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 “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闻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偻,隆然伏行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B.且硕茂,早以蕃实: 果实
C.根拳而土易:更换
D.而木之性日以矣离: 背离,远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不如而厚遇之
B.爪其肤验其生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曰忧之,其实仇之相如驽,独畏廉将军哉
D.他植者不然请立太子为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8 05:15: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释】: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小题1】关于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B.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C.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D.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刘禹锡与柳宗元因为王叔文的引荐参与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议,均被采纳。
B.刘禹锡被贬播州,裴度以会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损害为由替他求情。
C.宪宗认为孝亲应谨慎,但刘禹锡指望别人来帮他奉养母亲,实在罪不可赦。
D.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受王叔文变法失败连累,第二次是因写诗得罪当政者。
【小题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言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B.刺史是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不能称为太守。
C.唐朝时期,长史、司马、别驾称为“上佐”,一般情况下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亲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
D.隋唐时期,乐籍成为统辖宫廷、王府、地方官府、军旅、寺庙乐人的一种专门户籍制度,在籍者的身份定位是“专业、贱民、乐人”,区别于平民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2)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
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李广将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行十余里,广死(佯:假装)
B.广骑腾而上胡儿马(暂:暂时)
C.广之兵,乏绝之处(将:带领)
D.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度:估计)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勇猛机智,被匈奴捉住,也能伺机逃脱。
B.李广爱护士兵,与他们同甘共苦,士兵们都乐于为他效力。
C.李广身高臂长,善于射箭,他的子孙和向他学习的人,都赶不上他。
D.李广射术高超,在战场上射杀敌人,任何时候都能百发百中。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国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种谔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酋令㖫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首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犹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取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成人后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由党项人在我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西夏。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城池,斩敌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士兵,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B.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
C.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客,让他扮成自己,门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D.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酋长,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同类题4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文。初未,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官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选自《唐才子传·杜牧》)

(注)薄施尘露:效绵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文     属:写作
B.初未第     第:宅子
C.侍郎以峻德伟望 峻德:品德高尚
D.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 扬眉:眉飞色舞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当时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流落到京都。
B.主司侍郎崔郾和太学博士吴武陵发现了他的才华,一起举荐他,让他参加正科考试。
C.杜牧因政绩突出,多次升迁,曾担任三个州的刺史。
D.杜牧因诗情豪迈,语言直率惊人,与杜甫风格相似,人称“小杜”。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董昌,杭州临安人。中和三年,刺史路审中临州,昌率兵拒,不得入,即自领州事。镇海节度使周宝不能制,因表为刺史。昌已破刘汉宏,兵益强,进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僖宗始还京师,昌取越民裴氏藏书献之,补秘书之亡,授兼诸道采访图籍使。

始,为治廉平,人颇安之。当是时,天下,贡输不入,独昌赋外献常参倍。旬一道,以五百人为率,人给一刀,后期即诛。朝廷赖其入,故累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爵陇西郡王。视诏书讫,字偿一缣,归当制官。而小人意足,浸自侈大,托神以诡众。始立生祠,割香木为躯,内金玉纨素为肺府,冕而坐,妻媵侍别帐,百倡鼓吹于前,属兵列护门足。属州为土马献祠下,列牲牢祈请,或绐言土马若嘶且汗,皆受赏。昌自言:“有飨者,我必醉。”蝗集祠旁,使人捕沈镜湖,告曰:“不为灾。”客有言:“尝游吴隐之祠,止一偶人。”昌闻,怒曰:“我非吴隐之比!”支解客祠前。

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有五千馀姓当族,昌曰:“能孝于我,贷而死。”皆曰:“诺。”昌厚养之,号感恩都,刻其臂为誓,亲族至号泣相别者凡民讼,不视狱,但与掷博,不胜者死。用人亦取胜者。

昌得郡王,咤曰:“朝廷负我,吾奉金帛不赀,何惜越王不吾与?吾当自取之!”下厌其虐,乃劝为帝。近县举狂畐请,昌令曰:“时至,我当应天顺人。”其属吴繇、秦昌裕、卢勤、朱瓒、董庠、李畅、薛辽与妖人应智、王温、巫韩媪皆赞之。昌益兵城四县自防。山阴老人伪献谣曰:“欲知天子名,日从日上生。”昌喜,赐百嫌,免税征。

(选自《新唐书•董昌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B.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C.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D.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汉武帝时始置,意在监察地方。
B.秘书,古代称掌管图书之官。如汉以来之秘书监、秘书郎,三国魏之秘书令、秘书丞。
C.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是用来纪念活人的,而常见的祠是用来纪念逝者的。
D.郡王,中国古代爵位名。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不得封郡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昌认真尽责,并不是无功受禄。打败刘汉宏,兵力日益强大,升为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后来获得了越民裴氏所藏的书并献给唐僖宗,被补上秘书的缺位。
B.董昌对唐王朝一直是忠心耿耿的。当藩镇割据时,天下的贡奉不入唐室,只有董昌坚持向朝廷大量进贡朝廷依赖他的供奉,授封他陇西郡王的爵位。
C.董昌小人得志,逐渐自高自大。假托神灵以欺骗众人,为自己立生祠,用香木雕刻自己的人像,摆上供品祈福请愿。
D.董昌野心膨胀,意欲称帝。向朝廷请求进封越王未果,得封郡王,却大为不满;属下及附近几县劝他称帝,他就说即帝位是应天顺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旬一道,以五百人为率,人给一刀,后期即诛。
(2)凡民讼,不视狱,但与掷博,不胜者死。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