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释】: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小题1】关于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B.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C.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D.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刘禹锡与柳宗元因为王叔文的引荐参与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议,均被采纳。
B.刘禹锡被贬播州,裴度以会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损害为由替他求情。
C.宪宗认为孝亲应谨慎,但刘禹锡指望别人来帮他奉养母亲,实在罪不可赦。
D.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受王叔文变法失败连累,第二次是因写诗得罪当政者。
【小题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言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B.刺史是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不能称为太守。
C.唐朝时期,长史、司马、别驾称为“上佐”,一般情况下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亲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
D.隋唐时期,乐籍成为统辖宫廷、王府、地方官府、军旅、寺庙乐人的一种专门户籍制度,在籍者的身份定位是“专业、贱民、乐人”,区别于平民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2)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6 03:03: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元轨,武德六年始王蜀,后徙吴。多材艺,高祖爱之。太宗尝问群臣曰:”朕子弟孰贤?”魏微曰:”臣愚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帝曰:”朕亦器之,然卿以为前代孰比?”对曰:”经学文雅,汉河间、东平也。”帝由是遇益厚。诏纳微女为妃。尝从猎,遇群豕,帝使射之,苦不虚毂,豕为尽。帝抚其背曰:“尔艺过人,顾今无所施。方天下未定,得若岂不用乎?”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高祖崩,去官,毁瘠甚,服除,遂菜食布衣终身,至忌日,辄累昼不食。十年,徙霍王,历绛、徐、定三州刺史,实封至千户。所至闭阁读书,以吏事委长史,谦慎未尝与物忤。数引见处士刘玄平,为布衣交。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突厥寇定州,元轨令开城门,偃旗帜,虏疑,不敢入,夜遁。州人李嘉运潜结贼,诏穷诛支党,元轨以寇近且强,人心危,但杀嘉运,余无所诘,因自劾。帝喜曰:”朕固悔之。非王之明,几失定州矣。”王文操者,与贼战,败,二子凤、贤更以身蔽父,得全,二子死。县抑不为言,元轨廉知之,遣使吊祭,上其事。诏赠凤、贤朝散大夫,旌礼其闾。元轨每朝,数上疏陈得失,多所裨正,帝尊重之,有大事,常密驿咨逮。帝崩,与侍中刘齐贤同知山陵事。元轨淹练故事,齐贤叹曰:“是非吾等及已!”尝遣国令督封租,令请贸易取赢,答曰:“汝当正吾失,反訹吾以利邪?”不纳。越王败,徒黔州,薨。
(节选自《新唐书▪李元轨传》)
(注)①指汉代的河间王、东平王,他们都好经学。②菩(kuò):箭尾,即射箭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 ③訹(xù):引诱,诱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B.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C.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D.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是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前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秦始皇开始专用作皇帝自称。
B.忌日一般指父母及其他亲属等去世的日子,忌日当天因禁忌饮酒、作乐等事,故称。
C.实封是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才能享有封地的租税。
D.山陵既有山岳的意思,旧时也指皇帝或妃嫔、大臣的坟墓,文中指皇帝的陵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元轨箭法高超,得到夸奖。他曾经跟随太宗皇帝外出打猎,将一群野猪全部射杀,百发百中,因此受到了皇帝的夸赞。
B.李元轨精通经学,为人至孝。在魏徵看来,他的经学文才就是前代先贤也比不上;高祖去世,他离官守丧,并以终身吃素穿布衣等寄托哀悼之情。
C.李元轨富于谋略,稳定局势。突厥侵犯定州,他巧设计策,令敌人不战而逃;为了稳定民心,他违背皇上旨意,只杀李嘉运一人,从而保全了定州。
D.李元轨熟知典礼,不谋私利。他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朝廷礼仪使刘齐贤自叹不如;面对国令想用租赋经商谋利的建议,他予以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至闭阁读书,以吏事委长史,谦慎未尝与物忤。
(2)县抑不为言,元轨廉知之,遣使吊祭,上其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冕,字章甫,河中河东人,本冠族仕家,以荫再调渭南尉。王鉷为京畿采访使,表署判官,历殿中侍御史。冕少学术,然明锐,果于事,众呈称职,鉷雅任之。及鉷得罪,有诏廷辨,冕位甚下,而抗言其诬。鉷死,独冕为敛葬,由是浸知名。

玄宗入蜀,诏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拜冕御史中丞兼左庶子副之。裴冕与杜鸿渐、崔漪同辞进曰:“主上厌于勤,且南狩蜀,宗社神器,要须有归。今天意人事,属在殿下,宜正位号。有如逡巡,失亿兆心。”太子曰:“我平寇逆,奉迎乘舆还京师,退居凉贰,公等何言之过!”对曰殿下所从将士皆关辅人日夜思归大众一骚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就大功臣等昧死请。太子固让,凡五请,卒见听。太子即位,进冕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肃宗至凤翔,罢冕政事,拜尚书右仆射。两京平,封冀国公,实封五百户,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复为右仆射,待制集贤院。俄充山陵使。于是,中书舍人刘烜为李辅国所昵,冕表为判官。烜抵法,坐降施州刺史,徙澧州。

大历中,郭子仪言于代宗曰:“冕首佐先帝,驰驱灵武,有社稷勋,程元振忌其贤,遂加诬构,海内冤之。陛下宜还冕于朝,复俾辅相,必能致治成化。”时元载秉政,冕早所甄引,载德之,又贪其衰瘵,且下己,遂拜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见,拜不能兴,载自扶之,代为赞谢。俄兼河南江淮副元帅、东都留守。不逾月卒,有诏赠太尉。

始,肃宗庙惟苗晋卿配享,冕卒后二十馀年,有苏正元者奏言:“肃宗为元帅时,师才一旅,冕于草创中,甄大义以劝进,收募骁勇几十馀万。既逾月,房琯来;又一年,而晋卿至。今晋卿从祀,而冕乃不与。”有诏冕配享肃宗庙。

(节选自《新唐书·裴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曰/殿下所从将士皆关辅人/日夜思归/大众一骚/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就大/功臣等昧死请
B.对曰/殿下所从将士皆关辅/人日夜思归/大众一骚/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就大/功臣等昧死请
C.对曰/殿下所从将士皆关辅/人日夜思归/大众一骚/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就大功/臣等昧死请
D.对曰/殿下所从将士皆关辅人/日夜思归/大众一骚/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就大功/臣等昧死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族,古代称显贵的豪门世族。晋书《张方传》中有“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
B.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汉代潘勗《册魏公九锡文》中有“遂建许都,造我京畿”。
C.殿下,对帝后、帝妃及太子、公主、诸亲王、大臣的敬称。晋王羲之《与会稽王笺》中有“殿下德冠宇内”。
D.实封,唐朝食邑制度封户有虚实之别,一般封国无疆土,封户是虚名,加实封者,方得封户租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冕仗义执言,知恩图报。王鉷曾经推荐过装冕,王获罪,裴冕参与延辩,直言申明王的冤屈;王死时,惟独裴冕为王鉷入殓下葬。
B.裴冕彰明大义,拥立新君。安史之乱时,玄宗避难西南,太子受命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裴冕等人建议太子登基,以安抚军心,凝聚民心。
C.裴冕遭人诬陷,终平冤屈。程元振嫉妒裴冕的贤能,加以诬陷,海内为他喊冤;后来郭子仪建议代宗恢裴冕的职位,裴冕得以起用。
D.裴冕功劳显著,配享肃宗。唐肃宗创立大业的过程中裴冕竭力辅佐,他帮助肃宗招募骁勇将士几十万,死后就获得了配享肃宗庙庭的荣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冕少学术,然明锐,果于事,众呈称职,鉷雅任之。
(2)于是,中书舍人刘烜为李辅国所昵,冕表为判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嘉贞,本范阳旧姓。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引拜监察御史。累迁兵部员外郎。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进中书舍人。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遂得减死。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封河东侯。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

(节选自《新唐书·张嘉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B.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C.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D.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唐宋科举考试科目有五经科。
B.河东代指山西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
C.中书舍人,本是国君、太子亲近属官,掌传宣诏命。隋唐时,掌管起草诏令,官位七品。
D.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cī,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①以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天宝中,州人酺pú②,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③。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④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yù ⑤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⑥,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⑦江南,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注:①使执粪除圬塓:惩罚他做清扫涂刷墙壁的工作;②酺:欢聚饮酒;③遂庐火门山:于是陆羽就寄居在火门山;④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隐士。因不满时政,剪发佯狂不仕,故称楚狂接舆;⑤鬻 :卖;⑥:至陶羽形置炀突间:把陆羽制成陶像放在烘炉烟囱之间; ⑦宣慰:安抚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兄弟 鲜:少
B.使执粪除圬塓以之 苦:受罪
C.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   危:端正
D.临淮  次:住宿
【小题2】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貌侻陋,口吃
A.裴回不得意,或恸哭
B.召之,羽衣野服,挈具
C.冰,水为之寒于水
D.其隙也,则施施行,漫漫而游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
(2)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舒元舆,婺州东阳人。地寒,不与士齿。始学,即警悟。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

无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钧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想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繇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陛下用也。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棐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又言:“取士不宜限数,今有司多者三十,少止二十,假令岁有百元凯,而曰吾格取二十,谓求贤可乎?岁有才德才教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俄擢高第,调鄠尉,有能名。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文檄豪健,一时推许。拜监察御史,刻按深害无所纵。再迁刑部员外郎

元舆自负才有过人者,锐进取。大和五年,献文阙下,不得报,上书自言:“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今臣备位于朝,自陈文章,凡五晦朔不一报,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汉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召,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挟,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耀象之齿,岂主父等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文宗得书,高其自激卬,出示宰相,李宗闵以浮躁诞肆不可用,改著作郎,分司东都。

元舆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

(选自《新唐书·舒元舆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B.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C.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D.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逐渐演变成大臣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B.“高第”既指官吏考核成绩优等,也指生员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等。根据语境,可推断文中的“高第”指后者。
C.“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沿其制。
D.“晦”和“朔”分别指阴历每月初一和最后一天。“晦”“朔”连用,有时指一个月,有时指阴阳交相变化,文中的“晦朔”指前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舒元舆受人赏识。客居江夏时,节度使都士美多次为他扬名;做鄠县县尉时,裴度上表举荐他;文宗赏识他振奋激昂的精神。
B.舒元舆很有文才。他写的檄文很有气魄,受到时人的推重赞许;他写的一篇《牡丹赋》十分精巧,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
C.舒元舆为人自负。他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只是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
D.舒元舆积极建言。到尚书省参加考试时,他向朝廷上奏,既为参加考试的生员讨公道,又表达了自己对朝廷选贤任能方面的看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2)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