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就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休。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及将旋,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果,仁果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果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北宋曾巩《唐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
B.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
C.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
D.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死去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面称讳,以表示尊重。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子厚讳宗元”即是。
B.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以名号,如某祖、某宗。文中“高祖”即是李渊的庙号。
C.“已卯”是古人使用干支记录日序,它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D.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地位也称“受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镇守太原时,隋朝的气数已尽,他暗中谋划起义;他经常屈尊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来给养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
B.太宗率领军队向西进发到贾胡堡,隋朝的将领宋老生来抵抗;恰逢雨下了很久,起义军的粮食已经用尽,高祖和裴寂商量暂且撤军回太原,太宗认为应一鼓作气,击败隋朝的军队。
C.太宗请求让起义军入关,攻下永丰仓,赈济穷困贫乏的人,收服各路盗贼进军京师;高祖认为他的计策很好,不久平定了京城,高祖辅佐政务,太宗被授予唐国内史的官职,改封为秦国公。
D.曾巩认为,太宗屈折自己,听从劝谏,有统治天下的志向、治理天下的才干,但是又因为他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所以还不能和古代贤能的帝王并称,不能称为统治最好的时候。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称现代汉语。
(1)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
(2)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9 11:49: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齐王宇文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数从征伐。官至大将军。高祖初被召入。将受顾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恒宿卧内。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周赵王宇文招知高祖将迁周鼎,乃要高祖就第。赵王引高祖入寝室,左右不得从,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赵王谓其二子员、贯曰:“汝当进瓜,我因刺杀之。”及酒酣,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胄进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赵王诃之曰:“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叱之使却。胄瞋目愤气,扣刀入卫。赵王问其姓名,胄以实对。赵王曰:“汝非昔事齐王者乎?诚壮士也”因赐之酒,曰:“吾岂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赵王伪吐,将入后阁,胄恐其为变,扶令上坐,如此者再三。赵王称喉干,命胄就厨取饮,胄不动。会滕王宇文逌后至,高祖降阶迎之,胄与高祖耳语曰:“事势大异,可速去。”高祖犹不悟,谓曰:“彼无兵马,复何能为?”胄曰:“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高祖复入坐。胄闻屋后有被甲声,遽请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高祖下床,趣而去。赵王将追之,胄以身蔽户,王不得出。高祖及门,胄自后而至。及诛赵王,赏赐不可胜计。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赐宴极欢。
(选自《隋书·列传第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B.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C.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D.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专指我国古代在帝王旁边侍候的大臣、即近侍、近臣。
B.禁中: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允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C.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后来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D.床,在我国古代不仅是供人睡卧的用具,也是一种简易的坐具。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元胄英俊武勇,年少时习多种武艺,长的一表人才,威风凛凛,令人敬畏,北周齐王赞赏他,并招他到身边随自己出征打仗。
B.元胄警惕性很高,赵王想要刺杀时任丞相的高祖,元胄识破了赵王的诡计以相府多事为由,多次提醒高祖离开是非之地。
C.元胄为人忠诚。他不畏惧赵王的呵斥,扣刀入室护卫高祖,当赵王要追赶高祖时元胄掩护高祖并一同逃出。
D.元胄威名远扬。当时突厥部落多次侵犯边境,但自从元胄被朝廷授予灵州总管职务后,北方夷人就十分畏惧。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
(2)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父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上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文帝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帝与仆射周惠达伦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帝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
上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乃召绰问,具以状对。上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辨,应对如流。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上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遂并力拒窦泰,擒之于潼关。封美阳县伯。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已任。博求贤俊,共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上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己。绰常谓为国之道,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北史·苏绰传》)
【小题1】对下面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著作佐郎 寻:不久
B.博求贤俊,共政道 弘:改变
C.而无言焉 间:嫌怨
D.上乃起,整衣坐 危:端正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在官岁余,未见知    谁与卿为此议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独乐乐,与民乐乐,孰乐
A.两个“见”相同,两个“与”也相同。
B.两个“见”相同,两个“与”不同。
C.两个“见”不同,两个“与”相同。
D.两个“见”不同,两个“与”也不同。
【小题3】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B.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C.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D.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绰之所以能做官,是因为他的堂兄苏让的推荐。开始,他并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后来因为许多官员找他解决疑难问题,才逐渐引起皇帝的注意。
B.苏绰非常有才学,尤其对于政治和历史有独到的见解。在随皇帝去昆明池的时候,苏绰详细陈述了帝王安帮定国的根本道理,委婉地劝谏皇帝不要享乐误国。
C.大统三年齐兵入侵,诸将都主张分兵抵挡,只有苏绰的想法得到了周文帝的认同,结果证明苏绰的计策是正确的。
D.苏绰为人俭朴,不经营私人田产,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为国家广泛寻求优秀人才,周文帝也是诚心诚意地委任他,有些事情,甚至可以不经皇帝,由他作主安排实行。
【小题5】解释下面的句子:
① 上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 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分)
③ 绰常谓为国之道,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厨者王小余传
清·袁枚
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工烹饪,闻其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初来请食单;余惧其侈,然有颖昌侯①之思焉,唶曰:“予故窭人子,每餐缗钱②不能以寸也。”笑而应曰:“诺。”顷之,供净饮一头,甘而不能已于咽以饱。客闻之,争有主孟③之请。
小余治具,必亲市物,曰:“物各有天。其良,我乃治。”既得,泔之,奥之,脱之,作之。客嘈嘈然,属餍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然其簋④不过六七,过亦不治。毕,乃沃手坐,涤磨其钳铦刀削笮帚之,凡三十余种,庋而置之满箱。他人掇汁而捼莎学之,勿肖也。
或请授教,曰:“难言也。作厨如作医。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问其目,曰:“浓者先之,清者后之,正者主之,奇者杂之。视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厄之。”曰:“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二卵之餐子必异于族凡何耶?”曰:“能大不能小者,气粗也;能啬而不能华者,才弱也。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菹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鲊三楹,无益也。而好名者有必求之与灵霄之炙,红虬之脯,丹山之凤丸,醴水之朱鳖,不亦诬乎?”曰:“子之术诚工矣。然多所炮炙宰割,大残物命,毋乃为孽欤?”曰:“庖牺氏⑤至今,所炮炙宰割者万万世矣。乌在其孽庖牺也?虽然,以味媚人者,物之性也。彼不能尽物之性以表其美于人,而徒使之枉死于鼎镬间,是则孽之尤者也。”曰:“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而终老随园,何耶?”曰:“知己难,知味尤难。吾苦思殚力以食人,一肴上,则吾之心腹肾肠亦与俱上;而世之贪声流歠者,难奇赏吾,而吾伎且日退矣。且所谓知己者,非徒知其长之谓,兼知其短之谓。今主人⑥未尝不斥我、难我、掉磬我,而皆刺吾心之所隐疚,是则美誉之苦,不如严训甘也。吾日进矣,休矣,终于此矣。”
未十年卒。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为之传以咏其人。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颖昌侯:指西晋何曾“日食万钱”“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贪嘴之意。②缗钱:即串起来的铜钱。③文中为主厨之义。④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⑤即伏羲。⑥主人:这里指随园主人,也就是袁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烹饪,闻其者    臭:气味,这里指香味。
B.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 逐逐:急欲得到的样子。
C.其良,我乃治 天:气候,时令。
D.涤磨其钳铦刀削笮帚之 属: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B.不如严训甘也 羡长江无穷
C.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 勇气闻于诸侯
D.能大不能小者,气粗也 锲不舍,金石可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初王小余向作者请示菜单,作者怕他太奢侈,就和他说自己是穷人子弟出身,每顿饭花的铜钱串起来不能超过一寸。后来王小余上了一道净饮,味道甘美,大家不停地喝到饱。
B.王小余对食材尤为讲究,买到满意的食材后,就淘洗、加热、清理、调制。客人对他菜品非常满意,吃到手舞足蹈,好几次恨不得吞下餐具。王小余在做菜数量上也特别克制,一般不会超过六七道菜。
C.王小余认为味道不在于食材的大与小、简单与丰富,只要厨师的才艺好,简单的食材也能做出美味,而为了贪图名声而使用奇珍异材反而是一种荒唐的行为。
D.王小余由厨艺解读到了很多人生之理,那些只知道咂着声音吃喝的人虽然可以欣赏并理解王小余,却不能使王小余的厨艺得到提升,而袁枚却对他严苛,反而可以促进他,这也是他愿意待在随园,不愿高就的原因。
【小题4】用“/”给下列文字断句。
八 珍 七 熬贵 品 也 子 能 之 宜 矣 嗛 嗛 二 卵 之 餐 子 必 异 于 族 凡 何 耶
【小题5】把下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不能尽物之性以表其美于人,而徒使之枉死于鼎镬间,是则孽之尤者也。
(2)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更赐今名,养禁中。肃宗为忠王,帝使与游。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上与论兵,应对蜂起,帝器之。试守代州别驾,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数以轻骑出塞,忠王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由是召还。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
初,在朔方,至互市,辄高偿马直,诸蕃争来市,故蕃马浸少,唐军精。迄天宝末,益滋息。
赞曰: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道哉!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 将:搀扶
B.请厉兵马,待衅取之   衅:时机
C.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沮:阻挠
D.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 阴:暗中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B.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C.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D.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忠嗣年纪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深得皇帝器重。担任代州别驾时,多次率领轻骑兵出塞,忠王担心他作战勇猛过早失去他,建议皇帝将其召回。
B.对于攻打石堡城,王忠嗣有所顾虑,向皇帝建言等时机成熟再来夺取。皇帝不听劝谏,下诏书让王忠嗣协助董延光攻城,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
C.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王忠嗣识破其阴谋,多次上书说安禄山将叛乱,招致李林甫的嫉恨,因此,借机诬告王忠嗣。
D.王忠嗣有勇有谋,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终死于被贬之地。史家评论说:“自古忠臣贤良,大多善于治国,却不善于保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
(2)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铸字伯寿,余杭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秘书郎。御史中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即命对。铸首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诚孝既至,则归梓宫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帝嘉纳之。
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上疏论:“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言不由衷而首尾向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怀险巇之谋,行刻薄之政,轻儇不庄,慢易无礼者,为行己之失。乞大明好恶,申饬中外,各务正其心术,毋或欺诞。”盖有所指也。
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万俟 。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
桧衔铸。时金遣萧毅、邢具瞻来议事,桧言:“先帝梓宫未反,太后銮舆尚迁朔方,非大臣不可祈请。”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铸曰:“是行犹颜真卿使李希烈也,然君命不可辞。”既返命,桧讽万俟 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时有使金者还,言金人问铸安在,曾用否。于是复使知温州。未几,以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赴行在,力辞。乃再遣使金,使事秘而不传。既归报,帝复许以大用,除资政殿学士、知徽州。居数月,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何铸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命铸鞫之 审问
B.桧衔铸   怀恨
C.太后銮舆尚迁朔方 农历初一
D.铸察其冤,白之桧 告诉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铸“操履劲正”和“桧衔铸”的一组是
A.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   欲窜诸岭表
B.动天之德莫大于孝 非大臣不可祈请
C.言不由衷而首尾向背    诘其反状
D.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此上意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铸为人正直,经御史中丞廖刚的举荐,得以当面回答皇帝的问话,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以“诚”、“孝”治国的主张。
B.何铸曾给皇帝上书,指出士大夫们心术不正互相倾轧,希望皇上分清好坏,这可能是专指某些人的。
C.秦桧要除掉岳飞,就胁迫万俟告岳飞谋反,逮捕岳飞后,让何铸审案,何铸没有按照秦桧的意图行事,秦桧怀恨在心,伺机加害何铸。
D.秦桧想杀害何铸,让他作为“报谢使”出使金国,何铸心知此行的危险,但君命不能推辞,后归复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2)既返命,桧讽万俟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