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擢进士,理苏郡报最①,召入西台。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抗疏归。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绣、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诇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问沈帅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②再见之矣。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阚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袁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生而警颖,有奇质。登进土,初授苏州府推官。石守昆玉,治苏有清卓声。以强项忤中丞某,中丞劾其不职。得旨,下所司勘问。一时理官惧获罪中丞,无敢直石守者。公独直书其枉,而石得无罪。中丞因自劾归,公论快之。
壬戌三月,擢通政司左通政署司事。时东夷犯顺,上谓弹压登莱非公不可,于是以节钺授公。时虏尽有南卫,常出没于长山、旅顺间,漕艘多为所梗。公于皇城岛请设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迨秋,虏复至,南卫收获,大肆侵略。公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虏忿甚,于秋杪载火炮,分兵二道以图报复。而公先期集兵分道以应,并夜酣战,俘斩无数,虏为夺气。东人以为设镇以来自未有此捷也。
(孔贞运《节寰袁公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报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给朝廷。②整暇:形容既严谨而又从容不迫。
【小题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B.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C.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D.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讼牒,诉状的旧称,即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在法庭上争辨是非曲直;牒,文书,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B.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卒”,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称帝王和王后的死为“崩”,称诸侯王的死为“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作“死”。
D.“壬戌”是干支之一,夏历中用干支来编排年号和时日,选文中指的是壬戌年。壬戌年的前一年是辛酉年,后一年是癸亥年。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年轻时考中进士,任苏州府推官,官员考察时政绩第一,被召入西台。当时皇上不喜欢大臣频繁议论朝政,袁公却直言上疏,得罪皇帝而罢官。
B.袁公为官时,倭寇出没,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迅速集结,以保家护国自许,却遭到仇家诬告,而袁公认为他们只是狂放并无罪责。
C.石昆玉因某项能力突出遭到中丞嫉恨,被弹劾为不称职,在苏州府任职的袁公,不畏权势,直言上奏,秉公处理,为石昆玉雪冤,中丞终自离职。
D.袁公曾上疏针砭朝政时弊,抨击京郊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事,加之触怒辅臣,而被贬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
(2)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8 05:2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①而龙颜②,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③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④,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⑤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隆准:指高鼻梁儿。②龙颜:眉骨圆起,眉骨突起似龙;比喻帝王的容貌。③单(shàn)父(fǔ):故址在今山东省单县南。④主进: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⑤狎侮:轻慢,戏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B.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C.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D.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本纪》中对刘季的出身和相貌的记述颇具传奇色彩。刘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
B.高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吕公到县令家避难,大小官吏都筹备贺礼前往祝贺贵客到来,高祖亦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C.吕公擅长给人相面,一见到高祖,便认定高祖有显贵之相,对其敬重有加,虽然吕夫人强烈反对吕公擅定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吕公最终仍执意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D.高祖为亭长的时候,就有显贵的预兆。一老者看见吕后与儿女在田中耕作,告诉刘季的妻子将来会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显贵,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小题4】课内翻译: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②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有栎阳逮:有罪相连及,被栎阳县追捕;②眴:同“眩”,使眼色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略:大致
B.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
C.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 将:将领
D.是时桓楚在泽中   亡:逃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若舍郑以东道主
B.项梁杀人,与籍避仇吴中  长
C.人莫知其处,独籍知耳   顷未发,太子迟之
D.梁召故所知豪吏 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项梁认为他自高自大,叫他不要胡说。
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
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在项梁的指挥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人,大家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登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 、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班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
京每为帝言,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大兴工役。两河之民,愁困不聊生,而京僴然自以为稷、契、周、召也。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贯俱听命,各视力所致,争以侈丽高广相夸尚。
子攸、壝、绦,攸子行,皆至大学士,视执政。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厮养居大官,媵妾封夫人,然公论益不与,帝亦厌薄之。
宣和二年,令致仕。六年,以朱勔为地,再起领三省。京至是四当国,目昏眊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绦。凡京所判,皆绦为之,且代京入奏。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媒糵‚密谋,斥逐朝士,创宣和库式贡司,四方之金帛与府藏之所储,尽拘括以实之,为天子之私财。宰臣白时中、李邦彦惟奉行文书而已,既不能堪。兄攸亦发其事,上怒,欲窜之,京力丐免,特勒停侍养,而安置韩梠黄州。未几,褫绦侍读,毁赐出身敕,而京亦致仕。方时中等白罢绦以撼京,京殊无去意。帝呼童贯使诣京,令上章谢事,贯至,京泣曰:“上何不容京数年?当有相谗谮者。”贯曰:“不知也”京不得已,以章授贯,帝命词臣代为作三表请去,乃降制从之。
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帝亦知其奸,屡罢屡起,且择与京不合者执政以柅之。京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见利忘义,至于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     
(节选自《宋史•奸臣传•蔡京传》)
注释:风通“讽”,暗示。
‚媒糵:喻定计陷害,使别人落下罪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B.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C.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D.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指周公,周公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属于有关退休的不同说法。
D.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衮、青、徐、扬、荆、 豫、梁、雍 ;《尔雅·释地》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 州而无徐、梁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指全中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京与他的弟弟蔡卞同在朝廷为官,蔡卞任中书舍人在先,按惯例,举行朝会入宫时应该排名在蔡京前面,但蔡卞报告朝廷,要求排位在蔡京之后。
B.蔡京第四次掌权,老眼昏花不能办事,政事都由他的小儿子蔡绦处理,蔡绦恣意为奸,窃弄威权,连他的哥哥蔡攸也揭发他的罪行。
C.白时中等上书请罢蔡绦以动摇蔡京的地位,蔡京毫无退意。皇上让童贯去令他上章辞官,蔡京不得已,把辞职的章奏交给童贯。
D.蔡京专门迎合皇帝的心思来谋求巩固地位,他进言皇帝大修宫室,尽情享乐。皇帝知道他的奸诈,不为他所动,并选与他不合的人执政来牵制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贯俱听命,各视力所致,争以侈丽高广相夸尚。
(2)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李皋,字子兰,曹王明玄孙。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一载嗣封,授都水使者,三迁至秘书少监,皆同正。多智数,善因事以自便。奉太妃郑氏以孝闻。
上元初,京师旱,米斗直数千,死者甚多。皋度俸不足养,亟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无几,摄行州事。岁俭,州有官粟数十万斛,皋欲行赈救,掾史叩头乞候上旨,皋曰: “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尽散之,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天子闻而嘉之,答以优诏,就加少府监。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之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 ”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兆府法曹,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皋曰:“‘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征至京,未召见,因上书言理道,拜衡州刺史。坐小法,贬潮州刺史。时杨炎谪官道州,知皋事直,乃为相,复拜衡州。
初,皋为御史覆讯① ,惧贻太妃忧,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言貌如平常,太妃竟不知。及为潮州,诡词谓迁,至是复位,方泣以白,且言非疾不敢有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米斗数千    直:通“值”,价值
B.请外官 亟:屡次
C.乃故微法    抵:抵制
D.小法,贬潮州刺使    坐:犯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天子闻嘉之     有如此之势,为秦人之所劫
B.奉太妃郑氏孝闻 还矢先王,而告成功
C.俱以文艺登科,名重时   赵尝五战
D.以擅贷罪,飞章自劾 臣辛苦,非独蜀之人士…明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皋多智谋,上元年初京师干旱,他因供奉不足,申请调任外官,朝廷未准,后来他通过被贬职温州,达到调任外官的目的。
B.李皋代理温州知州时,为赈救灾民,不听下属官吏劝告,私放官米,先行后奏,但皇上不仅没有批评,还嘉奖他的做法,并加授少府监之衔。
C.李皋是个孝子,他不仅孝敬自己的母亲太妃郑氏,而且对那些不孝敬母亲的人极为痛恨,李钧、李锷两个为人所不齿的逆子就是被李皋弹劾,贬为处州别驾后,才有所悔改的。
D.李皋被征召到京师,没有被召见,就上书论述为政之道,于是被授予衡州刺史。后因触犯小法被贬到潮洲任刺史,多亏后来当了宰相的杨炎知道他的情况,又把他调到衡州。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
(2)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好问,字舜徒,侍讲希哲子也。以荫补官。时蔡卞为帅,欲扳附善类,待好问特异。好问以礼自持,卞不得亲。及卞得政,当时据属拔擢略尽,独好问留滞,卞讽之曰:“子亲我,即阶显列矣。”好问笑不答。

靖康元年,以荐召为左司谏、谏议大夫,擢御史中丞。钦宗谕之曰:“卿元祐子孙,朕特用卿,令天下知朕意所向。”先是,徽宗将内禅,诏解党禁,除新法,尽复祖宗之。而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好问言:“陛下宵衣旰食有求治之意发号施令有求治之言逮今半载治效逾邈良由左右前后不能推广德意而陛下过于容养。臣恐淳厚之德,变为颓靡,且今不尽革京、贯等所为,太平无由可致。”钦宗乡纳。好问疏蔡京过恶,乞役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厉其余。章前后疏十上。每奏对,帝虽当食,辄使毕其说。

时金人既退,大臣不复顾虑,武备益弛。好问言:“金人得志,益轻中国,秋冬必倾国复来,御敌之备,当速讲求。今边事经画旬月,不见施设,臣僚奏请皆不行下,此臣所深惧也。”及边警急,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讲解。金人佯许而攻略自如,诸将和议故,皆闭壁不出。好问言:“彼名和而实攻,朝廷不谋进兵遣将,何也?请亟集沧、滑、邢、相戍,以遏奔冲,列勤王之师于畿邑,以卫京城。”疏上不省。金人陷真定,攻中山,都城失守。帝再幸金营,好问实从,帝既留,遣好问还,尉拊都城。

始,金人谋以五千骑取康王,好问闻,即遣人以书白王,言:“大王若不自立,恐有不当立而立者。”既,又语邦昌曰:“天命人心,皆归大元帅,相公先遣人推戴,则功无在相公右者。抚机不发,他人声义致讨,悔可追邪?”好问遣使诣大元帅府劝进,请元祐太后垂帘,邦昌易服归太宰位。

高宗即位,太后遣好问奉手书诣行在所,高宗劳之曰:“宗庙获全,卿之力也。”除尚书右丞。后除资政殿学士、知宣州、提举洞霄宫,以恩封东莱郡侯。避地,卒于桂州。

节选自《宋史·吕好问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亲我,即阶显列矣 少:稍许。
B.除新法,尽复祖宗之 故:旧有的典章制度。
C.蔡京党戚根据中外,害其事,莫肯行   根据:盘踞
D.好问遣使诣大元帅府劝进   趣:意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将和议故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请亟集沧、滑、邢、相戍 巫医乐师百工
C.列勤王之师于畿邑     项王按剑跽曰
D.抚机不发    望仆不相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好问耿介刚直,忠毅勇敢,忠于王事,德高望重,得到帝后的赏识。他每次奏对,钦宗皇帝都会让他说完意见;高宗皇帝即位,他替太后写信,送到皇帝所在地。
B.金人假装议和而实攻,诸将因为合议的缘故都闭关不出,吕好问则上书要求加强防备,但意见没有被采纳,致使京城失陷皇帝被掳至金。
C.金人正准备捉拿康王的危急关头,吕好问左右周旋,先劝康王审时度势,当立则立,又晓之以理,动员张邦昌推戴康王,主动让位,最后康王即位,张邦昌退居太宰之位。
D.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言行等正面描写来表现吕好问的忧思谋略,但也有侧面描写,如写钦宗高宗对吕好问的高度评价,体现了写作手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陛 下 宵 衣 旰 食 有 求 治 之 意 发 号 施 令 有 求 治 之 言 逮 今 半 载 治 效 逾 邈 良 由 左 右 前 后 不 能 推 广 德 意 而 陛 下 过 于 容 养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好问疏蔡京过恶,乞役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厉其余。
(2)帝再幸金营,好问实从,帝既留,遣好问还,尉拊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