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迁为太史令。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文:连缀
B.谏:讽刺
C.闻:一向
D.迁:两次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男子成人后另取的别名,字与本名涵义一般有关联。
B.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选聘学优德劭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
C.公车在文中是指官车。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D.《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和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宦官恐其毁己 ,皆共目之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阴知奸党名姓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B.举孝廉不行
C.讽议左右
D.衡下车
【小题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入京师,观太学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因以讽谏
B.①精思傅会,十年成②衡诡对而出因以讽谏
C.①因讽谏②精铜铸成
D.①下有蟾蜍,张口承②机发吐丸,而蟾蜍衔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1)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臣诚恐见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26 05:3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注】①县君: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
②德明: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封为西平王。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B.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C.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D.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考中进士的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的父辈是幽州人。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
B.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补奉职,但曼卿一直没有就职。
C.石曼卿曾经为朝廷的边防担忧而进谏,皇帝未加理会。后元昊造反,这才引起皇帝的注意,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
D.石曼卿奉命在河东征兵,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他却身体不好生了重病。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2)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辩之何乃给泗水齐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后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后,封续酇侯,功臣莫得比焉。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B.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C.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D.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掾,原为辅佐、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吏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正曰掾,副曰属”。掾吏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
B.御史,职官名。周时掌赞书、授法令事务,战国时为史官。秦汉并为亲近之职,其长官为御史大夫次为御史中丞,掌秘书,兼司纠察。
C.谥,又名“谥号”,古代帝王或诸侯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予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他的生平。
D.刀笔吏,古时读书人及政客常随身携带刀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故用来称文职官员和讼师幕僚,“谓其深谙法律规则,用笔如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善于识人,友待刘邦。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着自己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之后,萧何更是常常围在高祖左右。
B.萧何忠君勤勉,善于自保。高祖在前方打仗,他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捐献全部家财助军,后又多次自毁声誉,消除高祖的疑虑。
C.萧何举贤不避,胸怀宽广。他虽然一向与曹参不和睦,但他病重时,孝惠皇帝探视病情,询问曹参是否可以接替相位,萧何认为曹参是最佳人选。
D.萧何深谋远虑泽被后世。他购置田地住宅必处贫苦偏僻之地,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后世四代因为犯罪失去爵位朝廷又寻其后代续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2)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小题5】太史公司马迁从哪些方面具体评论萧何的?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慈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略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脚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融之。太守日:“吴季英有知人之明,抑且勿言,”真后亦拳孝廉,除新蔡长。

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间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肘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逆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初,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马武与于陵候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状,帝益怒。援妻挚煌娱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地槁葬而忌寒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

注①薏苡:一种草本植物。②檐石:指一担粮食,言粮少。③啬夫:农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B.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C.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D.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写作。
B.祖,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饯行。文中指吴季英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在路边给他设宴饯行。
C.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后汉书》,前四史之一。前四史分别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祐沉稳而有远见。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时,曾以马援因带回一车交趾的薏米而被人告发的史实,劝谏父亲停止写经书。
B.吴祐清贫自立,富有节操。父亲去世后.他拒绝了别人接济,边放猪边吟诵经书;面对别人的质问,他坚守志节并不改变。
C.吴祐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任胶东侯相时,遇到百姓打官司,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
D.吴祐性格刚直,不顾私情。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甘冒风险前去与之争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
(2)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能博通经典可以入选,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察举童子是一种奖励天才儿童的方法。
B.关东,俗称东北,位于山海关以东,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市一盟。关东地区是中国北方一个比较完整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内涵。
C.“邑”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先秦民众聚居地,包括城市或村镇及其附属田地。陶渊明《桃花源记》亦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董卓所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有“三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2)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3)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