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仲文,字次武,髻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隋)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①髻龄(tiáo chèn):幼年,幼童。②蜀公:指尉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B.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C.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D.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起家”,古义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例如,《晋书•杜预传》:“文帝嗣立,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
B.“高祖”是皇帝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再如“太宗”“太祖”“高宗”等。
C.“者”,文言虚词,一般用在句中或句末。“所从骑战死者”中的“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有时也可代指京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他。
B.于仲文击溃了宇文威的军队之后,尉迥又派遣两路大军围击于仲文。于仲文因麻痹大意而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C.《孙子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握,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因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泅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②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3 05:40: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令狐熙,字长熙,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父整,仕周,官至大将军,始、丰二州刺史。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辅国将军,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高祖受禅之际,拜沧州刺史。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及行台废,授并州总管司马。后征为雍州别驾。寻为长史,迁鸿胪卿。后以本官兼吏部尚书,往判五曹尚书事,号为明干,上甚任之。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筋力精神,转就衰迈。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熙奉诏,令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佛子欲为乱,请至仲冬上道,熙意在羁縻,遂从之。有人诣阙讼熙受佛子赂而舍之,上闻而固疑之。既而佛子反讯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隋书·令狐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B.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C.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D.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古代“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故豪族又称“豪右”。
B.经,指能流传后世的典范、权威著作,此处指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道德经》等。
C.祠太山,古代帝王去泰山封禅,向天地之神致谢,另一方面向天下宣告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D.下车,代指官吏就职。因古代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故后来用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熙出身高门,博学多才。他父亲曾任北周的大将军,两州刺史,他本人博览群书,明经史,晓音律,还擅长骑射。
B.令狐熙精明强干,政绩显著。他任沧州刺史数年,使得风教广布;任汴州刺史时,措施有力,令行禁止,被称为“良政”。
C.令狐熙深受百姓爱戴。他要去洛阳朝见皇帝,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痛哭;等到他又回来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
D.令狐熙晚年令人叹息。他任桂州总管时,受李佛子贿赂,纵容佛子延期;皇帝很生气,派使者抓捕他,他郁结于心,忧愤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佛子反讯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谦,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场,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刘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曾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注)①伽蓝:佛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别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B.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别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C.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朋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D.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别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出生后由父母所取;名,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笄礼时所取。“字”与“名”在语义上一般有所关联。
B.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黄发垂髫”“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C.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社日,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俗是祭祀和宴饮。
D.黥、刖、劓、杖、笞、髡等均是古代刑罚,轻重不一,其中黥比刖更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仍矢志不做官。
B.李士谦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情合理的见解。
C.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赈济施舍,不惜倾家荡产;家境殷实,却非常节俭,故而招待亲宾常用黍米。
D.李士谦为人仁厚。利益被他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深受百姓爱戴,死时百姓流涕送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威少有至性,五岁丧父,哀毁有若成人。周太祖时,袭爵美阳县公,仕郡功曹。大冢宰宇文护见而礼之,以其女妻焉。见护专权,恐祸及己,逃入山中,为叔父所逼,卒不获免。然威每屏居山寺,以讯读为娱。未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有从父妹者,适河南元雄。雄先与突厥有隙,突厥入朝,请雄及其妻子,将甘心焉。周遂遣之。威曰:“夷人眛利,可以赂动。”遂标卖田宅,罄家所有以赎雄。论者义之。

高祖为丞相,高颖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与语大悦。居月余,威闻禅代之议,遁归田里。高颍请追之,高祖曰:“此不欲预吾事,且置之。”及受禅,征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渐见亲重,与高颖参掌朝政。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上尝怒将杀一人,威入閤进谏,不纳。上怒甚,将自出斩之,威当上前不去。上避之而出,威又遮止。上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谢曰:“公能若是,吾无忧矣。”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顾谓威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

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开皇九年,拜尚书右仆射。以母忧去职,柴毁骨立。未几,起令视事,固辞,优诏不许。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B.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C.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D.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持节”的意思是持有“旌节”,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权力次于它的还有持节、假节。
B.突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活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
C.宋朝以前,京兆尹是掌管现在西安及附近地区的官职,西汉时相当于首都市长。隋唐时则是京兆郡的长官。
D.尚书仆射是尚书省的副职。在尚书令成为虚职之后,尚书仆射就是尚书省实际上的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威为人至诚,孝顺父母。在父母先后去世的时候,他都悲痛欲绝,甚至在为母守孝时一度拒绝朝廷的起用。
B.苏威处世谨慎,善于自保。北周朝时,他几次退避隐居,不想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隋文帝也理解他的不合作。
C.苏威忠诚正直,敢于力谏。隋文帝在盛怒之下杀人,他坚决阻拦,两次挡住皇帝的路。他的做法最终得到皇帝的认可。
D.苏威才干超群,深受器重。他身兼多个官职,皇帝不但否决了梁毗的质疑,而且认为他的全能连杨素都远远比不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2)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也。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世人多未之知,唯从叔祖深异之,每谓子孙曰:“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善属文,工草隶。拜御史大夫。上方图江表。及大举伐陈,以素为行军元帅。军至流头滩,陈将戚欣,以青龙百余艘、屯兵数千人守狼尾滩,以遏军路。其地险峭,诸将患之。素曰:“胜负大计,在此一举。”乃以夜掩之。素亲率黄龙数千艘,击之,欣败走。悉虏其众,劳而遣之,秋毫不犯。浙江贼帅高智慧自号东扬州刺史,兵甚劲。素击之。智慧逃入海,素蹑之。智慧遁守闽越。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素分遣诸将,水陆追捕。乃密令人谓国庆曰:“尔之罪状,计不容诛。唯有斩送智慧,可以塞责。”国庆于是执送智慧,斩于泉州。自余支党,悉来降附,江南大定。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讨之。先是,诸将与虏战,每虑胡骑奔突,皆以戎车步骑相参,骑在其内。素谓人曰:“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于是悉除旧法,令诸军为骑阵。达头闻之大喜。因下马仰天而拜,率精骑十余万而至。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然大抵驭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素时贵幸,言无不从,其从素征伐者,微功必录,至于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故素虽严忍,士亦以此愿从焉。还京师,因从幸洛阳,以素领营东京大监。卒官。

(选自《隋书·杨素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B.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C.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D.先是/泉州人王国庆/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素泛海掩至/国庆遑遽/弃州而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形体逐渐演变,主要形体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表,意为“外”,从中原看,江南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突厥,我国古代民族,在阿尔泰山一带游牧。可汗,我国古代突厥等最高首领的称号。
D.我国古代帝王、皇后和大臣乘坐的车总称为“驾”。后用“驾”代指帝王、皇后或大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素作战有方,纪律严明。杨素奉命讨伐陈国,陈将戚欣以强军据守险滩,杨素率军趁夜袭击敌军,大败戚欣,抚慰俘虏,官兵秋毫无犯。
B.杨素打击叛贼,平定江南。他进攻浙江叛贼高智慧,高智慧逃到海上并与泉州叛贼王国庆会合;他让王国庆抓了高智慧,江南彻底平定。
C.杨素讨伐突厥,大败敌人。他讨伐人侵的突厥人,改变以前对胡人作战的布阵方法,突厥首领听说后非常高兴,前来迎战,结果突厥军队大败。
D.杨素富有权谋,治军严厉。他显贵受宠,朝廷对他言听计从,随他征战的人有小功必被记录,士兵们都愿意跟从他;他治军严厉,严惩违法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
(2)尔之罪状,计不容诛。唯有斩送智慧,可以塞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李士谦传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开府参军事。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著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背称疾不。后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辞,得免。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阅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乘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又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栗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桑,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之。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皆称疾不(______)  (2)赵郡农民之(______)
【小题2】为下列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魏广平王赞开府参军事(______)
A征求  B征召  C召见  D同“避”,回避
(2)士谦知而辞(______)
A固执  B本来  C坚定  D固陋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母孝闻   贷乡人
B.辄奔走赴   无为吏所拘
C.士谦知固辞,得免   士谦闻出财,补其少者
D.后擢国子祭酒 无更之所拘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
【小题5】李士谦的主要品质可从□□□□□□□□两个方面概括。
【小题6】请以现今的道德标准简要评析李士谦的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