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纲,字文纪。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挠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yì,埋葬)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
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翌日,帝悟,引纲升御榻,劳曰:“卿不言,我几滥罚。”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怒曰:“卿朕尚书邪?”纲顿首曰:“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纲上书太子曰:“纲老矣幸未就木备位保傅冀得效愚鄙凡为人子务孝谨以慰上心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太子览书不怿,所为益纵。纲悒悒不自赖,固请老,优诏解尚书。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以足疾赐步舆,听乘至阁,问以政事。诣东宫,太子承乾为拜。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勇废,文帝切 让:责备
B.卿朕尚书邪     羞:羞辱
C.知公直士,卒辅吾儿 幸:希望
D.发言陈事,毅然不可 夺:改变
【小题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纲老矣/幸未就木备位/保傅冀得效愚鄙/凡为人子/务孝谨/以慰上/心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  
B.纲老矣/幸未就木/备位保傅/冀得效愚/鄙凡为人子/务孝谨以慰上/心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 
C.纲老矣/幸未就木备位/保傅冀得效愚/鄙凡为人子/务孝谨以慰上心/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
D.纲老矣/幸未就木/备位保傅/冀得效愚鄙/凡为人子/务孝谨/以慰上心/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猜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纲在隋朝时曾任太子洗马,后来太子杨勇被废,面对文帝切责,李纲据理力争,被提拔为尚书右丞。
B.刘武周攻入太原,齐王元吉不战而逃,致使并州陷落,唐高祖追究责任,李纲进言使齐王的属下宇文歆没有被错杀。
C.因不满太子所为,李纲多次进言劝说,太子不但不接受,反而很不高兴。无奈之下,李纲只好辞官归乡了。
D.唐太宗对李纲非常尊重,赐给他轿子,每次讨论政事一定下诏让李纲与房玄龄、王珪一起参加。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

(2)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14 05:3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玄感,司徒素之子也。好读书,便骑射。以父军功,位至柱国。初拜郢州刺史,到官,潜布耳目,察长吏能不。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后转宋州刺史,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及从征吐谷浑,时从官狼狈,玄感欲袭击行宫。其叔慎谓玄感曰:“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玄感乃止。
时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玄感遂与诸将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每为逗留,不时进发。帝迟之,遣使者逼促,玄感扬言曰:“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时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趣平壤城。玄感乃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谬称护儿失军期而反。玄感遂入黎阳县,闭城大索男夫。以讨护儿为名,有众且一万,将袭洛阳。遂南渡河,从乱者如市。众至十余万。洛父老竞致牛酒。玄感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众皆悦。遂进逼都城。
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论者方之项羽。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自关中来援东都。玄军日蹙,粮又尽,乃悉众决战。玄感弟玄挺中流矢而毙,玄感稍却。追兵遂至,玄感一日三败。独与十余骑窜林木间,至葭芦戍,玄感窘迫,独与弟积善步行。自知不免,谓积善曰:“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注而焚之。
(《隋书·列传第三十五》)
[注]脔(luán):把肉切成小块。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
B.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
C.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
D.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介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玄感以国家大义为重的一组是.
①与诸弟潜谋废帝
②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
③玄感遂与诸将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
④至于富贵,无所求也
⑤所当者莫不震慑⑥我不能受人戮辱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③④⑥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玄感政绩卓越,仕途顺利。做郢州刺史时狠抓吏治,了解下情,颇受到吏民敬服,因而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B.杨玄感深谋远虑,机智果敢。他起兵早有预谋,早想扬名天下。从征吐谷浑时就想谋事,因其叔杨慎提醒时机未到没有立即行动。在黎阳督办运粮时,他故意滞留粮食,又伪称来护儿谋反,毅然聚众起兵。
C.杨玄感善抓时机,体察民情。他利用督运的机会和天下思乱的民情,以救百姓之命的名义当众誓师,宣布起兵,受到民众的响应。
D.杨玄感勇猛刚烈,结局悲惨。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让弟弟杀死自己。死后尸体受到残忍对待,头颅被送到了皇帝所在之处,尸身陈列三天又被碎割焚烧。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2)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傅求,字命之,考城人。进士甲科,通判泗州。淮水溢,毁城。朝廷遣中使护筑,绝淮取土,道远,度用兵六十万。求相汴堤旁有高埠,夷之得土,载以回舟,省工费殆半。
徙大名府,府守吕夷简委以事。夷简入相,荐其才,擢知宿州,提点江西、益州刑狱,为梓州路转运使。夷獠寇合江,钤辖司会兵掩击,求驰往按所以状,乃县吏冒取播州田,獠故恐而叛。即黥吏置岭南,夷人闻之,散去。益州文彦博上其状,进秩,徙陕西。
关中行当十铁钱,盗铸不可计,求请变法。时州县已散二百八十万缗,亟下令更为当三。民出不意,荡产失业,多自经死,然盗铸遂止。自康定用兵,移税输边,民力大困,求令输本州,而转钱以供边籴,民受其惠,而兵食亦足。召为户部副使。
陇右蕃酋兰毡献古渭州地,秦州范祥纳之,请缮城屯兵,又括熟户田,诸羌靳之,相率叛。夏人欲得渭地,又移文来索。后帅张昪以祥贪利生事,请弃之。诏求往视,求以为城已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乃诏谕羌众,反其田,报夏人以渭非其有,不应索,正其封疆而还,兵遂解。进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
环之定边砦蕃官苏恩,以小过疑惧而遁,将佐议致讨。泾原既出师境上,求谓恩非素携二者,乘以兵,必起边患。但遣裨将从十数卒扣其帐,开以祸福,恩感泣,还砦如初。入判太常寺,权发遣开封府,迁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复以龙图阁学士权开封。
求本有吏能干局,至是,春秋浸高,且病聩。三司大将钱吉密杀妹,为邻所告,求不能决,反坐告者;又断狱数差失。御史言其不胜任,出知兖州。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傅求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遣中使护筑,淮取土绝:堵塞
B.请缮城屯兵,又熟户田括:搜刮,搜求
C.求谓恩非携二者素:向来
D.春秋高,且病聩浸:渐渐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傅求善于平息乱局的一组是( )
①即黥吏置岭南 ②夷之得土,载以回舟 ③求令输本州,而转钱以供边籴   ④乃诏谕羌众,反其田 ⑤但遣裨将从十数卒扣其帐,开以祸福 ⑥求不能决,反坐告者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求防微杜渐,做事通盘考虑。他设法使参与私铸铁钱的不法之徒破产,遏止了私铸铁钱之风;他还曾成功策划对泗州城墙的修复工作。
B.傅求执政为民,注重民族团结。他在朝廷用兵之时调节税收,惠及百姓的同时又保证了军粮供应;他还有效地团结了陇右的夏人,将田地归还他们。
C.傅求得人赏识,也曾被人非议。他因为才能出众先后得到吕夷简和文彦博的赏识,也曾因为未能处理好大将钱吉杀人案以及其他案件而遭非议。
D.傅求善于分析,不轻易用武力。他处理夷獠入侵和蕃官苏恩逃亡事件时,准确地分析了形势,没有贸然动武,从而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相汴堤旁有高埠,夷之得土,载以回舟,省工费殆半。
(2)诏求往视,求以为城已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素:向来,本来。
B.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以:因为。
C.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文辞
D.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去:离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C.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D.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小题3】“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乎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路金明砦主将张舆战没,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但所劾,及在尚书,但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但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节选自《宋史·李清臣传》)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罩,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负责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者其蠹民巳甚   蠹:损害
B.民之疾痛而已   止:解除
C.而羌夷之患未   弭:顺从
D.夫可则 因:沿袭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B.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C.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D.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对言/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与“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不仅曾经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就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识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为官吏害民,老天发出的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者首先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公平正直地为他说话;面对延路金明寨失陷要诛杀全军的情况,他也以理说事避免了大规模杀戮。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和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译文:
(2)尝为舒但所劾,及在尚书,但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