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褚遂良,散骑常侍亮之子也。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珣甚重之。太宗尝谓待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徵曰:“遂良下笔道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令侍书。太宗尝出御府金帛的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十五年,诏有事太山,先幸洛阳,有星孛①于太微,犯郎位②。遂良言于太宗曰:“陛下放乱反正,功超前烈,将告成卒辛,天下幸甚。而行至洛阳,彗星银见,此或有所未允合者也。且汉武优柔数年始行岱礼臣愚伏愿祥择太宗深然之下诏罢封禅之事。其年,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遂良对曰: “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跃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遂良前后诔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其年,加银青光禄大夫。二十一年,以本官检校大理卿。寻丁父忧解。明年,起复旧职,俄拜中书令。
二十三革,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联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联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又顾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优矣。”仍命遂良草诏。
高宗即位,赐爵河南县公。永徵元年,进封郡公。寻坐事出为同州刺史。永徵六年,左迁潭州都督。显庆二年,又贬为爱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注:①孛:慧星的别称,也指慧星出现时光芒四射的现象,旧以为不祥之兆。②郎位:星座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顼是(  )
A.且汉武优柔/数年始行岱礼/臣愚伏/愿详择/太宗深然之/下诏罢封禅之事
B.且汉武优柔数年/始行岱礼/臣愚伏/愿详择/太宗深然之下诏/罢封禅之事
C.且汉武优柔/数年始行岱礼/臣愚伏愿详择/太宗深然之下诏/罢封禅之事
D.且汉武优柔数年/始行岱礼/臣愚状愿详择/太宗深然之/下诏罢封禅之事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起源于秦朝,在东汉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之称。
B.“东岳”,即泰山,自古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从秦始皇开始,历任皇帝都要到泰山亲自告祭。
C.“便宜”,既指因利乘便,也指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文中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D.“丁父忧”,遭逢父亲丧事。丁:遭受、遭遇。古代官员在丁忧期间必须停职守制,—般不准为官。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遂良精通书法。褚遂良擅长隶书,欧阳询十分看重他;唐太宗认为虞世南死后,除了褚遂良没人可以谈论书法。
B.褚遂良忠于职守。褚遂良兼知起居事期间,在和太宗的一次对话中表示要忠于职守,即使君主有不好的言行也会如实记录。
C.褚遂良深得信任。太宗病危时召褚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室内托付后事,并告诉太子只要有这二人在,国家的事就不用担心了。
D.措遂良晚境凄凉。太宗时褚遂良曾官拜中书令,高宗时赐爵河南县公,但后来被贬为潭州都督、爱州刺史,卒于官任上。
【小题6】【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2)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戒,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3:1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19分)
傅弈,相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曰:“今兹荧惑入井,是何祥也?”弈对曰:“不为怪异。”谅不悦。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佛,圣人也。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弈曰:“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曰:“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
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常醉卧,蹶然起曰:“我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曰:“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注解:①荧惑:火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兹荧惑入井,是何祥也祥:预兆
B.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以:凭借
C.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会:符合
D.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奉:侍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弈为人率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弈对曰:“不为怪异”   ②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
③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 ④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⑤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 ⑥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弈侍奉汉王杨谅时,杨谅希望傅弈把“荧惑入井”这一自然现象解释为他的起兵符合天象,而傅弈的回答令杨谅很不高兴。
B.高祖做扶风太守时,对被免于杀头而调到扶风的傅弈非常敬重,等到高祖登基做了皇上后,就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
C.傅弈上书请求废除佛教时说,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地加以附会,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游手好闲。
D.傅弈平日遇到生病,从来不请医吃药。但他喜欢喝酒,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终因醉酒而死,这足见他的放纵旷达。
【小题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3分)
译文: ▲  ▲
⑵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3分)
译文: ▲  ▲
⑶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4分)
译文: ▲  ▲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钱镠,杭州临安县人。少拳勇,喜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唐乾符中,事于潜镇将董昌为部校。属天下丧乱,黄巢寇岭表,江淮之盗贼群聚,大者攻州郡,小者剽闾里,董昌聚众,恣横于杭、越之间,杭州八县,每县召募千人为一都,以遏黄巢之冲要。时有刘汉宏者,聚徒据越州,自称节度使,攻收邻郡;润州牙将薛朗逐其节度使周宝,自称留后。唐僖宗在蜀,诏董昌讨伐,昌以军政委镠,率八都之士进攻越州,诛汉宏,回戈攻润州,擒薛朗。江、浙平,董昌为浙东节度使、越州刺史,表镠代己为杭州刺史。
时孙儒、杨行密交乱,淮海烟尘数千里,镠常率师以为防捍,孙儒据宣州,不敢侵江、浙,由是镠勋名日著。朝廷以镠为镇海军节度,仍移润州军额于杭州为治所,又立威胜军于越州,董昌为节度使。昌渐骄贵,自言身应符谶,又为妖人王百艺所诳,僭称尊号,乃于越州自称罗平国王,年号大圣,伪命镠为两浙都将。镠不受命,以状闻,唐昭宗命镠讨昌。乾宁四年,镠率浙西将士破越州,擒昌以献,朝廷嘉其功,赐镠铁券。而两浙士庶拜章,请以镠兼杭、越二镇,朝廷不能制,因而授之。天复中,镠大将许再思、徐绾叛,引宣州节度使田頵谋袭杭州。田頵等率师掩至城下,镠激厉军士,一战败之,生擒徐绾,田頵遁走。
镠于临安故里兴造第舍,穷极壮丽,岁时游于里中,车徒雄盛,万夫罗列。其父宽每闻镠至,走窜避之,镠即徒步访宽,请言其故。宽曰:“吾家世田渔为事,未尝有贵达如此,尔今为十三州主,三面受敌,与人争利,恐祸及吾家,所以不忍见汝。”镠泣谢之。
在杭州垂四十年,穷奢极贵。钱塘江旧日海潮逼州城,镠大庀工徒,凿石填江,又平江中罗刹石,悉起台榭,广郡郭三十里,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镠学书,好吟咏。江东有罗隐者,有诗名闻于海内,依镠为参佐,尝与隐唱和。隐好讥讽,尝戏为诗,言镠微时骑牛操梃事,镠亦怡然不怒,其通恕也如此。
节选自《旧唐书·世袭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丧乱属:恰好,适逢
B.自言身符谶应:符合
C.田頵等率师至城下掩:进军
D.镠在杭州四十年垂:将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仍移润州军额杭州为治所月出东山之上
B.昌军政委镠秦亦不城予赵
C.朝廷不能制,因授之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D.一战败填然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末乱世,钱镠统领八都士兵进攻越州,杀刘汉宏,又回兵擒薛朗;江浙平定后,董昌上奏朝廷让钱镠代自己做了杭州刺史。
B.董昌僭称尊号之后,任命钱镠为两浙都将,钱镠不接受任命,反而把情况上报朝廷,并且帮朝廷平息了叛乱,朝廷赏赐镠铁券。
C.钱镠在生活上极尽富贵,但他还乡时又能恭谨地听从父亲的教导,并且虚心改正自己的缺点,在属下面前也表现得宽厚通达。
D.本文叙述钱镠的几次征战,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又旁涉几个生活片段,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复杂性格,文简意丰,耐人寻味。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江、淮之盗贼群聚,大者攻州郡,小者剽闾里。
(2)广郡郭三十里,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拜谒者仆射,遂见亲幸。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十六年,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虏皆奔走,不战而还。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击车师。车师有后王、前王,前王即后王之子,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苦,欲攻前王。秉议先赴后王,以为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固计未决。秉奋身而起曰:“请行前。”乃上马,引兵北入,众军不得已,遂进。并纵兵抄掠,斩首数千级,收马、牛十馀万头。后王安得震怖,从数百骑出迎秉。而固司马苏安欲全功归固,即驰谓安得曰:“汉贵将独有奉车都尉,天子姊婿,爵为通侯,当先降之。”安得乃还。秉大怒,被甲上马,麾其精骑径造固壁。言曰:“车师王降,讫今不至,请往枭其首。”固大惊曰:“且止,将败事!”秉厉声曰:“受降如受敌。”遂驰赴之。安得惶恐,走出门,脱帽抱马足降。其前王亦归命,遂定车师而还。建初元年,度辽将军。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三子为郎。章和二年,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曰桓候。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

(节选自《后汉书•耿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B.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C.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D.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小题2】下列加粗并划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官职的任命都有专门的说法,如文中的“拜”“除”都指授予官职。
B.我国古代爵位通常分公、侯、伯、子、男五级,通侯、美阳侯、光禄勋都属于侯爵。
C.执金吾,官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守卫京城和皇城,有时也负责皇帝出行时的警卫。
D.谥,指古代帝王、诸侯、官僚等死之后,根据其平生事迹等给予一个评判性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秉体魄魁梧,喜好用兵之谋。他身材高大,能够解说《司马兵法》,喜好将帅用兵谋略,多次上书谈论军事。
B.耿秉深谋远虑,有平定边疆之志。他认为边疆不安定的原因在匈奴,所提出的战争消灭战争的方法暗合显宗的心思。
C.耿秉勇猛刚直,作战中敢冲敢杀。讨伐车师时,他反对奉车都尉窦固的作战计划,先使后王投降,后又使前王也投降。
D.耿秉深受宠幸,也颇得匈奴爱戴。他常护卫皇帝巡视郡国;做度辽将军时,他的恩德信誉被匈奴人怀念,等到去世,匈奴全国大哭。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拜谒者仆射,遂见亲幸。
(2)安得乃还。秉大怒,被甲上马,麾其精骑径造固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 ②烝烝,zhēng,淳厚。 ③谯周:人名。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躬:亲自
B.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改变
C.齐桓得管仲而霸霸:称霸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疾:疾病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全部能表现李密敦厚和孝顺的一项是(3分)(  )
①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②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
③有暇则讲学忘疲 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⑤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⑥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4】【小题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D.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小题6】【小题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3分)
___ ▲    
(2)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3分)
___ ▲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分)
___ ▲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擢进士,理苏郡报最①,召入西台。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抗疏归。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绣、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诇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问沈帅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②再见之矣。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阚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袁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生而警颖,有奇质。登进土,初授苏州府推官。石守昆玉,治苏有清卓声。以强项忤中丞某,中丞劾其不职。得旨,下所司勘问。一时理官惧获罪中丞,无敢直石守者。公独直书其枉,而石得无罪。中丞因自劾归,公论快之。
壬戌三月,擢通政司左通政署司事。时东夷犯顺,上谓弹压登莱非公不可,于是以节钺授公。时虏尽有南卫,常出没于长山、旅顺间,漕艘多为所梗。公于皇城岛请设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迨秋,虏复至,南卫收获,大肆侵略。公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虏忿甚,于秋杪载火炮,分兵二道以图报复。而公先期集兵分道以应,并夜酣战,俘斩无数,虏为夺气。东人以为设镇以来自未有此捷也。
(孔贞运《节寰袁公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报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给朝廷。②整暇:形容既严谨而又从容不迫。
【小题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B.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C.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D.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讼牒,诉状的旧称,即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在法庭上争辨是非曲直;牒,文书,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B.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卒”,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称帝王和王后的死为“崩”,称诸侯王的死为“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作“死”。
D.“壬戌”是干支之一,夏历中用干支来编排年号和时日,选文中指的是壬戌年。壬戌年的前一年是辛酉年,后一年是癸亥年。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年轻时考中进士,任苏州府推官,官员考察时政绩第一,被召入西台。当时皇上不喜欢大臣频繁议论朝政,袁公却直言上疏,得罪皇帝而罢官。
B.袁公为官时,倭寇出没,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迅速集结,以保家护国自许,却遭到仇家诬告,而袁公认为他们只是狂放并无罪责。
C.石昆玉因某项能力突出遭到中丞嫉恨,被弹劾为不称职,在苏州府任职的袁公,不畏权势,直言上奏,秉公处理,为石昆玉雪冤,中丞终自离职。
D.袁公曾上疏针砭朝政时弊,抨击京郊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事,加之触怒辅臣,而被贬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
(2)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