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少袭爵,好学博闻。魏明帝初为平原侯,曾为文学。及即位,累迁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嘉平中,为司隶校尉。抚军校事尹模凭宠作威,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曾奏劾之,朝廷称焉。时曹爽专权,宣帝称疾,曾亦谢病。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
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曾面质籍于文帝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正元年中为镇北将军、假节。将之镇,文帝使武帝、齐王攸辞送数十里。曾盛为宾主,备太牢之馔。侍从吏驱,莫不醉饱。帝既出,又过其子劭。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
武帝践阼,拜太尉,进爵为公,食邑千八百户。久之,以本官领司徒。进位太傅。曾以老年,屡乞逊位。曰“司徒所掌务烦,不可久劳耆艾。其进太宰,侍中如故。朝会剑履乘舆上殿,如汉相国萧何、田千秋、魏太傅钟繇故事。”
曾性至孝,闺门整肃,自少及长,无声乐嬖幸之好。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一岁如此者不过再三焉。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刘毅等数劾奏曾侈忲无度,帝以其重臣,一无所问。都官从事刘享尝奏曾华侈,以铜钩绂纼①车,莹牛蹄角。后曾辟享为掾,或劝勿应。享谓至公之体,不以私憾,遂应辟。曾常因小事加享杖罚。其外宽内忌,亦此类也。司空贾充权拟人主,曾卑充而附之。及充与庾纯因酒相竞,曾议党充而抑纯,以此为正直所非。
咸宁四年薨,时年八十。
(节选自《晋书•何曾传》)
【注】①纼(zhèn):穿在牛鼻子上的备牵引的绳子。
【小题1】给下列对文中节选句子断句
帝曰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
(2)曾先敕劭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劭不冠带,停帝良久,曾深以谴劭。曾见崇重如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12 05:07: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増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臣死不避  且:并且
C.杀人如不能 举:列举
D.沛公起厕  如:到,往
【小题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比较形象生动的一个人物。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满足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
B.项庄接受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由于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吋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

成化八年,擢御史。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出知松江府。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忧归,起知平阳。

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黄河为患,民多流移。莹巡振,全活甚众。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

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还进本部尚书。武宗践阼,致仕归。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莹素贫,至是益窘。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B.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C.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D.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
C.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
D.践阼,阼,为古代庙堂前东西两阶,主位在东,称阼阶。践阼,走上阼阶主位。比喻登上帝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百姓得以保全。
B.樊莹为官清廉,拒绝他人馈赠。樊莹虽家境清贫,但在出使蜀地时,拒绝当地人的馈赠,当地土司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
C.樊莹为官严正,弹劾不称职者。景东、宜良、曲靖、贵州发生灾异之事,樊莹奉命巡视,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
D.樊莹为人真诚,注重言传身教。农忙时节,樊莹让子孙抬着自己行走于田间,以此来告诉子孙要习惯于劳动,后人都遵循教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②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去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曰:“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廪所入以白守曰:“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B.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C.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D.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注,解释经籍的文字。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而由这种工作写出的书,便是“传注”。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的梵文译音,有佛陀、佛教、佛塔等意义。在文中取“佛陀”意。
C.斋名,古代文人雅士多建有书斋,并起名表达心志心境。文中“主一”谓之敬,指专心一处,不向别处分心。
D.黥,又名墨刑、刺字,上古五刑之一。指在犯人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潜心学问,从《六经》的传注开始,探究典籍宗旨所在,阅读甚广,包罗万象,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处事讲究方法,为了惩治都吏,又不与太守正面冲突,暂且先把仓吏拘捕起来,暗地里派人合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
D.张洽为人正义,发现狱吏受贿,并利用机会审讯被囚之人使之无辜服罪,马上就上报郡守,让狱吏下狱受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
(2)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目。
封常清细瘦目颣,脚短而跛。高仙芝为夫蒙灵察都知兵马使,常清仙芝傔。达奚部落皆叛,自黑山北向,西趋碎叶。使仙芝以骑二千邀截之。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之。军回,仙芝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遂问曰:“前者捷书,何人所作?副大使何得有此人?”仙芝曰:“即傔人封常清也,见在门外马边。”眺等揖仙芝,命常清进坐与语,如旧相识。
后仙芝为安西节度使,奏常清为节度判官。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仙芝乳母子郑德铨已为郎将,威望动三军。德铨见常清出其门,素易之,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至使院,命左右密引至厅,经数重门,皆随后闭之。常清案后起谓之曰:“常清起自细微,预中丞傔,中丞再不纳,郎将岂不知乎?今中丞过听,以常清为留后使,郎将何得无礼,对中使相叱之,命勒回,即杖六十,面仆地曳出。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后仙芝见常清,遂无一言,常清亦不之
后充安西节度使。天宝十四载,朝于华清宫。玄宗问以凶逆之事,计将安出。常清乃大言以慰玄宗之意曰:“臣请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首,悬阙下。”玄宗忧而壮其言。至东都,旬朔,召募六万。频战不利,遂高仙芝退守潼关。
(选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八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达奚部落皆叛会:恰逢
B.仙芝之异:认为……奇异
C.对中使相凌:凌辱
D.常清亦不之谢:感谢,道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常清仙芝傔吾社之行士先者,为之声义
B.叱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计日取逆胡首,悬阙下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D.遂高仙芝退守潼关嬴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常清其貌不扬,但很有才学,处事果断,从一个侍从起家,最后成了可上朝议事的国家重臣。
B.高仙芝得胜回来,判官刘眺等人向高仙芝作揖祝贺,并且对封常清所写的文书表示出极大的欣赏。
C.郑德铨仗着自己是名门之后,经常对封常清无礼,封常清将其秘密引入宅院内,打了六十板子,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D.国难当头,封常清挺身而出,请战抗敌,并立下军令状,但屡遭挫败,最后与高仙芝退守潼关。
【小题4】翻译以下句子。
(1)德铨见常清出其门,素易之,走马突常清而去。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小题5】用“/”给下面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节选自《评陶韩柳诗·苏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年十三,通《五经》。十五,而见其父,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得,便吐飧覆醢。及晏诛,其亲戚咸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母得服之,遂愈。时皆叹其孝感所致。

初,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齐为木行,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卷第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其见父   冠:戴帽子
B.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颠覆:倾败
C.以免尘累     累:劳累
D.欲而不敢   造:拜访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云是王家得 孝绪感而随后,至一遂灭
B.尽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     僮妾窃邻人樵继火
C.追许由穹谷 后钟山听讲
D.其亲戚咸之惧 亲友因呼“居士”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阮孝绪有“隐士”风范的一项是
①幼至孝,性沉静   ②屏居一室,家人莫见其面
③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 ④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⑤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⑥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孝绪不是阮胤之的亲生儿子,胤之的母亲周氏死时,有遗产百万,但孝绪一点没留。
B.阮孝绪之所以少与表哥王晏交往,是因为他不喜欢表哥的为人。
C.阮孝绪为人至孝,母亲有病,他心有所感,不需兄弟召唤,就主动返回。
D.阮孝绪不贪财的特点,主要通过他对待遗产和亲友馈赠两件事的态度来表现的。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室虽迩,其人甚远。”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②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