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小题。
虞延少为户牖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抄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细阳令。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光武闻而奇之。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南阳太守。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节选自《后汉书·虞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B.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C.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D.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除、拜属于授职荐举。除、拜,任命,授职。召,征召,特指君召臣。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延身处乱世, 勇敢有为。他年少时逢王莽末年大乱,他身披甲胄,护卫亲族,防御劫掠抄盗,依靠他而得以保全的乡民很多。
B.虞延为官尽心。他回乡后到太守富宗手下为官,见到富宗的车服器物有很多不符合礼义法度的,便以历史人物为例劝说他。
C.虞延不畏权贵,执法严正。他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时,在皇帝面前不惧威胁,坚持严正执法,最终让阴氏门客得到惩罚。
D.虞延能明辨忠邪。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赏识,虞延认为他只有外貌没有德行,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皇帝最初不听,后来知道虞延是对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
(2) 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4 05:16: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qūqiè)》,以诋訿(dǐzǐ诋毁、诽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铺写文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比喻议论恣肆)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庄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大庙,帝王的祖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tún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抵率寓言也   率:类似
B.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本:本来
C.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恣:放纵
D.无为有国者所羁 羁:束缚、约束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作使动的一项是
A.以诋訿孔子之徒,以老子之术
B.故自王公大人不能
C.养食之数岁,以文绣,以入大庙
D.终生不仕,以吾志焉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畏累虚》、《亢桑子》之,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书离辞
B.周尝蒙漆园吏   无有国者所羁
C.东面而视,不水端 子独不郊祭之牺牛乎
D.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 终身不仕,以吾志焉
【小题4】选出与“庄子者,蒙人也”结构相同的一句
A.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B.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C.衣以文绣,以入大庙D.无为有国者所羁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①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②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磨勘是古代政府通过勘察官员政绩,任命和使用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轼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C.轼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D.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 狱:刑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母程氏亲授书  焉用亡郑陪邻
B.泛梁山泊 其身也,则耻师焉
C.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可 臣敢上璧
D.卒不得大用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争臣①论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②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阳子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
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能改之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注:①争臣:谏官,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争,zhèng,后作“诤”,规劝。②阳城:唐德宗时为谏议大夫。一开始他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所以韩愈写本文来促进他。三年后,阳城上书指斥裴延龄的罪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焉不加喜于其心 戚:喜悦
B.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 骨鲠: 刚正忠直
C.将使君人者闻其过乎 恶: 厌恶
D.何子之深也     过: 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人不得而知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
B.将使君人恶闻其过乎 吾二臣皆不欲也  
C.则思修其辞明其道 谨拜表以闻
D.谓其闻能改之也 买五人之头函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阳城上不劝谏君主,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算不上有道之士,表达了批评指责之意,体现了“在其位,谋其政”的儒家政治思想。
B.作者列举大禹、孔子、墨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古代圣贤之人并不是只图自己的清高安逸,而是敬天悲人,救济天下,体现了博大的政治胸怀。
C.文末作者为自己辩白,表明批评阳城不是恶意讥刺,根本上是为了阐明道,希望阳城能够改正,成为真正的有道之士,从而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很具有政论文的现实意义。
D.本文结构独具一格,采取问答形式,层层设问,步步深入,首尾又能相应,有驳斥也有议论,时而犀利时而缓和,在辩论过程中,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自 古 圣 人 贤 士 皆 非 有 求 于 闻 用 也 闵 其 时 之 不 平 得 其 道 不 敢 独 善 其 身 而 必 以 兼 济 天 下 也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
(2)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注)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党果累骑来。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州以南诸府得安。世宗即位,召为御史。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先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帝不能用。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未几,竟死。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张曰韬传》)
(注)江彬;曾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统领镇军,恃宠擅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B.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C.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D.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古代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年岁大德望高的人担任,有时也用作老年人的尊称。
B.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C.先,古代用以尊称已故之人,如“先考”“先妣”分别是对已故父母的尊称。文中“先”指先帝。
D.隆庆,明朝皇帝明穆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一个皇帝使用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勇以对。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变而退去。
B.张曰韬上书御史,赢得主动。张曰韬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好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将情况向皇上报告,事件得以平息。
C.张曰韬积极进言,指陈政弊。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弊,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D.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上书竭力反对;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书揭发奸臣陈洸的罪行。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仅语。
(1)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
(2)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尚书仆射景仁从祖弟也。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元兴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桓玄闻而赏之,即除著作佐郎。方明事思忠益,知无不为。高祖谓之曰:“愧未有瓜衍之赏,且当与卿共豫章国禄。”屡加赏赐。方明严恪,虽处暗室,未尝有惰容;无他伎能,自然有雅韵。丹阳尹刘穆之权重当时,朝野辐辏,不与穆之相识者,唯有方明、郗僧施、蔡廓而已;穆之甚以为恨。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罪应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以为就死无恨。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捕。其一人醉不能归,遽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朱千期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让之,率领将送。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遭母忧,去职。服阙,为宋台尚书吏部郎。永初三年,出为丹阳尹,有能名。转会稽太守。江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符书一下,文摄相续。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狗吠达旦。方明深达治体,不拘文法,阔略苛细,务存纲领。州台符摄,即时宣下,缓民期会,展其办举;郡县监司,不得妄出,贵族豪士,莫敢犯禁,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东土至今称咏之。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元嘉三年,卒官。
(节选自《宋书·列传一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
B.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
C.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
D.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兴,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
B.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省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为“江东”。
C.连坐,我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罚的制度。
D.列传,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首创,为其以后纪传体史书沿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方明有高尚情操。卞范之权势很大,想把女儿嫁给他,让尚书吏部郎王腾百般劝说,但他始终不答应,得到了桓玄赏识。
B.谢方明不攀权附贵。刘穆之权重一时,朝廷内外的人士都争相攀附,但谢方明不与其相交,使得刘穆之对此深以为憾。
C.谢方明有仁爱之心。回家的二十多个犯人中,有两人未及时归狱,谢方明不让人去捕拿,遭到了五官朱千期的反对也不改变。
D.谢方明治政深得民心。谢方明在任会稽太守时,面对江东地区乱政的恶劣现象,他采取措施,废除不当做法,得到了百姓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
(2)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让之,率领将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