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
注:①王贺: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孙。②蹇蹇:忠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B.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C.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D.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7 02:2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荫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注】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节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B.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C.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D.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悖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
(2)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敦煌公宝少子也。少孤,为长兄荥阳太守承所携训。高祖初,以例迁秘书中散,典禁中文事,渐见宠待。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羲又曰:“不信臣言,但试行之。事败之后,当知言之不谬。”太后曰:“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群议虽有乖异,然惟以变法为难,更无异义。遂立三长,公私便之。

冲为文明太后所幸,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十万,进爵陇西公,密致珍宝御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冲家素清贫,于是始为富室。而谦以自牧,积而能散,近自姻族,逮于乡闾,莫不分及。时以此称之。

文明太后崩后,高祖居丧引见,待接有加。君臣之间,情义莫二。东宫既建,拜太子少傅

冲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圆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然兄弟子侄,皆有爵官,一家岁禄,万匹有余;是其亲者,虽复痴聋,无不超越官次。时论亦以此少之。

李彪之入京也,孤微寡援,以冲好士,倾心宗附。冲亦重其器学,每言之于高祖。及彪为中尉兼尚书,为高祖知待,便谓非复藉冲,而更相轻背,惟公坐敛袂而已,无复宗敬之意也。冲颇衔之。冲数责彪前后愆悖,瞋目大呼,投折几案。冲素性温柔,而一旦暴恚,遂言语乱错,犹扼腕叫詈,称李彪小人。医药所不能疗,或谓肝藏伤裂。旬有余日而卒,时年四十九。高祖为举哀于悬瓠,发声悲泣,不能自胜。有司奏曰文穆,葬于覆舟山。

节选自《魏书·列传第四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B.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C.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D.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其他的谦称还有:“鄙”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人或自己的卑幼亲属。
B.“太子少傅”是古代官名,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东宫三少”。后逐渐成为虚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C.“几案”即“案几”,几是古代人们坐时依凭的家具,案是人们进食、读书写字时使用的家具,因为二者在形式和用途上难以划出截然不同的界限,所以人们常把几案并称。
D.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称为谥或谥号。如梁惠王的谥号是“惠”,秦穆公的谥号是“穆”,都是表扬性的谥号,而“厉”“灵”“炀”等都是恶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鉴于以往的宗主都护制度导致隐瞒户口的弊端,李冲创制三长制上奏朝廷,一些大臣认为变法难以施行而表示反对。最后在文明太后的支持下,三长制得以施行。
B.李冲深得太后宠信,不仅每月赏赐可高达数十万、进爵陇西公,而且秘密赠送珍宝和皇家器物来装饰他的府邸。
C.李冲深得高祖器重,他的兄弟子侄都有官爵,一家人每年的俸禄达一万多匹绢布,凡是和他亲近的人,无不破格提拔官位,时人因此都羡慕不已。
D.李彪初入京时,倾心敬仰依附李冲。但受到高祖知遇后,便轻视背离李冲,只在公开场合略表敬意而已。李冲对此很是记恨,最后竟然狂怒致病,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谦以自牧,积而能散,近自姻族,逮于乡闾,莫不分及。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节选自《后汉书·梁鸿传》)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是古代中国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学官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始建于秦始皇时期,汉武帝即位后进行了扩建,规模大得惊人。
D.床:在古代是供人坐卧的器具,也可指井边的石栏。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在汉代实用范围更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的父亲梁让,在王莽时期曾担任城门校尉,居住在北地并在那里去世。当时梁鸿年龄还小,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了。
B.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其实孟光早已有隐居的准备。
D.梁鸿气节高尚,他死后,人们都认为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
【小题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
(2)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3)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滋,字德深。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累张伯仪、何士干幕府。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刑部、大理核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赐金紫,持节往。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曰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日:“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宪宗监国,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以户部尚书召,徙荆南。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俯、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衣食。

(节选自《新唐书·袁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B.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C.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D.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由中央官署征聘,向上推荐,任以官职,是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B.夷,原指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对西部各族的总称,春秋时曾把野蛮的民族称为夷。
C.户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负责主管国家户籍、钱粮、赋税等事务。
D.表,是我国古代臣下向帝王陈述、请求、建议、议论朝政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无需他人帮助,他读书自己便能领悟其意义,后受到赵赞举荐入朝,并曾在很多人的幕府中工作过。
B.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他曾为官员伸冤,拒绝有关部门不道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
C.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采取怀柔政策,让李师道等人畏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主张兴兵伐贼。
D.袁滋为人宽厚,平易简朴。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能推心置腹待人,家里人看不到他的喜怒之色,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2)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