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谕以祸福,群胡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小题1】下列对第一段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 / 辄平 / 时太宗在藩 / 巡抚北境 / 闻而嗟叹
B.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 / 所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巡抚 / 北境闻而嗟叹
C.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 / 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巡抚 / 北境闻而嗟叹
D.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 / 所击辄平 / 时太宗在藩 / 巡抚北境 / 闻而嗟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借指边防重镇。
C.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车马。
D.出,古代称地方官调任到京城为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剑南道巡省大使等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2)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9 12:1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太常传

全祖望

庄太常元辰,字起贞,鄞人也。公严气正性,不肯随人唯阿,下笔千言,亦倔强睥睨一切。释褐南太常博士,八载不迁,冷曹清望,泊如也。

甲申之变,公一日七至中枢史公之门,促以勤王。赧王即位,议选科臣,总宪刘公、掌科章公皆举公为首。而马士英势方张,欲尽朝臣出其门下,遣私人来致意曰:“博士持门下刺一谒相公,掌科必无他属也。”公峻拒之。是时虽东林宿老亦俯首称门下于马、阮之门,而考选诸臣能之者,则公一人而已。

钱忠介之起事也,诸乡老最同心者莫如公,破家输饷。初,降臣谢三宾欲梗师,而为王之仁所胁。及忠介与王之仁将赴江上,三宾潜招兵于翠山,众人疑之。王明经家勤谓忠介曰:“公等竟欲西行乎?何其疏也!”忠介惊曰:“计将安出?”家勤曰:“浙东沿海,皆可以舟师达盐官,倘彼乘风而渡,北来捣巢,列城且立溃矣,非分兵留守不可。”忠介曰:“是无以易吾庄公者。”于是共推公任城守事,分兵千人以属公,以四明驿为幕府。忠介乃西行。公日耀兵巡诸堞,里人呼为城门之军。是役也,危城人岌岌,赖公镇之,而三宾不敢动。

王召公入朝,晋公吏科都给事中,寻迁太常少卿,仍兼吏科如故。公言:“中旨用人之非,乃赧王之秕政。”王不能用,公累有封驳。马士英又至,公言:“士英不斩,国事必不可为。”于是公贻书同官林公时对,言:“区区忧愤,无事不痛心疾首,以致形容骨立,愿得以微罪成其山野。”举朝共留之,而公决意去。

未几,大兵东下,公狂走诸深山中,朝夕野哭。公故美须眉,顾落落,至是失其面目,巾服似头陀。一日数徙,莫知所止,山中人亦不复识。忽有老妇识之曰:“是非廿四郎耶?”叹日:“吾晦迹尚未深。”丁亥,疽发于背,勿药,谓侍者曰:“吾死已晚,然及今死,犹未迟。”遂卒。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尽朝臣出其门下 致:招引
B.博士曷持门下刺一相公 谒:进见
C.而考选诸臣能之者 抗:相当
D.公故美须眉,顾落落   盼:观看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意为脱出平民衣服,常喻始任官职。文中指庄公起初担任南京太常博士一职。
B.冷曹,指在京城僻静的衙门做官。“冷曹清望”即指庄元辰官居闲职,声望清白。
C.秕政,意为不良的政治措施。“乃赧王之秕政”可译为这就是赧王的不良政治措施。
D.区区,少的意思,如区区之数不必计较。“区区忧愤”即为小小的忧愁和愤怒。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严气正性,不肯随人唯阿,下笔千言,亦倔强睥睨一切。
(2)是役也,危城人岌岌,赖公镇之,而三宾不敢动。
【小题4】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庄太常“严气正性”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①以闻,壁贻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 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禽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①丘,人名,指丘宗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B.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C.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D.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可以是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B.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C.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削三秩”指李壁被贬官三级。
D.嘉定,孝宗都是年号,是古代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轻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当广博;求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先是反对韩侂胄草率用兵,后因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局面,又建议贬斥秦桧以振奋人心。
C.李壁勇于担当,不怕担责。他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韩侂胄执意用兵,他不顾他人劝阻,与韩侂胄一起出兵,兵败后被贬居抚州。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建议采取断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最后贼兵被平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以闻,壁贻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
(2)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禽矣。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 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 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 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间接
B.大王必欲急臣 急:着急
C.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谢:谢罪,道歉
D.固请,召有司案图     案:案牍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秦王恐其破璧,及辞谢。
C.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小题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选段 叙事一波三折,秦王得璧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持璧怒斥秦王,为一折;秦王诈许斋戒、割城,相如使从者怀璧归赵, 为二折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相如毕礼而归,为三折。
B.归璧于赵后,蔺相如首先斥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接着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再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然后表示自己知道有罪,最后提出希望,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C.选段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段,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写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主要是用来表现秦王的威仪和强横。
D.蔺相如运用“诈术”,以诈还诈,痛击秦王,这充分表明蔺相如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及非凡的外交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3)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
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疾且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子于嬴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后汉书•梁鸿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B.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C.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D.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B.上林苑是古代汉族园林建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是专供皇帝狩猎的场所。
C.四皓是指居住在陕西商山深处的四位白发皓须、德高望众、品行高洁的老者。他们四位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和绮里季吴实,
D.庑,堂下周围的廊屋。分别而言,廊无壁,仅作通道;庑则有壁,可以住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鸿受学太学之后,学问高深,并没有积极进身寻求仕途,却去上林苑养猪,安于清贫的生活。
B.梁鸿由于不慎失火使临家遭殃而主动赔偿,甚至提出以佣工的方式抵偿损失,可以看出人物诚笃的品质来。
C.梁鸿在婚姻大事上,拒绝了势家大族的青睐,却娶了同邑容貌甚丑但心地高洁的孟光。后来他们一同隐居在霸陵县的山中,以种田和纺织作为谋生的职业。
D.后来梁鸿带着妻子辗转吴地,替人帮佣以谋生,皋伯通细心观察梁鸿的举动,断定他一定不是普通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梁鸿潜心闭门、撰写了十多篇著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②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五。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 属 文 初 不 精 思 先 磨 墨 数 升 则 酣 饮 引 被 覆 面 卧 及 寤 援 笔 成 篇 不 易 一 字 时 人 谓 勃 为 腹 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 属:撰写
B.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 财物
C.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  坐:坐守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惧事泄,乃杀达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何年
B.士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风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勃等虽有文才,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D.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诉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小题4】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小题5】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即日斥勃,不令入府。翻译: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沛王府。
B.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翻译:士人想要走得长远,应该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
C.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翻译:王勃自恃才华,不看重财物,被同僚所嫉恨。
D.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翻译:小吏(看后)一次次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起急视说“天才啊!”
【小题6】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为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
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