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
注:①王贺: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孙。②蹇蹇:忠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B.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C.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D.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7 02:2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曰:“涉春以来,连阴不解。今卫士之变,起于肘腋,流传四方,惊骇群听。闻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责,独杨怀敏尚留。人谓陛下近幸而屈公法,且获贼之际,传令勿杀,而左右辄屠之。此必其党欲以灭口,不然,何以不奉诏?”遂乞召对面论,仁宗深器之。
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奎劾开封府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论事,诏诘所从受。奎言:“御史法许风闻,若穷核主名,则后谁敢来告以事?是自涂其耳目也。”上为罢不问。
至和三年,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储嗣未立。陛下勿听奸人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此事不宜优游,愿蚤裁定。”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治平中,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注)①辜榷,垄断。②评取:评,凭,仗势;取,拿走,抢走。③浮屠事,佛教礼仪。④文德不押班事:文德殿,皇帝主要政务活动场所;押班,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以监察御史二人任其事。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近幸而屈公法 私:偏爱
B.此事不宜优游     优游:犹豫
C.父忧    丁:遭逢
D.今为陶奎 绌:通“黜”,揭发……短处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B.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C.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D.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奎博览群书,通过科考担任了大理寺丞,并在庆历年间御前侍卫兵变时,向仁宗皇帝上书解读了引起兵变的天气征兆,皇帝对此深信不疑,因此非常器重他。
B.彭思永论事时,皇帝想知道有关举报信息的,吴奎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是如果查到报信人的名字恐怕再没有人敢提供举报信息了。
C.至和三年的时候,皇帝想了解朝廷内外的意见,此时吴奎提出不能因为确定皇太子的事而影响到君主的圣明资质。
D.虽然经过司马光的劝谏,吴奎没有立刻被皇帝外调到青州,可最终还是因韩琦被免去相位而出任青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
(2)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段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尚书,寓邠州,纵士卒无赖。士卒以货窜名军伍中,肆志,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也!”①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暴,乱天子边,欲谁归罪?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②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节选自《段太尉逸事状》)

(注)①汾阳王:即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受封汾阳王,权柄隆重。 

②王子晞:汾阳王郭子仪第三子郭晞。  ③白孝德:邠宁节度使,段太尉上司。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寓邠州   军:驻扎
B.能为公乱 已:已经
C.市门外 植:竖立
D.无也  伤:妨害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王子晞尚书B.卒以货窜名军伍中,肆志
今尚书恣卒暴   至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C.愿奉军D.大乱,若何
【小题3】下列划线句子大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白孝德虽然内心忧戚,但因为郭子仪的缘故不敢加以管束
B.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段太尉从泾州用文书向节度使府报告,表示愿意为他出谋划策
C.晞一营大噪,尽甲
郭晞全军营都躁动起来,纷纷披上了铠甲
D.命持马者去,旦日来
【小题4】分别概括①②处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段断句。
常人所欲在富君子所贵在德士庶人有德能保其身天子有德能保其天下无德而富徒增其过恶重后日之祸患今日虽富岂能常保况天生民而立之君故君者所以为民也(陆九渊《杂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

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谴责焉。

二年,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

(注)①盗泉:在山东泗水县。县内有87处泉水,只有盗泉不流,其余皆汇入泗河。《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②选:量才授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B. 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C. 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D. 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表示官职升迁有很多专门的术语,如文中的除、迁、拜、转、出等,都是表示寇隽在不同时期因为功勋被皇帝提拔升职,受到重用。
B. 母忧,全称是“丁母忧”,指的是因为母亲年老多病或去世而需要其子女从外地回家或去官回家侍奉、守孝。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以孝为先的治国理念。
C. 司马是古代官职名,一般是个闲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诉说自己到九江郡任司马这闲职。文中加点的“司马”与此意思相同。
D. 秩,可以指官吏的俸禄,如秩俸;也可指官吏的职位,如秩位。文中“秩满”,指官员任期届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寇隽重于行孝。他的父亲去世时间很久了,他还坚持在自己居住的厅堂里按时节依次陈献祭品拜祭,如同祭祀宗庙一样,有事情还要经常禀报。
B. 寇隽不重财利。家人曾经从已卖物品中留下五匹绢,寇隽知道后,想方设法寻找到买主,归还给他,这就是他平时的意愿。
C. 寇隽坚守正道。永安初年处理讼田案时,不依附权贵,不随大流,敢于坚持己见,秉公执法,得到孝庄帝的肯定。
D. 寇隽有军事领导才能。担任左将军、梁州少刺史时,派长史克魏兴城,擒其将;抚励将士,众心抗敌,让对方不敢越雷池半步。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
(2)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六岁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孤贫,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补国子生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 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以革才堪经国,除广陵太守。时革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为魏人 所执。魏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 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将加箠扑,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 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讨中 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诏曰:“广陵太守江革,临危不挠,可太尉。”
时武陵王①在东州,颇自骄纵,上②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③性弱,不能匡正,欲 以卿代为行事。非卿不可,不得有辞。”乃除折冲将军、东中郎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革门生 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至,并缘道迎候。至郡,革不受饷,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广, 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属城震恐。上曰:“江革果 能称职。”乃除都官尚书。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惟乘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 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④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 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寻监吴郡。于时境内荒俭,劫盗公行。革至郡,百姓皆惧不能静寇。革乃广施恩抚,明行 制令,盗贼息,民吏安之。

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所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 家,以文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卒。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注:①武陵王:即梁武帝的儿子萧纪。后称帝。②上:梁武帝。③臧盾:人名。④迮: 狭小。迮轻艚,意为让船舱增加重量。

(节选自《南史·粱·江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
B.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
C.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
D.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父艰”即丁父忧,遭遇父亲丧事之意。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
B.“国子生”又称国学生,指在国子学或国子监肄业的生员。一般为官员子弟。
C.“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最高长官称侍郎。
D.“太守”秦朝至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革痴迷读书。父亲去世后,家里虽然贫困,但他读书的精力始终没有表现出疲倦; 谢朓曾拜访他,他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沉醉于学习中不知寒冷。
B.江革刚强正直。面对元延明的软硬兼施,江革始终不从。尚书令何敬容掌管官吏选举, 录用的人多不是合适的人,他总好有所褒贬。
C.江革廉洁守贫。他离开会稽时,百姓赠送的礼物他概不接受,乘船走时没有多余物品, 去世时身旁没有姬女侍从,家徒四壁。
D.江革政绩卓著。他在吴郡为官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使人民安定,官吏敬畏。监 管会稽时,广施恩惠,明令行为,制定法令,平息盗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臧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
(2)至郡,革不受饷,惟资公俸,食不兼味。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之。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小题1】(小题1)下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目:瞪眼看
B.虽游于酒人乎 游:交往
C.太子受而舍之 舍:使……住下来
D.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 善:与……交好
【小题2】(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B.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C.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D.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晋”: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后“三晋”或“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B.文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C.选文两次提到荆轲好读书,意在突出荆轲不是刺客,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只是现实不如意,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从而选择刺客这条路。
D.文中太子丹笔墨与荆轲不相上下,两人相得益彰。太子丹是一个礼贤士人,虚心请教,急人所难,待人真诚,善于以情动人。对田光的死及劝说荆轲采用行刺之法时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有血有肉太子形象。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