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晁君成诗集叙
苏轼
“达贤者有后,张汤是也。”张汤宜无后者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扬雄是也。”扬雄宜有后者也。达贤者有后,吾是以知蔽贤者之无后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吾是以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有后也。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名者,古今之达尊也,重于富贵,而窃之,是欺天也。绝民欺天,其无后不亦宜乎!故曰达贤者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吾常诵云尔。
乃者官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讳端友者,君子人也。吾三年,知其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与诗,而君亦未尝有一语及此者。其后君既殁于京师,其子补之出君之诗三百六十篇。读之而惊曰:嗟夫,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今吾尚不能知君之能诗,则其所谓知君为君子者,果能尽知之乎。君进士得官,所至民安乐之,惟恐其去。然未尝以一言求于人。凡从仕二十有三年,而后改官以没。由此观之,非独吾不知,举世莫知也。
君之诗清厚静深,如其为人,而每篇辄出新意奇语,宜为人所共爱,其势非君深自覆匿,人必知之。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人远甚,将必显于世。吾是以益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必有后也。昔李郃为汉中候吏,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馆于郃。郃以星知之。后三年,使者为汉中守,而郃犹为候吏,人莫知之者,其博学隐德之,在其子固。《诗》曰:“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选自《苏轼文集》,有改动)
【注】①岂弟(kǎi tì):即“恺悌”,和乐平。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之三年游:交往
B.博辩俊伟,人远甚绝:超过
C.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微服: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
D.其博学隐德之,在其子固报:回复
【小题2】【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达贤者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吾之游三年
B.乃者官杭绝人远甚,将必显
C.君进士得官郃星知之
D.吾常诵云尔举世莫知
【小题4】【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
(2)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
(3)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
【小题6】作者认为晁君成“有其实而辞其名”,请依据文章简要概括其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6 11:1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父需,以进士起家,官至左中华大夫。淙幼警敏,力学,宣和间以父任为郎,历官至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旧有并山水置寨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金主亮倾国犯边,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除直秘阁,再任。孝宗受禅,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淙计口给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处以室庐,人人感悦。张浚视师,驻于都梁,见淙谋,辄称叹,且曰:“有急,公当与我俱死。”淙亦感激,至谓“头可断,身不可击”。浚入朝,悉陈其状,上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维扬。
会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复以淙荐,进直显谟阁。时两淮经践蹂,民多流亡,淙极力招辑,按堵①如故。劝民植桑柘,开屯田,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淙奉行益力,进直龙图阁,除两浙转运副使。未几,知临安府,上言:“自古风化必自近始。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乃条上禁止十五事,上嘉纳之,降诏奖谕,赐金带。临安驻跸②岁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③,舟楫病之,淙请疏浚。工毕,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以归。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十月卒,年六十。
(选自《宋史·周淙传》,有删改)
【注】①按堵:安居。②驻跸(bì):皇帝出行,途中停留暂住。③湫(jiǎo)隘:低洼狭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渝盟,边事方兴 渝:改变,背叛
B.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   赖:依靠
C.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 屡:多次
D.舟楫病之 病:担忧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B.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C.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D.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淙为政有方。金国人挑起边境战事,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周淙前往任职,他利用当地防守有利条件,组建保伍,使百姓得保平安。
B.周淙忠于国家。张浚视察部队时称赞周淙的谋略,并要周淙在危急时和自己一起赴难,周淙表达了准备牺牲的决心,张浚把情况汇报给皇帝,皇帝称赞周淙。
C.周淙深得上司和皇帝的信任。尚书钱端礼推荐过他;他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柘树,开垦屯田,皇帝赐给他亲笔书札;他上奏禁止十五件事,得到皇帝的奖赏。
D.周淙关心民生。两淮地区经战火破坏,很多百姓逃亡,他全力招纳安抚,百姓安居乐业;皇帝在临安暂住久了,居民日益增加,河流低洼变窄,他请求疏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
【小题5】翻译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弘政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古代男子15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5岁左右的年纪。
C.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文中的“开成二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D.“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指降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李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酒扫而待之/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酒扫而待之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酒扫而待之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递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酒扫而待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书包括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
B.兰亭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王羲之曾在兰亭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C.《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等,是继《论语》之后儒家又一重要著作。
D.骑将军是古代将军的一种名号,类似的名号还有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右将军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为人率真,不拘小节。太尉甜鉴曾派人挑选女,王家子弟大都十分拘谨,唯独王羲之在东床上袒露肚皮吃东西,若无其事。
B.王羲之喜欢美景,爱结交名士。他厌恶官场开京城,初到新江就被优美的景色吸引,欲终老于此;会稽名士荟萃,他曾与好友在兰亭集会宴饮
C.王羲之生性爱鹅,心怀赤忱。他曾因喜爱的鹅被主人烹煮,而难过了好几天;也曾为了得到一群鹅而欣然抄写《道德经》,得到鹅后非常喜悦。
D.王羲之擅长书法,名声显赫。他的书法在当时影响力就很大,被人们普为古今第一人,在平常的言谈中,王羲之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等名家并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幼于言,人来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擢进士、宏辞,补渭南尉,拜监察御史。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俄知制诰。皆不离内职,孜孜以匡谏为己任。六年,拜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帝尝称太宗、玄宗之盛。绛曰:“陛下诚能正身励己,尊道德,远邪佞,进忠直;与大臣言,敬而信,无使小人参焉;与贤者游,亲而礼,无使不肖与焉。去官无益于治者则材能出斥宫女之希御者则怨旷销将帅择士卒勇矣官师公吏治辑矣。法令行而下不违,教化笃而俗必迁。如是,可与祖宗合德,号称中兴,夫何远之有?言之不行,无益也;行之不至,无益也。”帝曰:“美哉斯言,朕将书诸绅。”即诏绛与崔群、白居易等搜次君臣成败五十种,为连屏,张便坐。帝每阅视,顾左右曰:“而等宜作意,勿为如此事。”
绛见浴堂殿,帝曰:“比谏官多朋党,论奏不实,皆陷谤讪,欲黜其尤者,若何?”绛曰:“自古纳谏昌,拒谏亡。夫人臣进言于上,岂易哉?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加有雷霆之威,彼昼度夜思,始欲陈十事,俄而去五六,及将以闻,则又惮而削其半,故上达者财十二。何哉?干不测之祸,顾身无利耳。虽开纳奖励,尚恐不至。今乃欲谴诃之,使直士杜口,非社稷利也。”帝曰:“非卿言,我不知谏之益。”
以足疾求免,罢为礼部尚书。绛虽去位,犹怀不能已。十年,出为华州刺史。宝历初,拜尚书左仆射。绛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贤不肖太分,屡为谗邪所中。文宗立,召为太常卿。四年,南蛮寇蜀道,诏绛募兵千人往赴,不半道,蛮已去,兵还。监军使杨叔元者,素疾绛,遣人迎说军曰:“将收募直而还为民。”士皆怒,乃噪而入,劫库兵。绛方宴,不设备,遂握节登陴。或言缒城可以免,绛不从,遂遇害,年六十七。谥曰贞。
(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七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官无益于治者 / 则材能出 / 斥宫女之希御者 / 则怨旷销 / 将帅择士卒 / 勇矣 / 官师公吏治 / 辑矣
B.去官无益于治者 / 则材能出 / 斥宫女之希御者 / 则怨旷销 / 将帅择 / 士卒勇矣 / 官师公 / 吏治辑矣
C.去官无益 / 于治者则材能出 / 斥宫女之希 / 御者则怨旷销 / 将帅择 / 士卒勇矣 / 官师公 / 吏治辑矣
D.去官无益于 / 治者则材能出 / 斥宫女之希 / 御者则怨旷销 / 将帅择士卒 / 勇矣 / 官师公吏治 / 辑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
B.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或指帝王任命、封赠的文书。“制诰”即承命草拟诏令。
C.侍郎:古代官名,本为宫廷近侍,后为台省属官。“中书侍郎”即中书省的副官。
D.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绛在元和二年授任翰林学士,不久加官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终身在朝廷内任职,勤勉不息以匡救劝谏为己任。
B.李绛对皇帝说,谏官们也很不容易,他们进言时常常昼思夜想,担惊受怕,开始想陈述十件事,反复增减,最后下情达于君上的有十二件。
C.监军使杨叔元率领士卒冲进府库,劫持了府库守卫的兵士,李绛最后逃走,但还是被乱兵所杀。
D.李绛一生时值中唐,国势渐衰,他潜心匡时济世,屡屡上疏,勇于犯颜直谏,多次受到皇帝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欲谴诃之,使直士杜口,非社稷利也。
(2)绛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贤不肖太分,屡为谗邪所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丘,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量平: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羖:公羊。③累绁:用绳索捆绑。④粥:卖。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C.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名字:古代的“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不久,由父母所命名:“字”一般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男子成人礼),女好十八岁举行笄礼(女子成人礼)时取字。“名”为同辈间尊称,“字”则由长辈称呼。
B.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C.鲁定公十四年: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四种,像“鲁定公十四年”即为帝王年号纪年法。
D.摄:指古代官员升官,相同说法的还有“擢”“拔”“迁”“加”等;而降官则有“谪”“贬”“左迁”“罢”“黜”之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C.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承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D.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选自《季氏将伐颛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