五开,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八年督田凤阳。十二年,齐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
(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
B.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
C.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
D.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是南京的别称,亦是南京最富盛名的名称,南京市著名的六朝古都,这座著名的古都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比如“建康”“临安”“石头城”等。
B.食禄,在文中指“享受俸禄”,我们所说的古代官员的“俸禄”,“俸”指钱币,“禄”指谷物,因此史料常以俸银和禄米来计算官吏的俸禄,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比如文中的“千五百石”。
C.文中的“进”都是表示官职的升迁,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还有“加”“擢”“陟”“迁”“升”等。
D.襄烈,为谥号,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良雄伟刚直,骁勇善战。担任帐前先锋,能潜水进行侦探,而且常常化装到敌方进行侦探。
B.吴良崇尚节俭,勤于军务,他声色货利一无所好,他晚上就睡在城楼上,头枕着戈直到天明。
C.吴良带兵打仗总能讲究策略,和敌人的斗争中多次用奇招打败敌人。
D.吴良深受太祖信任。太祖常常召见吴良,甚至说,有吴良保卫一方领土,我就无须顾虑和担忧东线了,他的功劳很大,车、马、珠、玉都不足以奖励他的功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啖将士,窥衅。
(2)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小题。
(公孙)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於民。 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馀。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曰:“今臣弘 罢驽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 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 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间,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 病有瘳,视事。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 朕躬/
B.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 朕躬/
C.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 朕躬/
D.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 朕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各时代所指的三个官职有差别,汉朝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
B.陛下,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其的敬称。“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臣子向天子进言时所处位置,意为处下位以示敬重。
C.侯,中国古代爵位名。周朝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秦朝、汉代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列侯(彻侯)、关内侯。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简作乞骸。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弘谦让友善。用自己的俸禄接济亲友故旧,即便遭遇好友的指责,他也不加辩解,认为好友说得有理,并向皇上称赞好友一片忠心。
B.公孙弘躬行节俭。自己盖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还通过管仲、晏婴的对比,阐明高官应该戒奢节俭,认为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应该没有贵贱的差别。
C.公孙弘多嫉恨之心。对那些与自己有隔阂的重臣,表面上宽宏,暗地里却加以陷害,主父偃 被杀、仲舒遭流放都有公孙弘的原因。
D.公孙弘深得皇上器重。遭好友汲黯在皇上面前指责,却愈受皇上恩宠,在淮南王和衡山王谋 反,他提出辞官回乡时,皇上依旧安抚他集中精神,好好养病。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2)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