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傅求,字命之,考城人。进士甲科,通判泗州。淮水溢,毁城。朝廷遣中使护筑,绝淮取土,道远,度用兵六十万。求相汴堤旁有高埠,夷之得土,载以回舟,省工费殆半。
徙大名府,府守吕夷简委以事。夷简入相,荐其才,擢知宿州,提点江西、益州刑狱,为梓州路转运使。夷獠寇合江,钤辖司会兵掩击,求驰往按所以状,乃县吏冒取播州田,獠故恐而叛。即黥吏置岭南,夷人闻之,散去。益州文彦博上其状,进秩,徙陕西。
关中行当十铁钱,盗铸不可计,求请变法。时州县已散二百八十万缗,亟下令更为当三。民出不意,荡产失业,多自经死,然盗铸遂止。自康定用兵,移税输边,民力大困,求令输本州,而转钱以供边籴,民受其惠,而兵食亦足。召为户部副使。
陇右蕃酋兰毡献古渭州地,秦州范祥纳之,请缮城屯兵,又括熟户田,诸羌靳之,相率叛。夏人欲得渭地,又移文来索。后帅张昪以祥贪利生事,请弃之。诏求往视,求以为城已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乃诏谕羌众,反其田,报夏人以渭非其有,不应索,正其封疆而还,兵遂解。进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
环之定边砦蕃官苏恩,以小过疑惧而遁,将佐议致讨。泾原既出师境上,求谓恩非素携二者,乘以兵,必起边患。但遣裨将从十数卒扣其帐,开以祸福,恩感泣,还砦如初。入判太常寺,权发遣开封府,迁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复以龙图阁学士权开封。
求本有吏能干局,至是,春秋浸高,且病聩。三司大将钱吉密杀妹,为邻所告,求不能决,反坐告者;又断狱数差失。御史言其不胜任,出知兖州。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傅求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遣中使护筑,淮取土绝:堵塞
B.请缮城屯兵,又熟户田括:搜刮,搜求
C.求谓恩非携二者素:向来
D.春秋高,且病聩浸:渐渐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傅求善于平息乱局的一组是( )
①即黥吏置岭南 ②夷之得土,载以回舟 ③求令输本州,而转钱以供边籴   ④乃诏谕羌众,反其田 ⑤但遣裨将从十数卒扣其帐,开以祸福 ⑥求不能决,反坐告者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求防微杜渐,做事通盘考虑。他设法使参与私铸铁钱的不法之徒破产,遏止了私铸铁钱之风;他还曾成功策划对泗州城墙的修复工作。
B.傅求执政为民,注重民族团结。他在朝廷用兵之时调节税收,惠及百姓的同时又保证了军粮供应;他还有效地团结了陇右的夏人,将田地归还他们。
C.傅求得人赏识,也曾被人非议。他因为才能出众先后得到吕夷简和文彦博的赏识,也曾因为未能处理好大将钱吉杀人案以及其他案件而遭非议。
D.傅求善于分析,不轻易用武力。他处理夷獠入侵和蕃官苏恩逃亡事件时,准确地分析了形势,没有贸然动武,从而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相汴堤旁有高埠,夷之得土,载以回舟,省工费殆半。
(2)诏求往视,求以为城已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1 03:3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伯行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改中书科中书。
四十八年,调江苏巡抚,赈淮、扬、徐三府饥。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陈鹏年以苏州知府布政使,议司库亏三十四万,分扣官俸役食抵补,伯行咨噶礼会题,不应。伯行疏上闻,上命鹏翮并按。别疏陈噶礼异议状,上谕廷臣曰:“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伯行寻乞病,上不许。鹏翮请责前任巡抚于准及思恭偿十六万,馀以官俸役食抵补。上曰:“江南亏空钱粮,非官吏侵蚀。朕南巡时,督抚肆意挪用而不敢言。若责新任官补偿,朕心实有不忍。”命察明南巡时用款具奏。伯行又疏奏各府州县无著钱粮十万八千,上命并予豁免。
噶礼贪横,伯行与之迕。五十年,江南乡试副考官赵晋交通关节,榜发,士论哗然,舆财神入学宫。伯行疏上其事,正考官左必蕃亦以实闻,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按治,伯行与噶礼会鞫,得举人吴泌、程光奎通贿状,词连噶礼。伯行请解噶礼任付严审,噶礼不自安,亦摭伯行七罪讦奏。上命俱解任,鹏翮等寻奏晋与泌、光奎通贿俱实,拟罪如律;噶礼交通事诬,伯行应夺官。上曰:“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噶礼才虽有馀而喜生事,无清正名。此议是非颠倒,命九卿、詹事、科道再议。”明日,召九卿等谕曰:“伯行居官清廉,噶礼操守朕不能信。若无伯行,则江南必受其朘削几半矣。此互参一案,初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致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升平矣。”遂夺噶礼官,命伯行复任。
伯行方成进士,归构精舍於南郊,陈书数千卷纵观之,及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曰:“入圣门庭在是矣。”尽发濂、洛、关、闽诸大儒之书,口诵手抄者七年。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因自号曰敬庵。
-------(《清史稿》卷二六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
B.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
C.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
D.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
B.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
C.“署”在文章中意思为代理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调”的意思为调动、调任。“改”的意思为“改任”。
D.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交接考生,接受贿赂。张伯行和正考官左必蕃上疏奏明这件事,并请求解除噶礼的职务。
B.张伯行任江苏巡抚时,因布政司库存亏空,代理布政使职务的陈鹏年建议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张伯行亲自上疏奏明此事。
C.张伯行,康熙二十四年进士,他学宗“程朱”,积极传播程朱理学;他居官清正廉明,深得康熙皇帝称赞。
D.因江南乡试一事,噶礼和张伯行均被解职。而康熙帝认为伯行居官清正廉洁,噶礼的操行我不能相信,于是夺去噶礼的官位,命张伯行复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
(2)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缝攒代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矩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袱葬顺冢,立双庙祀之。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列传二百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团山下   稍:稍微
B.达郢 竟:最终
C.登舟 洎:等到
D.大兵击     邀:拦截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
B.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
C.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
D.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阳被围困五年,宋军为了给城中的守军以支援,于是造了上百艘特殊的船只,选拔了三千勇士,让他们突围进城。
B.张顺和张贵临危受命,充当三千勇士的将领。一人被称为“矮张”,一人被称为“竹园张”,二人智勇双全,力能服众。
C.在支援襄阳城的守军时,张贵在前面开路,张顺在后面压阵。结果攻破防线进入城中,发现张顺失踪了。
D.张贵在龙尾洲被北军围住后,仍然拼命杀敌,但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文焕把他埋葬在张顺墓旁,并立两座庙祭祀他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
⑵复不能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矩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嘉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教。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D.遵摄省事,此中的“摄”意思为代理。明代千古奇才张居正曾说过:“吾非相,乃摄也。”此中的“摄”也是代理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吴武陵,信州人。元和初,擢进士第。淮西吴少阳闻其才,遣客郑平邀之,将待宾友,武陵不答。

②长庆初,窦易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表武陵主盐北边。易直以不职,其遇。会表置和籴贮备使,择郎中为之。武陵谏曰:“今缘边膏壤,鞠为榛杞,父母妻子不相活。前在朔方,度支米价四十,而无逾月积,皆先取商人,而后求牒还都受钱。有寇薄城,不三旬便当饿死,何所取财而云和籴哉?天下不治,病权不归有司也。盐铁、度支一户部郎事,今三分其务,吏万员,财赋日蹙。诚欲边隅完实,独募浮民,徙罪人,发沃土,何必加使而增吏也?”易直不纳。

③久之,入为太学博士。大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长乐,武陵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 出袖中书搢笏,郾读之,杜牧所赋阿房宫,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还。”郾曰:“如教。”牧果异等。

初,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宗元贤其人。及为柳州刺史,武陵北还,大为裴度器遇。每言宗元无子,说度曰:“西原蛮未平,柳州与贼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使得优游江湖。”度未及用,宗元死。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判度支:官名,兼管财政收支事务。②和籴:官府出资向百姓购买粮食。
③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易直以不职,其遇。 薄:迫近
B.有寇薄城 脱:倘若
C.郾已得其人 谢:推辞
D.宜以赋还 见:我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将待宾友 作《师说》贻之。
B.度未及用,宗元死 非利足也,致千里。
C.出袖中书搢笏    坐法华西亭。
D.杜牧所赋阿房宫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宗元贤其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小题4】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吴武陵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城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宜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遺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选自《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其事     典:主管
B.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乐业   劝:劝说
C.其开解年少,欲遺就师 简:选择
D.禄赐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散:分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的“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克捷有功,渊窃
A.是故圣愈,愚愈愚
B.八州而朝同列
C.吾从而
D.天下集响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渊为官时在太祖府上经常直言正色地议论政事,直到退休办事都毫无私心,一辈子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德。
B.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C.国渊不仅免除了叛乱者非首犯的死罪,而且还在破贼文书上如实地报送杀敌数量,因立战功是在境内平乱,国渊还为此感到耻辱。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仅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在都城里找到了引用《二京赋》的内容写匿名信诽谤朝政的人,弄清了全部的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