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B.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C.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D.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是指中国古代文明中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并推动其发展变化的两个根本因素。
B.进士第,指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登进士第就是考中了进士。
C.军,唐代指在设兵戍守之地设置的军事机构,宋代则变成行政区划名,与府、州同属于路。
D.谥,指旧时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死后给出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文中是亲友依其生前行为给出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龄聪颖勤奋,遍学百家之说。他自小聪慧,深受父兄的熏陶,后来得到许忻帮助后,更加发奋攻读,昼夜不知疲倦,因而知识十分渊博。
B.陆九龄虽为儒生,勇担备寇之责。湖南茶寇掠夺庐陵郡,他应众人之求,领导义社布防,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闲时让众人习射,震慑了贼寇。
C.陆九龄自律担当,死后享有殊荣。在兴国任上比较闲暇,却并不放任自己,   依然衣冠整肃;死前仍牵挂全国的学术人才,死后被追封为朝奉郎、直秘阁。
D.陆九龄致力礼学,潜心训导后学。他继承父亲志向,修习礼学,与弟陆九渊以师友相处,相互学习;对前来求学的人,他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
(2)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2 06:4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颐浩,字元直,其先乐陵人。以李清臣荐,为邠州教授,除宗子博士。累官入为都转运使。既得燕山,郭药师众二万,皆仰给县官,诏以颐浩为燕山府路转运使。颐浩奏:“开边极远,其势难守,虽穷力竭财,无以善后。”又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愿博议久长之策。徽宗怒,命褫职贬官。高宗即位,除知扬州。时苗傅、刘正彦为逆,逼高宗避位。颐浩至江宁,奉简宗明受改元诏令,会监司议,皆莫敢对。吕抗曰:“主上春秋鼎盛,二帝蒙尘沙漠,日望拯救,其肯遽逊位于幼冲乎?灼知兵变无疑也。”颐浩乃与张浚及诸将约,会兵讨贼。颐浩曰:“今事不谐,不过赤族,为社稷死,岂不快乎?”浚壮其言,即舟中草傅党托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奏:所统将士,忠义所激,可合不可离。傅等恐惧,乃请高宗复辟。颐浩等以勤王兵入城,都人夹道耸观,以手加额。二年,颐浩乃大议出师,而身自督军北向。高宗谕颐浩、秦桧曰:“颐浩治军旅,桧理庶务,如种蠡分职可也。”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颐浩屡请兴师复中原,谓:“太祖取天下,兵不过十万,今有兵十六七万矣。愿睿断早定,决策北向。”颐浩有胆略,善鞍马弓剑,当国步艰难之际,人倚之为重。自江东再相,胡安国以书劝其法韩忠献,以至公无我为先,报复恩仇为戒,颐浩不能用。时军用不足,颐浩创立江、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于是郡县多横赋,大为东南患云。

(选自《宋史·吕颐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B.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C.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D.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为官名,职责为掌管图书、通晓史事,以备顾问;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西晋至宋代设置的专精一艺的职官。现多指最高一级的学位。
B.改元,指帝王在位时改变年号或同一王朝后续继位的新皇帝启用一个新年号。这里是指“苗刘为逆”时,新继位皇帝宋简宗颁布了“明受”新年号。
C.“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重要的文书。后把这种重要的文书称为檄,多指官府用于征召、晓谕、声讨、揭发的文书。
D.种蠡,是越王勾践重要大臣文种、范蠡的并称。并称在古代很常见,如,王孟是指王昌龄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代表; 小李杜是指李商隐、杜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颐浩熟悉边防,敢于为边事直言。他上奏说遥远的地方打下了也难据守,又陈奏燕山、河北五件危急之事,希望广泛征求长久之策,因此被处分。
B.吕颐浩奋不顾身,勇于为国讨贼。苗刘兵变,他没有对此坐视不管,而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与张浚合力平定了叛乱,使京都百姓都感到欢欣庆幸。
C.吕颐浩力主北伐,希望收复中原。他引用史例,多次向高宗进言,主张在宋军实力有所恢复的时候, 要当机立断,早下决心,北伐中原,实现中兴。
D.吕颐浩颇有胆略,力挽国家颓势。他为南宋的生存与稳定作出了贡献。他创立月桩钱制度,有效解决了江、浙、湖南各路大军面临的军用不足问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傅党托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奏:所统将士,忠义所激,可合不可离。
(2)胡安国以书劝其法韩忠献,以至公无我为先,报复恩仇为戒,颐浩不能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佑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官直,置末甲:品行恶劣
B.岁万余缗,率横取于民:缴纳
C.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接近
D.李成愿扈从还:宫殿,引申为旧都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民未知学,泽建庠序    廉颇赵将,伐齐,大破之
B.康王帝位于南京 谋单于,何以复加
C.吾二帝蒙尘,积愤至此  乃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D.但连呼“过河”者三薨  衡乃诡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他在担任衢州龙游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聘请老师,讲论经学,不仅改变了当地原有的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C.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他在担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做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相援助。
D.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朝廷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对收复失地念念不忘,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调郧乡主簿,迁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城过一舍,士逊盖,雨沾足始归。

改秘书丞,历御史台推直官。翰林学士杨亿荐为监察御史。贡举初用糊名法,士逊为诸科巡铺官,以进士有姻党,士逊请避去,真宗记名于御屏,自是有亲嫌者皆移试,著为令。中书拟人充江南转运使,再拟辄见,帝独用士逊。再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明道初,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明年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以兵部尚书入相,封郢国公。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康定初,士逊言禁兵久戍边,其家在京师,有不能自存者。帝命内侍条指挥使以下为差等,出内藏缗钱十万赐之。及简辇官为禁军,辇官携妻子遮宰相、枢密院喧诉,士逊方朝,马惊堕地。时朝廷多事,士逊亡所建明,谏官韩琦论曰:“政事府岂养病之地邪。”士逊不自安,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城过一舍 去:距离
B.士逊盖 彻:撤去
C.再拟辄见 却:退却
D.不独幽闭 闵:怜悯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逊做射洪县令的时候,安抚使到梓州去,问知州下属官员有没有才能?知州说张士逊的才干最大。
B.张士逊认为,科举考试中与考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应该在另外的考场考试,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C.发生蝗灾,张士逊请求免除自己的官职应对天灾,皇帝没有答应,他之后又请求把自己的官职降低一等。
D.张士逊上朝时遇上辇官带着家人拦住宰相、枢密院官员喧闹,他因马受惊而摔伤,随后不得不退休。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
(2)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小题4】从张士逊做地方官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为官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从尹沫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B.始从尹沫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C.始从尹洲/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D.始从尹沫/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年幼丧父的孩子,如成语鳏寡孤独,其中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子曰独。
B.冠,这里指冠礼,古代男子到成年举行冠礼,一般在二十岁,弱冠是指刚成年。
C.致仕,也称“休致”,即退休,古代一般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可以提前。
D.谧,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自小贫苦,仕途多有挫折。他家境贫寒,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入仕后先后两次因支持范仲淹而被贬夷陵令和饶州知州。
B.欧阳修敢于进言,论事恳切率直。因此被有些人当作仇敌,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认为这种人难得,非常信任他。
C.欧阳修文冠天下,排斥险怪奇涩之文。曾主持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太学体”,欧阳修对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考场的文风从此大为改变。
D.欧阳修为人高风亮节,却多次遭人污蔑。任职青州时,因请求停止发青苗钱,遭到王安石的诋毁,一直上书请求告老退休,到熙宁四年才被准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2)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注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伸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程,更其名。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徒陈州。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还,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说。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伸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葬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隆下家法。”夷简怒斥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进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隆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隆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頓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伸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希:迎合.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B.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浙广储蓄/繕宫室/
C.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D.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官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本为我国古代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各朝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不同。
B.孤即孤儿,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鰥寡孤独常常连用,鰥,即鰥夫,无妻或丧妻的人:寡,即寡妇,丧夫的妇女;独,即年老无子女的人。
C.冬至即冬至节,是我国古代比较重要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D.南面即面向南。我国古代室内座次、座位规定严格,坐北朝南为最尊位。如《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坐的是最上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少有大志.刻苦努力。长大后,离开家乡到应天府,投师戚同文学习,求学时,读书夜以继日,冬天里疲惫极了就用冷水洗脸提神,饮食粗劣也毫不在意。
B.范仲淹秉公直言,墨通贬滴。极力劝阻皇上率百官朝拜太后,谏言太后还政,后被贬到陈州;劝谏皇上不该把大臣的升降职的事全交给宰相,免职任饶州知府。
C.范伸淹不怕权势,心胸宽广。虽然他与迎合宰相旨意的殿中侍御史韩读有很大的矛盾,但他对皇上表示,这只是国事上政见不同,对他这个人没有私人服恨,怨恨。
D.范仲淹孝顺母亲,勤俭节约。他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满足需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2)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