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

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谴责焉。

二年,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

(注)①盗泉:在山东泗水县。县内有87处泉水,只有盗泉不流,其余皆汇入泗河。《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②选:量才授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B. 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C. 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D. 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表示官职升迁有很多专门的术语,如文中的除、迁、拜、转、出等,都是表示寇隽在不同时期因为功勋被皇帝提拔升职,受到重用。
B. 母忧,全称是“丁母忧”,指的是因为母亲年老多病或去世而需要其子女从外地回家或去官回家侍奉、守孝。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以孝为先的治国理念。
C. 司马是古代官职名,一般是个闲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诉说自己到九江郡任司马这闲职。文中加点的“司马”与此意思相同。
D. 秩,可以指官吏的俸禄,如秩俸;也可指官吏的职位,如秩位。文中“秩满”,指官员任期届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寇隽重于行孝。他的父亲去世时间很久了,他还坚持在自己居住的厅堂里按时节依次陈献祭品拜祭,如同祭祀宗庙一样,有事情还要经常禀报。
B. 寇隽不重财利。家人曾经从已卖物品中留下五匹绢,寇隽知道后,想方设法寻找到买主,归还给他,这就是他平时的意愿。
C. 寇隽坚守正道。永安初年处理讼田案时,不依附权贵,不随大流,敢于坚持己见,秉公执法,得到孝庄帝的肯定。
D. 寇隽有军事领导才能。担任左将军、梁州少刺史时,派长史克魏兴城,擒其将;抚励将士,众心抗敌,让对方不敢越雷池半步。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
(2)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4 08: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神举,太祖之族子也。神举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世宗初,起家中侍上士。世宗留意翰林,而神举雅好篇什。帝每有游幸,神举恒得侍从。保定元年,袭长广县公,邑二千三百户。寻授帅都督,迁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拜右大夫。四年,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治小宫伯。天和元年,迁右宫伯中大夫,进爵清河郡公,增邑一千户。高祖将诛晋公护也,神举得预其谋。建德元年,迁京兆尹。三年,出为熊州刺史。神举威名素重,齐人甚惮之。五年,攻拔齐陆浑等五城。及高祖东,诏神举从军。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州既齐氏别都,控带要重。平定甫尔,民俗浇讹,豪右之家,多为奸猾。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寻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增邑二千户。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聚众据范阳反,诏神举率兵擒之。齐黄门侍郎卢思道亦在反中,贼平见获,解衣将伏法。神举素钦其才名,乃释而礼之,即令草露布。其待士礼贤如此。属稽胡反叛,入西河。神举又率众与越王盛讨平。时突厥与稽胡连和,遣骑赴救。神举以奇兵击之,突厥败走,稽胡于是款服。初,神举见待于高祖,遂处心腹之任。王轨、宇文孝伯等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焉。及宣帝即位,荒淫无度,神举惧及于祸,怀不自安。初定范阳之后,威声甚振。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赐之,薨于马邑。时年四十八。

(选自《周书·卷四十》,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高祖东 伐:征伐
B.民俗讹 浇:轻薄
C.入西河 寇:贼寇
D.神举亦颇焉 与:参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是翰林院的长官,为朝廷撰拟文书。翰林院的属官包括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
B.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分公、侯、伯、子、男五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别都,即陪都、辅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一般和首都一起被称为“两京”,发挥着呼应、补充、配合等辅助性作用。
D.露布,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常常是士兵高举露布,一路快马传递捷报。也指不封口的文书、奏章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神举自幼聪慧,喜好文学。他早有气量,同族兄长宇文深十分器重他;他爱好诗文,经常侍从皇帝出游。
B.宇文神举袭爵增邑,备受器重。他先是继承父爵,食邑二千三百户;后改封东平郡公,封邑增至六千九百户。
C.宇文神举文武兼备,忠勇无敌。他参与筹划处置晋公护,先后攻克齐国五城,平定范阳叛军,迫使稽胡款服。
D.宇文神举励精为治,敬重人才。他平定熊州时恩威并施,远近心悦诚服;他钦佩叛臣卢思道才名,以礼相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2)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赐之,薨于马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撝,字智遐,兰陵人也。梁武帝弟安成王秀之子也。年十二,入国学,博观经史,雅好属文。梁武帝以撝辞令可观,令兼中书侍郎。寻迁黄门侍郎。出为宁远将军。太祖知蜀兵寡弱,遣大将军尉迟迥总众讨之。撝见兵不满万人而仓库空竭军无所资遂为城守之计迥围之五旬撝屡遣其将出城挑战多被杀伤外援虽至又为迥所破。撝遂请降,迥许之。撝于是率文武于益州城北,共迥升坛,歃血立盟,以城归国。魏恭帝元年,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孝闵帝践阼,进爵黄台郡公。保定元年,授礼部中大夫。三年,出为上州刺史。为政仁恕,以礼让为本。尝至元日,狱中所有囚系,悉放归家,听三日,然后赴狱。主者固执不可。撝曰:“昔王长、虞延见称前史,吾虽寡德,窃怀景行。导民以信,方自此始。”诸囚荷恩,并依限而至。吏民称其惠化。秩满当还,部民李漆等三百余人上表,乞更留两载。诏虽弗许,甚嘉美之。及撝入朝,属置露门学。撝以母老,表请归养私门,曰:“臣闻出忠入孝,理深人纪;伏惟陛下握镇临朝,垂衣御宇,孝治天下,仁覃草木。是以微臣冒陈至愿。臣母妾褚年过养礼,乞解今职,侍奉私庭。伏愿天慈,特垂矜许。臣归朝,十有六载,恩深海岳,报浅涓埃。肆师掌礼,竟无称职;淅限督察,空妨能官。方辞违阙庭,屏迹闾里,恋悚兼深。”高祖未许,诏曰:“所谓楚虽有材,周实用之。方藉谋猷,匡朕不逮。然进思尽忠,退安侍养者,义在公私兼济。岂容全欲徇己,亏此至公,乖所望也。”寻以母忧去职。建德二年卒,时年五十九。曰襄。撝善草隶,名亚于王褒。算数医方,咸亦留意。所著诗赋杂文数万言,颇行于世。

(选自《周书·萧撝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撝见兵不满万人/而仓库空竭/军无所资/遂为城守之/计迥围之五旬/撝屡遣其将/出城挑战多被杀伤/外援虽至/又为迥所破
B.撝见兵不满万人/而仓库空竭/军无所资/遂为城守之计/迥围之五旬/撝屡遣其将/出城挑战多被杀伤/外援虽至/又为迥所破
C.撝见兵不满万人/而仓库空竭/军无所资/遂为城守之计/迥围之五旬/撝屡遣其将出城挑战/多被杀伤/外援虽至/又为迥所破
D.撝见兵不满万人/而仓库空竭/军无所资/遂为城守之/计迥围之五旬/撝屡遣其将出城挑战/多被杀伤/外援虽至/又为迥所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中国古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又称“太学”,隋唐以后称“国子监”。
B.母忧,又称“丁内忧”,即遭遇母亲的丧事,遇此事,官员一般辞官回家守丧。
C.谥,帝妃、诸侯、臣僚等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给予的称号。
D.草隶,字体。我国字体发展顺序:甲骨文、金文、篆书、草书、隶书、行书、楷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撝好学能言。萧撝十二岁进入国学,博览群书,爱写文章;因为擅长辞令,梁武帝让他兼任中书侍郎。
B.萧撝为政仁恕。萧撝曾不顾下属反对,在元日把狱中犯人全都放回家,让他们在家待三天,然后按时返回。
C.萧撝忠孝为本。萧撝因母亲年事已高,曾上表请求回家孝养母亲,但高祖没有答应,直到母亲去世才辞官。
D.萧撝善书能文。萧撝擅长草书和隶书,名声仅次于王褒;所著诗文和其他文章达几万字,在当时很流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王长,虞延见称前史,吾虽寡德,窃怀景行。
(2)臣归朝,十有六载,恩深海岳,报浅涓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宇文神举,太祖之族子也。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及长,神情倜傥,志略英赡。有识钦之,莫不许以远大。世宗初,起家中侍上士。帝每有游幸,神举恒得侍从。保定元年,袭爵长广县公,芭二千三百户。寻授帅都督,迁大都督、仪同三司,拜右大夫。四年,进骠骑大将军,治小宫伯。建德三年,出为熊州刺史。五年,攻拔齐陆浑等五城。及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州既齐氏别都,控带要重。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聚众据范阳反,诏神举率兵擒之。齐黄门侍郎卢思道亦在反中,贼平见获,解衣将伏法。神举素钦其才名,乃释而礼之,即令草露布。其待士礼贤如此。属稽胡反叛,入寇西河。时突厥与稽胡连和,遣骑赴救。神举以奇兵击之,突厥败走,稽胡款服。即授并路肆石四州十二镇诸军事、并州总管。初,神举见待于高祖,王轨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与焉。及宣帝即位,荒淫无度,神举惧及于祸,怀不自安。初定范阳之后,威声甚振。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赐之,薨于马邑。时年四十八。神举博涉经史,临戎对寇,勇而有谋。莅职当官,每着声绩。故得任兼文武,声彰中外。百僚无不仰其风则,先辈旧齿至于今而称之。
(选自《周书》卷四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B.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C.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D.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
B.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即出来做官。文中是前一种意思。
C.别都就是“陪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
D.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的妃嫔或者封王贵族的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神举气量早成,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世族,幼年丧父,深受族兄宇文深器重,长大后才志出众,得到世宗赏识,袭爵后官职不断得到升迁。
B.宇文神举爱重士人,曾礼待卢思道。齐国黄门侍郎卢思道因参与叛乱被抓获,宇文神举钦佩他的才能名望,不仅释放了他,以礼相待,还让他起草文告。
C.宇文神举有勇有谋,能够出奇制胜。宇文神举多次领兵平定叛乱,屡建战功。稽胡反叛时与突厥结盟,宇文神举出奇兵进击,打败突厥,收服了稽胡。
D.宇文神举名震中外,受到皂帝忌惮。宇文神举兼任文武,受到百官仰慕和称戮,宣帝只因忌惮他功高震主,威胁自己的地位,就派人送毒酒赐死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
(2)神举见待于高祖,王轨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与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jùn zhí,搜集)异闻,先儒所未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为愧。”安生曰:“黄帝尚有阪泉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日:“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称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敕所在供给。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寻致仕,卒于家。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玉、象牙或竹片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着房虬学习《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B.熊安生博览通晓《五经》。他传门用这教授学生,从远方来的弟子有一千多人,前辈经学家没有领会到的道理,他都加以阐发说明。
C.熊安生精通《周礼》。尹公正与他交谈《周礼》后,对他深为叹服,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了熊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D.熊安生深受高祖器重赏识。高祖临驾熊安生家,与他谈论军国大事,还让他随从銮驾入朝,到了京城,高祖任命他在大乘佛寺参与讨论五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
(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也。谨性沉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屏居闾里,未有仕进之志。或有劝之者,谨曰:“州郡之职,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须待时来。吾所以优游郡邑,聊以卒岁耳。”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及破六汗拔陵首乱北境,大行台仆射元纂率众讨之。宿闻谨名,为铠曹参军事,从军北伐。纂令谨率二千骑追之,至郁对原,前后十七战,尽降其众。后率轻骑出塞觇贼,属铁勒数千骑奄至,谨以众寡不敌,退必不免。乃散其众骑,使匿丛薄之间,又遣人升山指麾,若分部军众者。贼望见,虽疑有伏兵,既恃其众,不以为虑,乃进军逼谨。谨以常乘骏马一紫一騧贼先所识乃使二人各乘一马突阵而出贼以为谨也皆争逐之谨乃率余军击之其追骑遂奔走因得入塞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军次白牛逻,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停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王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之纯臣矣。”灵太后深纳之。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能获谨者,许重赏。谨闻之,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人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太后引见之,大怒。谨备论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太后意稍解,遂舍之。寻加别将。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莫相率服。护深忧之,密访于谨。明日,群公会议。谨曰:“昔帝室倾危,人图问鼎。嗣子虽幼,而中山公亲则犹子,兼受顾托,军国之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既太祖等夷,护每申礼敬。群公迫于谨,亦再拜。因是众议始定。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高祖亲临,诏谯王俭监护丧事,谥曰文。及葬,王公已下,咸送出郊外。配享于太祖庙庭。

(节选自《周书·于谨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谨以常乘骏马一紫一騧/贼先所识/乃使二人各乘一马突阵/而出贼以为谨也/皆争逐之/谨乃率余军击之/其追骑遂奔走/因得入塞/
B.谨以常乘骏马一紫一騧/贼先所识/乃使二人各乘一马突阵/而出贼以为谨也/皆争逐之/谨乃率余军击之其追骑/遂奔走/因得入塞/
C.谨以常乘骏马一紫一騧/贼先所识/乃使二人各乘一马/突阵而出/贼以为谨也/皆争逐之/谨乃率余军击之其追骑/遂奔走/因得入塞/
D.谨以常乘骏马一紫一騧/贼先所识/乃使二人各乘一马/突阵而出/贼以为谨也/皆争逐之/谨乃率余军击之/其追骑遂奔走/因得入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兵书》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吴国将军孙武所撰。
B.辟,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张衡传》“连辟公府”即为此意。
C.尚书省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主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
D.配享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多为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或臣子,经皇帝允许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谨性情深沉,颇具才能。他为人深沉而有见识度量,特别爱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称赞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B.于谨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他随元纂北伐,经过十七场战斗,招降全部敌军;在寡不敌众之时,他分兵藏于草木丛生的地方,迷惑敌人,最后成功进入边塞。
C.于谨勇气过人,为人坦荡。征讨鲜于修礼,灵太后听信他人诽谤,张贴榜文来抓捕于谨,于谨主动上书灵太后,陈述军队滞留缘由,得到灵太后的宽宥。
D.于谨顾全大局,一片赤诚。太祖去世后,孝闵帝年纪尚幼,为了国家的稳固,于谨用自己的威望与地位最终帮助了宇文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率轻骑出塞觇贼,属铁勒数千骑奄至,谨以众寡不敌,退必不免。
(2)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莫相率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