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文《荆轲刺秦王》,完成问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据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怖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喂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钶,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B.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C.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D.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小题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秦王方还柱走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小题3】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通过秦武阳、秦王的形象衬托了荆轲的形象。
B.文段一开始写秦武阳色变真可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王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也都目瞪口呆,束手待毙。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据大王。”
(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7 10:2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如圭,字伯达,建州建阳人。少从舅氏胡安国受《春秋》。登进士第,授左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始至,帅将斩人,如圭白其误,帅为已署不易也。如圭正色曰:“节下奈何重易一字而轻数人之命?”帅矍然从之。自是府中事无大小悉以咨焉。
召秘书省正字。秦桧力建和议,金使来,无所于馆,将虚秘书省以处之。如圭亟见宰相赵鼎曰:“秘府,谟训所藏,可使仇敌居之乎?”鼎竦然为改馆。既而金使至悖傲,议多不可从,中外愤郁。如圭与同省十余人合议,并疏争之,既具草,骇遽引却者众。如圭独以书责桧以曲学倍师、忘仇辱国之罪,且曰:“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桧怒。
通判荆南府。荆南旧户口数十万,寇乱后无复人迹,时蠲口钱以安集之,百未还一二也。议者希桧意,谓流民复而增口钱,有司日下书责偿甚急。召圭白帅,悉奏蠲之。
以病请祠。时宗藩并建,储位未定,道路窃有异言。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或以越职危之,如圭曰:“以此获罪,奚憾!”帝感悟,谓辅臣曰:“如圭可谓忠矣。”即日下诏以普安郡王为皇子。
起如圭知泉州。南外宗官寄治郡中,挟势为暴,占役禁兵以百数。如圭以法正之,宗官大沮恨,密为浸润以去如圭,遂以中旨罢,领祠如故。僦舍邵武以居,士大夫高之,学者多从之质疑。卒,五十九。
如圭忠孝诚实,得之于天。其学根于经术,不为无用之文。所草具屯田之目数千言,未及上,张浚视师日,奏下其家取之,浚罢,亦不果行。有集十卷,皆书疏议论之语,藏于家。
(选自《宋史·范如圭传》,有删改)
【注】①蠲(juān):免除。②口钱:人头税。③外宗:外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B.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C.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D.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
B.金指金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储位,文中指皇储。在中国古代史上,皇储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
D.禁兵,文中指禁军,一般指封建时代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如圭文才突出,正直公正。他考中进士,著作丰富;他在武安军任职时,长官滥杀无辜,他予以制止,从此取得长官信任。
B.范如圭忠于朝廷,不惧权贵。他反对秦桧将金国使臣安排在要害部门住宿;他写信给秦桧,指责秦桧卖国,并认为秦桧将遗臭万年。
C.范如圭关心百姓,敢于直言。朝廷采取措施安定百姓,有人想捣乱,他上奏制止;他不顾危险,向皇帝推荐皇太子人选,得到皇帝认同。
D.范如圭疾恶如仇,廉洁务实。他在泉州任职时,外戚仗势作恶,他予以纠正,遭到外戚报复;他免职后在邵武租屋居住,不写浮华文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圭与同省十余人合议,并疏争之,既具草,骇遽引却者众。
(2)议者希桧意,谓流民复而增口钱,有司日下书责偿甚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有荐黄中文学高第,召试中书,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史馆修撰。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黄中素嗜文籍,既居内阁,甚以为慰。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节选自《宋史·贾黄中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设法盗弭:消除
B.行府署中案:巡视
C.凡再贡部典:主管
D.端出镇襄阳属:嘱托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将污法害人矣 ②夫列子御风
B.①留为枢密直学士 ②不如而厚遇之
C.①人莫知也 ②不知老将至
D.①访时政得失 ②教慎于接物
【小题3】(小题3)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B.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C.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D.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黄中天资聪颖,幼年即能诗善文,其父经常让他吃粗茶淡饭,以此来激励他致力于学业。
B.岭南平定后,贾黄中担任采访使,他回朝上奏的几十个事项,都符合皇上的心意。
C.贾黄中非常廉洁,他发现了旧朝遗留的大量财宝,悉数上交,受到皇帝嘉奖,赐钱三十万。
D.贾黄中特别看重吕端的人品,极力向皇上推荐,让镇守襄阳的吕端担任了枢密直学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酌,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沛公则置车骑 置:安排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币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
今者出,未辞也     辞:辞谢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谢:感谢   
秦之遇将军 遇:会面,碰到
A.②④⑥B.③④⑤C.⑥⑦⑧D.①⑥⑧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中的 “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都尉”,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秦汉时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再迁太常博士、知商河县。御史杨偕荐为监察御史里行,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欧阳修乃移书责若讷曰:“仲淹刚正,通古今,班行中无比。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若讷以其书奏,贬修夷陵令。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大庆殿设祈福道场,若讷奏曰:“大庆殿,国之路寝也,岂可聚老、释为渎慢?”又奏三公坐而论道,今二府对才数刻,何以尽万几?宜赐坐从容,如唐延英故事。丁母忧。服除,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时宰相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数争事上前。明年春,大旱,帝问所以然者,若讷曰:“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于是昌朝及育皆罢,若讷遂代育为枢密副使。王则据贝州,讨之,逾月未下,或议召降。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及破城,知州张得一送御史台劾治。有臣贼状。朝廷议贷死 ,若讷谓:“守臣不死自当诛,况为贼屈?”得一遂弃市。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皇祐五年,卒,赠右仆射,谥文庄。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记无不该通,尤喜申、韩、管予之书,颇明历学。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名医多出卫州,皆本高氏学焉。皇祐中,诏定尺以制钟律,争论连年不决。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隋书》定尺上之。并损益祠祭服器,悉施用。有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B.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C.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D.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书一般指官员间互通书函,又称作致书、移文,书函常针对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责备。
B.班行指朝班的行列,也可指朝廷或朝廷官员,“班行中无比”是对范仲淹的人品和才学的肯定。
C.路寝指帝王的正殿所在,《礼记·玉藻》说祭祀:“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以清听政。”这里的“路寝”意指古代天子的正厅。
D.祠祭即祭祀,古代祭祀有专门的音乐,《诗经》中的“雅”和“颂”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若讷敢于进谏。对大庆殿设道场,他上书认为不得体;后来他又直指二府未充分言奏政事;对王守忠任节度使,他进谏反对。
B.高若讷受到信任。皇帝向他询问大旱原因,在听取了他的回答后,罢免了宰相贾昌朝和参知政事吴育,并任命他担任枢密副使。
C.高若讷看重气节。王则造反失败后,朝廷商议是否免除贝州知州张得一死罪,他以张得一屈于敌贼、气节尽失为由,表示反对。
D.高若讷博学多才。他博览群书,十分精通历数之学;他自学医术,治愈母病,整理了经典医书,考正、校定其中的错误并刊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
(2)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敞,字子高,河东平阳人也。是时京师浸废,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敞既视事,一日捕得数百人,穷治所犯,尽行法罚。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天子嘉之。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辄取。其治京兆,略循赵广汉之迹。然敞本治《春秋》,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以此能自全,竟免于刑戮。
为京兆九岁,坐与光禄勋杨恽厚善,后恽坐大逆诛,公卿奏恽党友,不宜处位,等比皆免,而敞奏独寝不下。敞使贼捕掾絮舜有所案验。舜以敞劾奏当免,不肯为敞竟事,私归其家。人或谏舜,舜曰:“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敞闻舜语,即部吏收舜系狱。舜当出死,敞使主簿持教告舜曰:“五日京兆竟何如?冬月已尽,延命乎?”乃弃舜市。
顷之,宣帝崩。元帝初即位,待诏郑朋荐敞先帝名臣,宜傅辅皇太子。上以问前将军萧望之,望之以为敞能吏,任治烦乱,材轻非师傅之器。天子使使者征敞,欲以为左冯翊。会病卒。
初,敞为京兆尹,而敞弟武拜为梁相。是时,梁王骄贵,民多豪强,号为难治。敞问武:“欲何以治梁?”武敬惮兄,谦不肯言。敞使吏送至关,戒吏自问武。武应曰:“驭黠马者利其衔策,梁国大都,吏民凋敝,且当以柱后惠文弹治之耳。”秦时狱法吏冠柱后惠文,武意欲以刑法治梁。吏还道之,敞笑曰:“审如掾言,武必辨治梁矣。”武既到官,其治有迹,亦能吏也。
(选自《汉书﹒张敞传》,有删节)
注:①柱后惠文,官员帽子名,是执法官和御史的代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敞本治《春秋》 治:治理
B.而敞奏独寝不下   寝:搁置
C.不肯为敞竟事     竟:完成
D.审如掾言 审:果然
【小题2】与“后恽坐大逆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小题3】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张敞上任之初,长安的治安一片混乱,偷盗横行,商人深以为苦,张敞的治绩得到了皇帝的称许。
B.张敞治理京兆,不专用诛罚,以经术为辅,兼采儒道,所以老百姓常常能保全性命,免于刑罚。
C.萧望之认为张敞是有能力的官吏,堪任治理烦乱,但是其资质轻浮,不是做师傅的材料。
D.张敞的弟弟张武认为对待官民凋敝的梁,就如同驾驭狡猾的马要善用马衔和马鞭,要用刑法弹压管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时京师浸废,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
(2)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