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阅读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1,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诗》不云乎?‘乃造2其曹3执豕于牢,’言将以为肴,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1轭:牲口拉东西套在其脖子上的曲木。②造:应为“祰”,告祭的意思。3曹:“褿”的简体字,祭祀猪的祖先。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及其未济也,请击之
A.予亦子倒之颠之作师说贻之
B.今以之代耕晏立于崔氏之门
C.不得田,其害小街亭小,干系甚重
D.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于是集谢庄少年精击技者而
A.宁毋先生而尤之而能改,善莫大焉
B.耕以牛犯法
C.宁毋先生谓弟子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D.吾悯而诏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3:4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B.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C.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D.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是指中国古代文明中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并推动其发展变化的两个根本因素。
B.进士第,指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登进士第就是考中了进士。
C.军,唐代指在设兵戍守之地设置的军事机构,宋代则变成行政区划名,与府、州同属于路。
D.谥,指旧时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死后给出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文中是亲友依其生前行为给出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龄聪颖勤奋,遍学百家之说。他自小聪慧,深受父兄的熏陶,后来得到许忻帮助后,更加发奋攻读,昼夜不知疲倦,因而知识十分渊博。
B.陆九龄虽为儒生,勇担备寇之责。湖南茶寇掠夺庐陵郡,他应众人之求,领导义社布防,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闲时让众人习射,震慑了贼寇。
C.陆九龄自律担当,死后享有殊荣。在兴国任上比较闲暇,却并不放任自己,   依然衣冠整肃;死前仍牵挂全国的学术人才,死后被追封为朝奉郎、直秘阁。
D.陆九龄致力礼学,潜心训导后学。他继承父亲志向,修习礼学,与弟陆九渊以师友相处,相互学习;对前来求学的人,他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
(2)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言,字公瑾,贵溪人。言举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及居言路,謇谔自负。世宗嗣位,疏言:“正德以来,壅蔽已极。今陛下维新庶政,请日视朝后,御文华殿阅章疏,召阁臣面决。或事关大利害,则下廷臣集议。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绝雍蔽矫诈之弊。”帝嘉纳之。奉诏核亲军及京卫冗员,汰三千二百人,复条九事以上。辇下为肃清。嘉靖初,言出按庄田,悉夺还民产。劾中官赵霦,疏凡七上。请改后宫负郭庄田为亲蚕厂、公桑园,一切禁戚里求请及河南、山东奸人献民田王府者。庄奉夫人弟邢福海,传旨授锦衣世千户,言力争不可。诸疏率谔谔,为人传诵。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勘青羊山平贼功靠,论奏悉当。副使牛鸾获贼中交通名籍,言请毁之以安众心。七年,调吏科。当是时,帝锐意礼文事。以天地合祀非礼,欲分建二郊,并日月而四。大学士张孚敬不敢决,帝卜之太祖亦不吉,议且寝。会言上疏请帝亲耕南郊,后亲蚕北郊,为天下倡。帝以南北郊之说,与分建二郊合,令孚敬谕旨,言乃请分祀天地。廷臣持不可,孚敬亦难之,詹事霍韬诋尤力。帝大怒,下韬狱。降玺书奖言,赐四品服俸,卒从其请。言自是大蒙帝眷。孚敬颐指百僚,无敢与抗者,言独不为下。孚敬乃大害言宠,言亦怨孚敬骤用彭泽为太常卿不右己,两人遂有隙。言抗疏劾孚敬。孚敬疏辨求去。帝顾诸人厚,为两解之。帝欲辑郊礼为成书,擢言侍读学士,充纂修官,直经筵日讲。言又赞帝更定文庙祀典,帝益喜。言眉目疏朗,音吐弘畅,不操乡音。每进讲,帝必目属,欲大用之。孚敬忌弥甚,遂构言,下言法司。已,帝觉孚敬曲,乃罢之而释言。八月,进言礼部左侍郎。逾月,代李时为本部尚书。去谏官未浃岁拜六卿,前此未有也。
(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举正德十二年进士 举:考中
B.帝卜之太祖亦不吉,议且寝   寝:搁置
C.两人遂有隙 隙:隔阂
D.言又赞帝更定文庙祀典 赞:称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指继承君位,和“嗣位”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践祚、登基、受禅等。
B.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其中的“玺”,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的印。
C.经筵:为帝王及贵族子弟而设立的高级学校,主要官有时以其他官员兼任。
D.六卿:本指统军执政之官,后市往往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言担任言官,积极建言献策。他认为国家积弊已非改不可,皇上遇事应多和大臣商议以杜绝弊端。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裁剪了众多冗员。
B.夏言为人正直,不会曲意附从。朝廷传旨授给庄奉夫人的弟弟邢福海锦衣世千户,他极力抗争;张孚敬对百官颐指气使,他却不肯居其下风。
C.夏言不顾众议,支持分祀天地。皇帝分设祭坛祭祀天地的做法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但夏言支持皇帝的做法,为此夏言得到四品俸禄的赏赐。
D.夏言步入仕途,深受皇帝赏识。他从兵科给事中起步,历任言官、礼部左侍郎等官职,尤其离开谏官职位不满一年就官拜六卿,更是前所未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靖初,言出按庄田,悉夺还民产。劾中官赵霦,疏凡七上。
(2)孚敬忌弥甚,遂构言,下言法司。已,帝觉孚敬曲,乃罢之而释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亮传

(明)李贽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亮自以屡遭大狱,归家读书,所学益博。是时,熹与亮往复论王伯之辨。叶适曰:“同甫既修皇帝王伯之学,上下三千余年考其合散,发其秘藏,见圣贤之精微常流行于事物,儒者夫其指,故不足以开物成务。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过 迭沐,皆不听。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攉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授佥书建康军判官斤公事。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

亮虽为布衣,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有刪节)

(注)①种放:北宋隐士,曾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后来被诏到京城。②伯,即“霸”。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入,不 报:回复
B.擔闻而之 嗛:怀恨
C.而台官论亮 属:叮嘱
D.群臣进迭谏 更:轮流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葵担任郡守时读了陈亮写的《酌古论》后,便断言陈亮日后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等到周葵执掌朝政,常指使朝中学子去拜见陈亮。
B.陈亮渡江而回,每天和县邑的狂士喝酒,因喝醉了乱说大话而被人中伤下狱,被拷打得体无完肤,幸亏皇帝干涉才得以幸免。
C.陈亮与朱熹就“王伯之辨”又多次激烈的争论,叶适认为陈亮的学说都是今人没有讲到的,朱熹对陈亮的观点虽不认同但也不想改变什么。
D.陈亮在光宗策选进士时状元及第,被朝廷授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然而还没等到上任,在一天晚上突然去世了。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公行状
[唐]李翱
公讳愈,字退之,昌黎人。生三岁,父殁,养于兄会舍。及长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年二十五,上进士第。
元和十二年秋,以兵老久屯,贼未灭,上命裴丞相为淮西节度使,以招讨之。丞相请公以行,为行军司马,从丞相居于郾城。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亟白丞相,请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丞相未及行,而李愬自唐州文城垒提其卒以夜入蔡州,果得元济。蔡州既平,布衣柏耆以计谒公,公与语,奇之。遂白丞相曰:“淮西灭,王承宗胆破,可不劳用众,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祸福以招之,彼必服。”丞相然之。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丞相归京师,公迁刑部侍郎。
岁馀,佛骨自凤翔至,传京师诸寺,时百姓有烧指与顶以祈福者。公奏疏言:“自伏羲至周文、武时,皆未有佛,而年多至百岁,有过之者。自佛法入中国,帝王事之,寿不能长。梁武帝事之最谨,而国大乱。请烧弃佛骨。”疏入,贬潮州刺史。移袁州刺史,百姓以男女为人隶者,公皆计佣以偿其直而出归之。
入迁国子祭酒。有直讲能说《礼》而陋于容,学官多豪族子,摈之不得共食。公命吏曰:“召直讲来,与祭酒共食。”学官由此不敢贱直讲。奏儒生为学官,日使会讲。生徒奔走听闻,皆相喜曰:“韩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
公气厚性通,论议多大体;与人交,始终不易。凡嫁内外及交友之女无主者十人。幼养于嫂郑氏,及嫂殁,为之服期以报之。深于文章,每以为自扬雄之后,作者不出,其所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自贞元末,以至于兹,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
(选自《李文公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兵久屯    老:年老
B.请以兵三千人道以入   间:偏僻
C.之不得共食  摈:排斥
D.学官由此不敢直讲     贱:轻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追随裴丞相平叛时,向丞相献计,派遣李愬带领精兵三千人夜袭城池,擒获叛贼吴元济,平定了淮西的叛乱。
B.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反对狂热崇拜佛骨,认为崇信佛教既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也不能保佑君主长寿,从而触怒了皇帝,被贬潮州。
C.韩愈尊重有才学的人,不以貌取人,在国子监任祭酒时,用巧妙的手段维护了一位相貌丑陋的教授的尊严。
D.韩愈在古文创作上有很精深的造诣,提倡要向东汉以前的作家学习,同时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
(2)每以为自扬雄之后,作者不出,其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
【小题4】韩愈的才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蔡兴宗,济阳考城人也。年十岁丧父,哀毁有异凡童。父廓罢豫章郡还,起二宅。先成东宅,与兄轨;廓亡而馆宇未立,轨送钱五十万以补宅值。兴宗白母曰:“一家由来丰俭必共,今日宅价不宜受也。”母悦而从焉。轨有愧色,谓其子淡曰:“我年六十,行事不及十岁小儿。”寻丧母。世祖践祚,迁尚书吏部郎。时尚书何偃疾患,上谓兴宗曰:“卿详练清浊,今以选事相付,便可开门当之,无所让也。”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由是失旨。竟陵王诞据广陵城为逆,事平,兴宗奉旨慰劳。州别驾范义与兴宗素善,在城内同诛。兴宗至广陵,躬自收殡,还豫章旧墓。上闻之,甚不悦。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无敢瞻送;兴宗在直,请急,诣朗别。上知尤怒。坐属疾多日,白衣领职。时诸方并举兵反,国家所保,唯丹阳、淮南数郡,其间诸县,或已应贼。东兵已至永世,宫省危惧,上集群臣以谋成败。兴宗曰:“今普天图逆,人有异志,宜镇之以静,以至信待人。比者逆徒亲戚,布在宫省,若绳之以法,则土崩立至,宜明罪不相及之义。物情既定,人有战心,六军精勇,器甲犀利,以待不习之兵,其势相万耳。愿陛下勿忧。”上从之。三年春出为郢州刺史坐诣尚书切论以何始真为咨议参军初不被许后又重陈上怒贬号平西将军寻又复号初,吴兴丘珍孙言论常侵兴宗。珍孙子景先,人才甚美,兴宗与之周旋。及景先为鄱阳郡,值晋安王子勋为逆,转在竟陵,为吴喜所杀。母老女稚,流离夏口。兴宗至郢州,亲自临哭,致其丧柩家累,令得东还。在任三年,迁会稽太守。会稽多诸豪右,不遵王宪,兴宗皆以法绳之。兴宗幼立风概,家行尤谨,奉宗姑,事寡嫂,养孤兄子,有闻于世。泰豫元年,薨,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宋书·蔡兴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春/出为郢州刺史/坐诣尚书切论/以何始真为咨议参军/初不被许后/又重陈/上怒/贬号平西将军/寻又复号/
B.三年春/出为郢州刺史/坐诣尚书切论以何始真为咨议参军/初不被许/后又重陈/上怒/贬号平西将军/寻又复号/
C.三年春/出为郢州刺史/坐诣尚书切论/以何始真为咨议参军/初不被许/后又重陈/上怒贬号/平西将军寻又复号/
D.三年春/出为郢州刺史/坐诣尚书切论以何始真为咨议参军/初不被许后/又重陈/上怒贬号/平西将军寻又复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章,最初为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即豫章郡,后来作为南昌的别称,不再用作行政区划名称。
B.践祚,指登上祚阶。祚阶是古代庙寝堂前东边的台阶,其上为主位,因此皇帝即位或登基称“践祚”。
C.白衣,本是古代平民的衣服,用来指称平民百姓或无功名的士人,这里指蔡兴宗被贬为平民。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的死亡,与“崩”“卒”“不禄”等对死亡的不同称法一起体现了宗法等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兴宗家行恭谨,顾全大局。他幼时就懂家族要同甘共苦,提议母亲拒收伯父房屋补偿款,成年后尽心照顾亡兄家人。
B.蔡兴宗为官正直,敢于忤逆权贵。他直言进谏,不惧得罪皇上;在会稽太守任上,他将不守国法的豪门贵族绳之以法。
C.蔡兴宗颇有韬略,长于应对。叛军危及皇宫,他主张安抚叛军亲戚,稳定人心;丘珍孙排挤他,他与其子周旋,缓解矛盾。
D.蔡兴宗颇重情义,真诚待人。范义遭株连被杀,他亲往收殓并将其灵柩归葬;周朗因言获罪,他也不避嫌疑,告假赶去相送。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无敢瞻送;兴宗在直,请急,诣朗别。
(2)今普天图逆,人有异志,宜镇之以静,以至信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